——在“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指引下的湖北“市場決定取舍”實踐 湖北日報記者 謝慧敏 提 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厘清政府和市場關系,用改革的辦法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使“看不見的手”靈活自如,“看得見的手”堅定有力,經濟內生動力全面激發。 堅決貫徹黨中央的部署,秉持“市場決定取舍”的發展理念,湖北主動作為,以“壯士斷腕”的氣概,著力打破制約市場發展的桎梏,著力營造尊重市場、尊重企業家的發展氛圍。荊楚大地,一個更公平、更開放、更有序、更具活力的大市場,正吸引越來越多企業家和市場主體扎根湖北,創富興業。 歷史,總在變革中迸發前進的力量。“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重大理論突破,開啟中國改革開放新航程。 從“重要性”到“決定性”,二字之變,折射出中國經濟“改革號”沿著市場航程加速前行的堅毅與果敢。“市場決定取舍”。深學篤用、立足實際,湖北迅速確定行動指南。 一次次穿越風雨,一次次涉險過灘。扭住“市場”這個發展牛鼻子的決心,從未更改。 按市場規則辦事,讓市場配置資源,讓市場決定產業、企業的進退。荊楚大地,一場深刻的治理方式革命,全面推開,蹄疾步穩。 經受思想洗禮,抓住市場釋放制度紅利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東湖之濱,他深刻闡述對市場的看法。 隨后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黨中央的重大戰略判斷和決策部署,在湖北引發巨大的思想觸動。 市場,曾是湖北發展的切膚之痛—— 地處內陸,又是老工業基地,計劃體制影響較深,“重官輕商”、“重文輕商”意識殘留較重,接受市場經濟,湖北的“繭殼”比沿海地區更厚、更硬。“縣域經濟不發達、民營經濟不活躍、科技成果轉化難。”經濟學家將其稱為湖北市場三痛。“湖北市場化程度不高,外在表現是市場活力不夠,根本原因卻在于思想解放不夠,特別是領導干部、黨政部門思想解放不夠。”省委書記李鴻忠明確指出。 把解放思想作為“第一道程序”,一場特別的“市場大學”在湖北悄然開班。 學校沒有圍墻,工廠車間、田間地頭都是講堂;學生沒有界限,領導帶頭,全員參與;學習主題只有一個:認識市場,提升駕馭能力。“把‘市場大學’作為‘必修課’,來一次市場意識再啟蒙、市場文化再塑造,真正讓市場經濟理念入腦入心,融入血液,深入靈魂。”省委書記李鴻忠走上講堂,親自授課。 “市場大學只有結業,沒有畢業。”省長王國生明確要求,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推動湖北轉型發展的實際成效。 席卷荊楚的市場大學,激蕩起靈魂深處的革命。 為什么已是全國行政審批事項最少的省份之一,但企業仍反映辦事難、負擔重? 為什么湖北走出了雷軍、周鴻、張小龍,卻誕生不了小米、360、騰訊? 尷尬、沉思。走過思想的洗禮,市場的意識漸濃。 凝聚共識,省委十屆三次全會鮮明提出:著力在樹立市場理念上下功夫。 深化認識,省委十屆四次全會,將“市場決定取舍、綠色決定生死、民生決定目的”定為湖北發展的“三維綱要”,并強調,市場是“要中之要”,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一發”。省委書記李鴻忠明確要求,牢固樹立“市場決定取舍”的理念,通過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擴大開放,堅決清除一切束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謀定后動,行且堅毅。牢牢抓住“市場”這個牛鼻子,一批著眼于頂層設計的改革方案、關鍵性舉措相繼出臺—— 《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意見》率先出臺,從多途徑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到大力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著力完善現代企業制度……諸多舉措,只為一個目的,把國企打造成為獨立且具活力的市場競爭主體。 全省非公經濟準入負面清單編制應時啟動,一度被壟斷行業“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阻擋在外的民間資本,迎來“松綁開路”。2014年,湖北公布首批鼓勵社會資本投資的95個示范項目,六成項目年內即取得重大進展。 “黃金十條”、“科技十條”、“新九條”等科技新政相繼出臺,從探索科技成果轉化的“三權改革”,到取消成果轉換中的行政審批程序、研發團隊可獲77%至99%的收益……湖北先行先試,推動“鎖在柜子里”的科研成果加速走向市場。 當發展安裝上市場化的發動機,經濟就會激發出新的增長動力,走上更加高效、更加優化、更具活力之路。 一批國企逆風飛揚,迎來蝶變。省種子集團在產權交易市場公開掛牌,引進民營資本,利潤成倍增長。襄陽軸承收購波蘭KFLT軸承公司,利潤同比增長五成,成功收獲“國際化”紅利。宜化集團從100%國有獨資到目前的51%國有控股,國有資本釋放股權的同時,市場原生的神奇力量也在釋放。改制十年,銷售額從13億多元增加到800億元。 一批民營企業異軍突起,扛鼎轉型。全省民營企業總數增至70萬戶,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58.7%。九州通、稻花香等16家企業入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數量居全國第五、中部第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民間投資占比超過七成。 一批科技成果轉化迎來核裂變。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首破800億元,逾千項先進適用技術成果轉移轉化,高新技術企業達3300家,居中部第一。武漢光谷,平均每天新增51家市場主體、26家科技型企業,2015年企業總收入突破萬億元。 激發市場活力,讓企業家有用武之地 2014年11月9日,北京雁棲湖畔。 面對21個亞太雁陣成員,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主旨演講,闡述新常態下的發展戰略。“能不能適應新常態,關鍵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談及新常態下的新挑戰、新問題時,總書記加重語氣: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激發市場蘊藏的活力,市場活力來自于人,特別是來自于企業家精神。激發市場活力,就是把該放的權放到位,該營造的環境營造好,該制定的規則制定好,讓企業家有用武之地。 在湖北,“產業第一、企業家老大”已成共識。省委書記李鴻忠認為,就經濟發展來看,企業家是決定生產要素增值的關鍵因素。如果把企業家比作“1”,那么土地、原材料等諸多要素就是“0”。沒有1,0再多還是零;有了1,0越多數字就越大。“我就是你們的老保姆”,一句暖人心的話,讓不少外來投資者如沐春風。崇企重商、先商后政,企業家坐前排、領導站后排,成為各級黨委、政府公務活動中的常態。 踐行“產業第一、企業家老大”理念,湖北動真格,出實招,從企業最急需、最緊要之處著手,把該營造的環境營造好—— 聯想入駐武漢東湖高新區,從洽談到開工不過4個月,配套建好4.7萬平方米可“拎包入住”的員工宿舍僅用76天,各級現場協調會傾情解難,讓掌舵人楊元慶感嘆:“武漢就是我的家!” 經濟下行,實體企業壓力加劇,省政府雪中送炭,率先取消或暫停征收49項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開全國之先例,一年為企業節省費用近50億元。省經信委主動作為,重啟電力直接交易試點,引導109家工業企業從發電企業直接購電,節約成本近20億元。 從破除市場前行路上的“桎梏”做起,把該制定的規則制定好—— 試點跨省市反壟斷執法,對一汽大眾銷售公司和奧迪經銷商開出湖北史上最大反壟斷罰單,保護了消費者利益,帶動整車市場步入良性競爭。 打造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對接“全國一張網”,凡違法或嚴重失信者,都將會被列入“黑名單”。 從掣肘市場主體發展的“痛點”改起,把該放的權放到位—— 辦理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過去需要跑10多個部門,蓋20多個公章。襄陽率先作為,將26個部門的62項行政審批全部下放高新區,“一枚公章管審批”,群眾只需走進一扇門,就可辦完所有事。 過去“跑項目”,企業得來武漢、上北京。現在,網上就可及時辦理。去年底,省投資項目網上聯合審批平臺正式上線,并與中央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全面貫通。網上受理、辦理、監管“一條龍”服務,實現“信息多跑路,企業少跑腿”。 打掉“攔路虎”、清除“絆腳石”,三年來,湖北以大刀闊斧之舉,披荊斬棘,為企業發展開辟大道通途—— 至目前,全省省級行政審批事項已由最初的2600多項精簡為274項,成為全國行政審批事項最少省份之一。投資核準目錄、政府定價目錄分別削減55%、71.7%。近千家行業協會商會與其主辦、主管、聯系、掛靠的各級行政機關脫鉤,摘掉“紅頂中介”頭上的“紅帽子”。 向市場放權,“看得見的手”堅定有力,“看不見的手”靈活自如。更加規范而有活力的市場,引來更多鳳凰棲息。 一次楚商大會,簽約八千多億元;一次央企之行,收獲6491億元大單。去年,僅僅借助中博會、華創會、武漢臺灣周等平臺,湖北就一口氣引來2萬億協議投資。在鄂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由87家增加到241家。內陸腹地一躍成為投資洼地,中部大市場盡顯蓬勃氣場。 “松綁”市場,創新創業蔚然成風 2012年,255.2萬戶;2013年,334.6萬戶;2014年,401.4萬戶;2015年,412.78萬戶。 一條漂亮的上揚線,勾勒出市場主體的增長軌跡,彰顯著湖北經濟的澎湃活力。 到2015年,湖北市場主體數量已連續3年居全國第五、中部第一。荊楚大地,平均每天新增2587名老板,創新創業,活力奔涌。 這活力,來自對中央精神的深刻領悟。 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新創業已成治國理政高頻詞。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 這活力,來自一項項便利市場主體新舉措的銳意推進。 工商登記實施 “先照后證”,85%的前置審批改為后置,僅保留34項前置審批事項。率先實行的“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讓審批程序大大簡化,辦理證照的時間從原來最長48天壓減到3天。 一元錢辦公司、實行認繳制、簡化住所登記、放寬企業名稱限制、鼓勵知識產權出資、改年檢為年報……商事制度改革,大大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為創業者“松綁”。受此激勵,宜昌清華科技園,28歲的“海歸”創業者黃炯巍打破猶豫,第一個領取了新版執照。 據不完全統計,去年湖北的新增市場主體中,注冊資本最少的僅為10元,最多的則達15億元。 這活力,來自一項項貼心政策的及時跟進。 武漢啟動青桐計劃,遍布三鎮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向大學生創業者敞開大門。新設立的大學生創業特區,配備公用會議室、投影設備、寬帶、桌椅電腦,讓創業者拎包入駐,大學生創辦企業4年內可享受房租補貼。 一些科技企業起步時,無力購置大型科研設備。省政府整合資源,利用科研院所的閑散設備,成立大型科學儀器共享服務平臺。三年內,已有5300多家中小企業從中受益,創造經濟效益數億元。 激發市場活力,湖北牢牢把握經濟規律,敢于“邁開腿”,“步子要大,步子要穩”,一系列創新舉措成為全國標桿。 武漢啟動“城市合伙人”計劃,設立10億元天使投資母基金,邀請創業者和投資人來漢結成“奮斗共同體”。 長江經濟帶產業基金,全國最大的產業基金,特別為本地創業者推出并購、股貸結合、新三板、四板、IPO、PE、VC、天使等多層次多品種的子基金。 2016年2月,“創客”首次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 從光谷創業街區到鄂西邊陲小鎮,從“精英創客”到“人人創客”,一股前所未有的創業浪潮,在荊楚大地激情奔涌,形成推動湖北經濟持續發展的澎湃動力。 潮涌催人進,風正好揚帆。 回望改革開放30多年歷程,正是得益于市場這臺強勁的發動機,中國經濟一路奔跑向前,不斷迸發新的增長動力。 “堅持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打開“十三五”規劃,以市場化改革為方向,中國經濟正砥礪前行,擊楫勇進。 “更加注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精準務實推進各項改革,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省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吹響了湖北新一輪發展號角。 更加相信市場的力量,更加期待政府的作為,更加激發個體的智慧。 讓“市場決定取舍”,一個充滿活力和動力的湖北,必將一路闊步前行。 (轉自2016年2月28日《湖北日報》) |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鄂ICP備11004182號-2 | 鄂網備421201 |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s443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虛假新聞信息舉報電話:0722-3319535、新聞爆料熱線:0722-3319535、廣告服務電話:0722-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故障咨詢QQ:6256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