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網訊 特約記者余運來報道:仙人掌似的長枝條攀援在支架上,肥厚的深綠葉子間,點綴著一個個燃燒的紅色火球。近期,在曾都區南郊辦事處盛畝園農業科普示范基地里,個大色艷的火龍果吸引不少自駕游市民前來采摘。 “今年產了3萬多斤,眼下只剩下2000多斤,沒想到會有這么多游客來采摘。”盛畝園農業科普基地負責人蔣志勇喜上眉梢。 走出火龍果大棚,兩百多畝的起伏山坡上,錯落有致地分布著楊梅、紅心獼猴桃、玫瑰香葡萄、臺灣果桑等熱帶、亞熱帶珍稀水果品種。昔日荒草叢生的坡崗地,如今變成市民的休閑樂園。 火熱的休閑觀光農業,是曾都農業融入全域旅游的一個縮影。該區優化現代農業布局,積極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推動果、蔬、漁等產業景區化,讓田園變花園、農產品變旅游地商品,實現鄉村旅游、農家樂和農產品銷售比翼齊飛的可喜局面。 近年來,曾都區抓住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機遇,依托“集約+特色+基地”的思路,以土地流轉集約,促農返“工”回流農企為突破口,大力扶持農業產業化建設,推行以“農業產業園”為抓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何店鎮汪湛村葡萄生產基地集開發、生產、觀光旅游于一體,成為名副其實的葡萄莊園。 農業和旅游的深度融合,讓農業產業項目成了工商資本競相挖掘的“富礦”。該區加快城南新區蘭花基地、十九山生態旅游區、花灣生態農業文化旅游產業園、頤養生態園、現光山的建設步伐,著力打造農家體驗、養生休閑、文化感悟、賞花觀景等農業休閑綜合體,推動文化旅游從零星布點向整體布局轉變、從單一看景向復合體驗轉型。 “種”出好風景、“長”出好前景。據初步統計,曾都區擁有農家樂、農業觀光園、體驗園、農家休閑景點等各類休閑農業實體300多家,桃源湖度假村、華夏度假村、碧水源生態莊園、銀河生態園等農業休閑綜合體,成了市民休閑觀光的好地方。農事與美景交融,賞花、垂釣、采風、攝影等鄉村文化旅游蓬勃發展。 |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鄂ICP備11004182號-2 | 鄂網備421201 |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s443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虛假新聞信息舉報電話:0722-3319535、新聞爆料熱線:0722-3319535、廣告服務電話:0722-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故障咨詢QQ:6256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