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好水好產品
——中國氣候宜居城市·隨州觀察之三
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陳巧玲 通訊員 車俊志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好物。
6月28日,隨縣神農蘭草博覽園內,人頭攢動,蘭商、蘭友們紛紛購買心儀的蘭草。
世界蘭花看中國,中國蕙蘭看隨州。因獨特的地理氣候,隨州是我國和全球野生蕙蘭最主要分布區,珍稀品種多,被譽為“中國蕙蘭之鄉”。
好山好水好產品。隨州這片土地孕育出香菇、香稻、水果、蘭草等諸多好物,成為富民強市重要支撐。
好氣候孕育好產品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好氣候才能孕育好產品,優質農產品都有氣候的奧秘。
隨州緊臨淮河,屬南北氣候過渡帶,年平均氣溫16.1度、降水996.9毫米 、日照1831.1小時,氣候介于鄭州與武漢之間,呈現“北國江南、江南北國”的特點,是優質香菇的黃金產地。
1978年,年近七旬的植物病理學家、真菌學家楊新美在隨縣三里崗鎮楊家棚村調查時發現,當地很適合栽培香菇,選育出適合隨州生長的優良菌種,揭開了椴木栽培香菇的“神秘面紗”。
“隨州是湖北省氣溫日較差最大的地區之一。大溫差使得香菇易產生深裂質密的白色花紋,完成從香菇到花菇的華麗轉身。”武漢區域氣候中心正研級高工萬素琴表示。
除了香菇,隨州還有一“香”——便是隨州香稻。
2016年8月27日,袁隆平院士在隨州市調查時說“隨州這里土質好、氣候好、水源好、栽培技術一流,是中秈稻最適宜的生長區域,這里的中稻產量高、米質好。”
因著良好的氣候環境,同一中稻品種在隨州種植,生育期延長10-15天,結實率提高2%-5%,千粒重增加1-3克,堊白度減少30%,畝產量提高100-150公斤。
隆冬時節,隨州泡泡青牽動著眾人的味蕾。其葉色濃綠、葉片肥厚、柔軟滑嫩,特別是葉面上鼓著密密的泡泡,素有冬季“蔬菜之王”的美譽。
在泡泡青生長時節,越過桐柏山和沿隨棗走廊南下的冷空氣在隨州交匯,受南邊大洪山阻擋影響,冷空氣在隨州中部堆積,形成最低氣溫更低,日較差更大的獨特氣候,給泡泡青聚集營養、增強口感創造了條件。
“我市一年四季的好氣候孕育了好產品,局地獨特小氣候讓各地農產品與眾不同,各具特色。”市氣象局高級工程師周澤民介紹。
隨縣吳山鎮利用吳山水庫的調溫效應和桐柏山對北方冷空氣的阻擋作用,大力發展柑桔種植;高城鎮等地山場資源豐富,畜牧業、柞蠶生產已成規模,成為富民產業;隨州山高霧多,形成了口感獨特的高山云霧茶……
我市依托豐富的農產品,創新性推出“吃出智慧的香菇、吃出韻律的泡泡青、吃出力量的拐子飯、吃出浪漫的黑蒜”為主的美食“隨州四寶”,成為了“網紅”。
好產品造就好品牌
近年來,市氣象局與市農業農村局合作,在三農服務、品牌創建、農業氣象災害防御等方面共同發力,全市特色農產品品質明顯提升,農業品牌不斷增多, 我市香菇、香稻、油桃、油茶等先后被核準為國家地理標志商標。
在隨州這片土地上,香菇、銀杏、茶葉、馬鈴薯、大蒜等一批好物享譽省內外,得到了“中國花菇之鄉”、“中國銀杏之鄉”等一批國字號的榮譽。
“農業生產離不開氣象支持。這些年來,市氣象部門針對特色農特產品,進行氣候品質認證公示,打造了一批高品質、有口碑的農業產品‘金字招牌’。”市農業農村局二級調研員董學斌說。
為了讓產品更有影響力,增加產品的價值,我市氣象和農業部門建立“氣象+農業+實體”服務模式,促進農產品“量”“質”齊升。
“我們在唐鎮、長嶺、洛陽等特色農業基地建立了10多個農田小氣候站,針對油桃、馬鈴薯、吉陽蒜、艾草等農產品開展氣候適應性,不斷增強優勢農產品的品牌影響力。”林春澤說。
目前,全市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5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11件,“隨州香稻”等24件農產品商標入選湖北省優勢商標名錄,“二品一標”數量超過200個。
好品牌引領好產業
好品牌要變成好產業,才能有更好的未來。
我市做活一朵菇的文章,形成了菌種繁育、香菇機械、香菇種植、香菇深加工等全產業鏈條,有菌種生產企業200多家,食用菌加工企業100多家,產業鏈總產值達300多億元,打造出了一個食用菌產業“航母”。
40年的壯大發展過程中,氣象部門一直跟蹤,不遺余力給予氣象技術支撐,助力全市香菇生產基地標準化、規模化、智能化生產基地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共有10多萬戶農民直接從事香菇種植,創造的相關就業崗位超過30萬個。“隨州70%的香菇用于出口,全國每出口5個香菇,就有1個產于隨州,遠超全國同類產品。”市商務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隨州香稻雖然起步晚,但發展之勢不可阻擋!
市氣象局局長雷濤自豪地說,“我們主持撰寫的《隨州發展香稻的氣候適應性報告》,為隨州香稻擴大種植面積、選擇合適品種、利用氣候資源、規避災害風險提供了科學依據。”
據統計,我市現已發展優質稻165萬畝,其中“隨州香稻”60.3萬畝,推廣“雙訂單”51.2萬畝,打造千畝以上規模化種植基地74個。
董學斌介紹,截至2021年底,“隨州香稻”公用品牌的授權企業達到11家,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初見成效。
對于隨州優質農副產品資源,市委、市政府提出,全面夯實“一朵菇”“一袋糧”“一頭豬”“一只雞”“一杯茶”“一壺油”等“六個一”優勢產業根基,加速創新轉型升級,加強精品名牌建設,推動全市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健康發展,深入實施主體培育和農產品加工千億產業工程,隨州將隨州建設成為“優質農產品加工出口基地”,打造全國有影響力的“現代農港”。到2025年,全市農產品規上企業年加工值達到1000億元以上,農產品出口額10億美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