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萬余支戰斗隊不勝不休 ——脫貧攻堅的湖北答卷① “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一個多月前,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為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獲得者頒獎并發表重要講話,向世界傳遞這一振奮人心的信息。 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宏闊敘事中,荊楚大地廣大黨員干部群眾,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為引領,迎難而上擔當使命,以不勝不休的拼勁和韌性,詮釋“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克難攻堅、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書寫了新時代戰貧史詩的湖北篇章,交出了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厚重答卷。近日我省將召開大會,隆重表彰一批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先進集體。今起,本報刊發《脫貧攻堅的湖北答卷》系列報道。 21世紀第三個10年開篇之時,中國樹起了一座歷史地標:艱苦卓絕的脫貧攻堅戰收官,1億人擺脫貧困,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生活。 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將一去不返。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意味著我國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也意味著我國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確定的減貧目標。 這是人類反貧困史的中國奇跡。 奇跡背后,是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使命,是社會主義的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是一線扶貧干部的苦干實干、犧牲奉獻,是廣大貧困群眾的辛勤汗水、內生動力。 中國奇跡,凝結在無數個鮮活的脫貧故事里。 到2020年底,湖北省581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37個貧困縣全部摘帽,482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 戰貧,湖北故事融入中國故事,湖北探索充實中國實踐。 謀局布陣劍指貧困 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指出:“縱覽古今、環顧全球,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實現幾億人脫貧,這個成績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力量!” 立于這樣的歷史節點,每一個中國人當感驕傲自豪。作為全球最早實現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貧困是人類社會的頑疾。人類文明史,既是一部生產力不斷發展的歷史,也是一部不斷戰勝貧困、逐步實現人的解放與發展的歷史。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千年夢想,從古老的《詩經》發端。“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家徒立四壁,無田負城郭”……一句句含淚泣血的詩句,飽含人們對消除貧富懸殊、脫離絕對貧困的渴盼。 新中國成立后,擺脫貧困落后,實現共同富裕成為執政黨的使命與責任。美國經濟學教授多恩布什曾在《偉大的繁榮》中說:“自50年代以來,中國的生活水平增長了7倍,提高速度居世界第二名。特別是20世紀最后30年,中國的生活水平提高了6倍。在那里,人們50年以前與公元1700年的生活水平幾乎沒有什么差別。”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開辟精準扶貧新時代。 2012年底,黨中央突出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在貧困的老鄉能不能脫貧”,承諾“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拉開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序幕。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飽含深情,在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扶貧開發,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理念,創新扶貧工作機制。 2015年11月,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強調“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會議提出實現脫貧攻堅目標的總體要求,實行扶持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措施到戶、因村派人、脫貧成效“六個精準”,實行發展生產、易地搬遷、生態補償、發展教育、社會保障兜底“五個一批”,發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總攻令。 2017年,黨的十九大把精準脫貧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進行全面部署,錨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聚力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2020年,為有力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和特大洪澇災情帶來的影響,黨中央要求全黨全國以更大的決心、更強的力度,做好“加試題”、打好收官戰,信心百倍向著脫貧攻堅的最后勝利進軍。 一步步謀局布陣,一招招劍指貧困,催發神州大地成千上萬個“十八洞村”脫胎換骨,美麗蝶變。 歷時8年的脫貧攻堅人民戰爭,黨和人民披荊斬棘、櫛風沐雨,發揚釘釘子精神,敢于啃硬骨頭,攻克了一個又一個貧中之貧、堅中之堅,脫貧攻堅取得了重大歷史性成就。 中國奇跡受世界矚目。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4月6日評價:“貧困問題是個世界性難題,反貧困是人類共同面臨的任務。作為人口占全球近1/5的大國,中國取得的脫貧成就對全球有示范作用,對世界人民是一個巨大鼓舞。”“中國最貧困人口的脫貧規模舉世矚目,速度之快絕無僅有!”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前署長海倫·克拉克由衷贊嘆。 軍令如山責任如山 湖北,一個貧困面較大、貧困程度較深的中部省份,有大別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四大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全省有37個貧困縣、4821個貧困村,其中9個深度貧困縣、507個深度貧困村,2013年底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81萬,貧困發生率14.4%。 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考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精準方略,盡銳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 時針撥回2015年9月24日。這一天,省委十屆六次全體(擴大)會議召開,審議通過《關于全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決定》,這是深入貫徹黨中央精準扶貧戰略和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思想的行動方案。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號角吹響,全省各地、各條戰線應聲而動。 “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完成歷史使命。”省委、省政府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重大政治責任、重大民生工程,舉全省之力高位推進。 省委書記、省長、省委副書記、常務副省長分別聯系4個片區,40位省級領導分別聯系37個貧困縣,不脫貧不脫鉤。省委堅持對貧困縣開展脫貧攻堅專項巡視,省人大連續開展“聚力脫貧攻堅、人大代表在行動”,省政府持續對脫貧攻堅進行重點督查,省政協定期開展脫貧攻堅監督性調研。 省紀委監委運用“扶貧領域政策落實監察系統”實施監督檢查,省委組織部抓黨建促脫貧攻堅,有效推進脫貧攻堅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 省直各部門明思路、出政策、定項目,扎實履職。 廣大扶貧干部真心干事、真心為民,風里來、雨里去,始終與貧困群眾奮戰在一起。 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強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著力打好“三大攻堅戰”; 2020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湖北代表團審議時殷殷囑托:“確保完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奮力譜寫湖北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軍令如山! 湖北在全國率先提出精準扶貧“掛圖作戰”,省市縣鄉村層層簽訂減貧脫貧責任書、立下脫貧軍令狀,層層繪制精準扶貧路線圖,層層分解減貧脫貧任務,做到倒排工期、倒逼“銷號”脫貧。 軍令如山! 我省建立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限期脫貧責任制,五級書記抓扶貧,層層簽訂軍令狀;省委、省政府將精準扶貧專項納入地方黨政領導班子政績考評體系;省委組織部、省扶貧辦出臺貧困縣考核辦法,對貧困縣主要考核扶貧成效,促進各級主要領導聚焦精準扶貧。對37個貧困縣首開考核問責先例,省委、省政府先后約談扶貧考核綜合評價靠后的21個市、縣黨政主要負責人。我省還利用大數據加大監督檢查,建立扶貧資金違規使用責任追究制度,精準鏟除“蒼蠅式腐敗”。 盡銳出戰初心如磐 扶貧攻堅號角吹響,一支支戰斗隊開赴窮鄉僻壤、大山深處,牢牢扎下根基。 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選派駐村扶貧工作隊21575支、駐村干部78746人,實現4821個貧困村全覆蓋。 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差、產業薄弱,是貧困村的普遍寫照。 他們用腳板丈量,為貧困村精準把脈,換來日新月異的變化—— 陽新縣楓林鎮湖田村曾是一個“空殼村”,黃石市教育局扶貧工作隊進駐前,村里只有千余畝荒山禿嶺。在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記胡三木的帶領下,原先的荒山種滿了杉木、油茶、臘米、果樹,建成石佛泉洞旅游風景區,村民們走上了鄉村旅游之路,每戶年收入穩定在2萬元以上。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灣潭鎮紅旗坪村,遠距縣城120公里。宜昌市稅務局等5家單位組成的扶貧工作隊,幫村民組建種植專業合作社,不僅將山里的蔬菜送進城區超市,還幫村里成立中藥材合作社,帶動村民種植金銀花等,為村里找到新的增收門路。 他們難顧小家,一顆心全撲在貧困村這個“大家”—— 2014年,臨近退休的漢江師范學院副教授金梅主動請纓,扎根離家300公里之外的竹山縣柳林鄉公祖村。這是竹山縣南部最偏遠的深山村莊,車難行,只能步行上山。從山腳下第一戶開始,直到夜深返回,只能走訪10戶左右。金梅很多次獨自進山,甚至在大雨過后四處塌方時,仍爬過泥石堆繼續趕路。 黃岡市紀委監委駐英山縣鑼響坳村工作隊隊長胡興華,為了幫村里的茶農們“圓夢”,盡快使村里的茶葉加工廠投產,白天督辦專班進度,晚上在茶廠參與設備安裝,一個多月沒有回家。茶廠投產了,他卻累倒了。 他們自己是父親,是丈夫,是兒子;她們中也有母親,妻子,女兒。他們有的輕傷不下火線,有的主動推遲婚期,有的剛為人父母就與孩子別離,有的家人生病住院卻無暇照料。 他們用真心真情,實實在在取得了群眾的信任—— 一束黃色的亮光,照在深夜的村口,讓人感到溫暖、踏實。 這個已經有些磨損的強光手電筒,屬于工行湖北省分行駐來鳳縣翔鳳鎮檀木灣村工作隊隊長吳健。哪怕深更半夜,村民們有事,首先想到給他打電話。他本在4年前就結束扶貧任務,硬是被留下繼續工作至今。他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全部留在厚厚4本共1800頁“駐村工作日志”中。 在恩施,有一個兩次“不讓走”的真實故事。 2018年,恩施州農業農村局駐巴東縣野三關鎮上李坪村扶貧工作隊的車一進村,就被村民鄭遠友攔住,“我家蔬菜地前的500米路遲遲修不通,這個問題不解決不讓走!” 一年后,通村公路修到家門口,光纖牽到每家每戶,鄭遠友又上路攔車:“你們不來家里吃頓飯,說什么也不讓走!” 兩次“不讓走”,浸潤著扶貧工作隊的辛勤付出,更是脫貧成果“潤物無聲”的見證。 在武漢市黃陂區王家河街青云村,聽說駐村扶貧干部杜凡和付旭東要離開村子,村民連夜寫好“聯名請愿書”,72個紅手印按了滿滿2頁紙,要求挽留兩位扶貧好干部。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言必信,行必果,永遠忠于人民,永遠造福人民,這是我們黨熔鑄于血脈的政治品格,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義無反顧跟黨走的根本所在。 偉大事業偉大奉獻 “廣大脫貧群眾露出了真誠笑臉,這是對脫貧攻堅的最大肯定,是對廣大黨員、干部傾情付出的最高褒獎,也是對革命先輩和英烈的最好告慰。” 不怕犧牲,為黨和人民獻出一切。共產黨人的執著信念與精神意志,穿越時空,一以貫之。 脫貧攻堅戰場上,沒有戰火硝煙,卻同樣艱苦卓絕;沒有槍林彈雨,卻同樣流血犧牲。為什么戰旗美如畫?英雄的初心映紅了它。 2020年9月15日,咸豐縣清坪鎮原黨委委員、紀委書記謝睿在查看龍潭司村民宿改造進展時不慎墜樓,39歲的生命永遠留在他傾注無數心血的駐點村。 龍潭河畔的龍潭司村里,謝睿生前與村委會一起勾畫的美景初具雛形,這片紅色土地正在書寫新的傳奇——庭院變美了,房屋變靚了,紅色鄉村正“變身”民宿網紅地。通過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村里的臍橙、白柚種植面積已超過2000畝,畝收入達6000多元。村里的287戶貧困戶全部脫貧。 為鋪脫貧路,甘當一沙礫。脫貧路上,還有許許多多像謝睿這樣質樸的“沙礫”。 2018年12月初,咸豐縣委副書記鄒煒被提名為鶴峰縣縣長。本可“安穩過渡”的他,心里放不下在咸豐傾注心血的扶貧項目。在去往最后一個鄉鎮忠堡鎮調研的路上,他與縣委辦工作人員李勇不幸發生交通事故。 斯人已去,夢想未停。山再高,路再遠,戰貧不息。 李志強,武漢市蔡甸區法院駐張灣街同心垸村精準扶貧工作隊隊長。如今,村里的果蔬合作社生意興旺,鄉親們靠土地流轉和果蔬種植正走向富裕,可是李志強看不到了。在前往貧困戶家中的路上,他突發疾病驟然倒下,生命止于56歲。 山一程,水一程,心向扶貧路上行。 黃岡市蘄春縣張榜鎮塔林村,曾擔任該村第一書記的聶贊,再也看不到他心心念念的光伏扶貧電站了。在任期間,他探索出一條依托新能源產業優勢,讓貧困村與企業互利共贏的扶貧路子。 黃星,十堰市扶貧辦黨組成員、副主任,22年如一日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辭世的前一天還加班到深夜11點鐘;羅強,工行咸寧分行駐村干部,主動向組織申請,要求干到脫貧摘帽那一天,離退休僅有兩年,他倒在駐點村。 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我省共有96名干部為扶貧獻出生命。一張張堅毅的面容,一個個清晰的足跡,永遠定格在崇山峻嶺之間,定格在貧困戶心中。 為什么大地春常在?只因—— 偉大的事業,從來與偉大的奉獻緊緊相連! (報道組成員:梁曉瑩劉娜廖志慧江卉劉勝胡瓊瑤雷闖戴文輝) |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鄂ICP備11004182號-2 | 鄂網備421201 |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s443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虛假新聞信息舉報電話:0722-3319535、新聞爆料熱線:0722-3319535、廣告服務電話:0722-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故障咨詢QQ:6256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