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唐天才 通訊員周玉祥 張 俊 酷暑時節,在曾都區何店鎮諶家嶺村,一畦畦高粱、玉米長勢喜人,豐收在望。村支書饒純光指著這片地高興地說:“我們引導村民將200多畝拋荒田流轉給湖北谷友農業科技公司,他們有技術、有設施,田地收益高,同時村民們獲得流轉金,還可到公司打工掙錢,可謂一舉多得。”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勞動力大量向二、三產業轉移,加之連續多年的干旱,導致農村部分土地處于拋荒或半拋荒狀態。曾都著力引導土地流轉,使這部分土地顯現勃勃生機。 土地流轉熱潮涌動 一塊塊稻苗葉色油綠,郁郁蔥蔥。在萬店鎮泉水寺村,一幅美麗生動的風景,讓人忍不住多眺望兩眼。 新惠專業合作社社長王四介紹,由于地勢較高,缺少水源,該村有400畝土地成為拋荒田。去年2月,經區農經局牽線,新惠合作社與該村兩個組的村民達成土地流轉意向。 目前,新惠合作社已在曾都流轉土地1600畝。“現在種田的基本都是老年人,土地流轉,村民歡迎。”王四告訴記者,他已在萬店鎮小河溝村建立育秧工廠,每年可產出5000畝水田秧苗,除自己留用外,剩下的提供給附近村民,減輕他們的勞動強度。 數據顯示,目前全區已流轉土地57416畝,占全區家庭承包經營的20.5%,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田大戶、龍頭企業是流轉主體,他們以技術、資金、市場優勢向農村、農業轉移,使規模化種植蔚然成風。 特色農業成為樣板 走進湖北谷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溫室大棚,一個個培養槽里長滿馬鈴薯幼苗,煞是喜人。 該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優質馬鈴薯種薯生產繁育和銷售、新品種示范推廣、商品薯栽培的企業。2012年,該公司流轉何店鎮諶家嶺村150畝土地,作為馬鈴薯高產栽培示范基地,通過采用深溝高壟全覆膜技術、實驗膜內滴管技術,實現增產提效,帶動附近村民種植。 “府河鎮白河灘村新增了一個1000畝的馬鈴薯種植基地,所有的馬鈴薯原種都由谷友公司提供。”公司副總經理王新忠說,基地里的馬鈴薯是冬薯,畝 產可達6000斤,除去種子、肥料和人工費,每畝地有3000元純收入。 據悉,谷友公司將投資1億元,建設1000平方米的試管薯繁育中心,新上淀粉加工項目,延伸馬鈴薯產業鏈條。 目前,像谷友公司這樣,該區的添程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種蔬菜,高廟菌業合作社專業種食用菌,永進合作社專業種水果,欣昌合作社專業養魚、養豬、養雞,他們積極流轉農村拋荒和半拋荒土地,實行特色種植,成為當地種植和養殖樣板。 土地流轉實現多贏 走進萬店鎮希望田野大棚蔬菜基地,只見棚內茄子、黃瓜、苦瓜、香瓜等蔬菜,綠油油的一片,生機盎然。公司負責人呂文保介紹,他們生產的蔬菜全部采用有機肥,是無污染的綠色蔬菜,不僅供應隨州本地,還遠銷武漢、鄭州、上海等地。 希望田野公司投資3000萬元,在萬店鎮黃家畈村流轉土地500畝,建成冬暖式蔬菜大棚200座。呂文保說,僅流轉土地這一塊,公司每年可創產值1 1000多萬元,當地農民每年可領土地流轉金40多萬元,打工掙錢120多萬元。在希望田野蔬菜基地的帶動下,僅黃家販村今年新增了150畝大棚蔬菜。 區農經局負責人介紹,引導農民把一些拋荒或半拋荒土地流轉給農民專業合作社、種田大戶等,讓他們承包經營,可以實現土地經濟效益的成倍翻番。對于農民來說,如果風調雨順,種滿夏秋兩季,勞神費力的,每年每畝也只能賺千把塊錢。把土地流轉出去,不需干活,流轉費加糧食補貼,每年也能拿1000元左右。這樣,年老的可以免除勞役之苦,在家安享晚年,年輕的則可安心打工掙錢,不用再為家里種田的事操心,土地流轉是多贏。 |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鄂ICP備11004182號-2 | 鄂網備421201 |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s443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虛假新聞信息舉報電話:0722-3319535、新聞爆料熱線:0722-3319535、廣告服務電話:0722-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故障咨詢QQ:6256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