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網訊 記者張 清
初夏時節,隨州城市建設激戰正酣——
城南,中環路、農副產品物流園等項目建設加速推進;城東,引“漂水”入城生態補水通道有序推進,新316國道綠化示范段建設接近尾聲……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我市在推進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中,注重做好“神”、“韻”兩篇文章,塑造城市的特色和個性,讓文化與自然在城市建設中交相輝映,讓隨州變得更加宜居、宜業。
神韻隨州,小城大美新畫卷
一河兩岸游人如織、文化公園流光溢彩、體育公園揮灑汗水……入夏以來,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在晚飯后走出家門,鍛煉身體,休閑娛樂,公園、廣場歡聲笑語不斷。
隨州成立地級市時間較晚,城市建設急需“補課”。建設者們以拓荒者的姿態,發揚“以干求助、激情創業、克難攻堅、追求卓越”的精神,努力打造品牌城市、奮力建設神韻隨州,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建成區面積由2000年的25平方公里發展到近80平方公里,人口翻了一番達55萬,城市建設年投入由不足億元增長到現在的20余億……東進、西優、南拓、北調,“雙百城市”框架初步形成。
一河兩岸風光帶、隨州文化公園、編鐘大道、隨州傳媒中心……建設者們“5+2”、“白+黑”,敢于吃苦,敢于攻堅,一個個城建大手筆,拉開了城市框架,提升了城市品位,古城隨州煥發新光彩。白云湖水源地保護治理、新建青年路大橋……一個個民生項目,為幸福隨州作出注解。
品牌創建,宜居宜業新風貌
修補破損路面、清理大街小巷垃圾、整頓規范城區交通秩序……行走在隨城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社區工作人員、網格員、交警等,或向市民宣傳創衛知識,或動手清理環境,整治違停、亂停。
創建城市品牌,建設神韻隨州。去年開年,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決定開展新一輪“五城同創”,提出力爭到2020年,摘取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桂冠。
創建不是目的,營造生態、文明、和諧的城市環境才是根本。
2014年,我市被住建部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被中國社科院評為“中國城市生態競爭力”前四強;我市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省級環保模范城市”。隨州品牌城市建設有為有位,多項工作全國有名,位居全省第一方陣。宜居宜業的新隨州,市民更好地分享了城市發展的成果。
創新機制,便民服務零距離
我市不斷創新社會管理、服務群眾新機制,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舒適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增添民生福祉。
推進實施“三民工程”。2013年初,我市在曾都區試點實施以發展民主、保障民生、凝聚民心為主題的“三民工程”,建設幸福社區,并將之作為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載體。黨員干部主動進社區,聽民意、解民憂,“三民工程”架起了居民和社區的連心橋,由過去社區居民到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尋求服務,轉變為社區工作人員主動上門服務,受到廣大社區居民的一致好評。
創新“互聯網+便民服務”模式,2014年,我市大膽創新,突破區劃、部門、行業界限,將黨建、行政審批、遠程教育等辦事服務平臺打通,搭建一體化的“e+為民服務綜合平臺”,各子系統間數據自動抓取共享、相互校驗、互聯互通,打造便民服務的大數據庫。
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我市將與民生密切相關的104項行政審批服務事項延伸至村(社區),村級遠程教育管理員、網格員、計生員“多員合一”,群眾辦事不出村(社區)。
環境好起來,服務優起來,日子美起來。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隨州人正高擎炎帝神農克難奮進、開拓創新的精神旗幟,朝著魅力之城、幸福之城的美好藍圖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