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網訊 本報記者 馮家園 通訊員 夏季 姚彥君
近來,隨城西南的隨城山國家生態公園火了,不少市民慕名前往,一睹風采,為園區人文遺跡重塑、生態景觀美麗而點贊。
2015年12月,隨城山森林公園被納入國家級生態公園試點,命名為湖北隨城山國家生態公園。
近一年時間,隨州建投人克服拆遷、歷史遺跡恢復等困難,重建了楊堅故居,新建了正大門景區,讓隨城山國家生態公園成為人文、生態勝地。
市建投公司總經理郭曉東表示,隨城山國家生態公園,是隨城的綠色屏障,隨州人的天然氧吧,必須發揚“工匠精神”,精益求精。
重塑人文遺跡
隨城山,又名龍居山,是隋文帝楊堅在隨的居地。
據《輿地紀勝》載:“隨州城西南有隋文帝宅,自隋文帝興,之后山名曰‘龍居’。”南宋時期,隋文帝宅僅剩宅基,被改建為智門寺。之后,數度被毀。
隨城山國家生態公園一期工程重點就是重建楊堅故居,彰顯大隋文化。整個大隋苑包含大隋文化廣場、大隋橋、功德柱、烏頭牌坊、雪竇井、神龜、靜面水池等,全面展示隋朝興盛及歷史貢獻。
去年5月,大隋苑正式啟動建設。市建投人按照“今天的建筑就是明天的文物”建設理念,精心建設每一項內容。項目有關負責人介紹,大隋文化廣場中最為重要的是八根功德柱,采用天然青石雕刻,用浮雕的形式記載了隋文帝楊堅改革貨幣、重振漢化、開創科舉、開啟運河等八大功績。
而楊堅故居,設計人員通過查閱《天工開物》《營造法原》等歷史古籍,力求達到恢復隋唐風格的整體效果。整個建筑分為大殿、闕樓、廊道、中庭以及城墻,均已建設完成,整個建筑簡樸不失莊嚴。
據悉,楊堅故居內將圍繞“楊堅與隨州”為主題進行陳列布展,在“楊堅文化”上做足文章,主要分“子承父爵,與隨結緣”“外放隨州,蓄勢待進”“順勢而上,一統天下”“創立隋制,后世遵循”等。
市建投公司項目秘書劉永友表示,整個布展將在5月18日前完成,尋根節前對外開放,讓市民領略隋朝文化。
提升生態韻味
隨城山國家生態公園是市委、市政府打造“一軸一環三片”城鄉綠色革命重要一片,生態建設尤為重要。
建設中,市建投公司全面融入海綿城市的理念,以生態文化為主題,以自然山水基調,形成“三心、四帶、五片”的總體布局。包含烈士紅色教育基地、大隨苑文化廣場、楊堅故居、品香書院、大隋文化創業園、環山健身綠道、鳥語花林、生態公園主題廣場、生態科普園、奇石畫苑等幾十處人文、自然、生態景點。
記者在大隋苑文化廣場看到,廣場景觀以石為地,以沙為水,描繪出“隋朝大運河”的輪廓。綠地中另設有“旱溪”式雨水花園,用以凈化和滯留來自周邊道路及硬質鋪裝的雨水,從而提高園區排洪防澇的能力。
在公園主入口,大門以蘭花神韻為主題,將建設韻律廣場、云巒花階、生態綠道、蘆蕩荷香、假山滴水等景點。目前,已完成特色臺階、蘭花步道、雨水花園等,部分景觀苗木已經栽植。
市建投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項目所有的混凝土采用透水型,使得雨水更好地吸收,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同時,公園將建設精品游步道,現有植被進行嚴格保護的同時,間植部分觀葉、觀花的景觀樹種,規劃生態科普、生態文化方面的景點等,提升園區的生態韻味。
傾心傾力筑園
隨城山國家生態公園,東起迎賓大道,西至隨均公路,北臨白云大道,南達炎帝大道,占地13000畝,項目總投資16億元,創造了隨州公園建設的記錄。
投資大,建設項目多,時間短,困難重重。對此,市建投人不講條件,以干求助,傾心傾力地建好公園,為城市增神韻,為市民添福祉。
涉及建設,無不拆遷。隨城山國家生態公園的白云大道沿線,是白云社區的聚集區,拆遷住戶400多戶。為了項目建設不落進度,建投征收專班與群眾打時間差,中午、晚上入戶做工作,經常奮戰到深夜11點。
多少個節假日,無數個日夜,市建投人仍奮戰在拆遷現場。一期88戶群眾,在三天內完成征收協議簽訂,成功搬遷30多戶。如今,園內工程建設區域的房屋全部拆遷完畢,很好地保障了項目建設。
郭曉東表示,建投人不怕吃苦,敢于奉獻,用“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啃掉了一塊塊硬骨頭,攻克了一個個難點,推動著項目快速建設。
目前,隨城山國家生態公園一期大隋苑已經建設完畢,二期主入口景區即將完工,五月中旬將全面對市民開放,向尋根節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