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成熟季 生活甜如蜜
——廣水市十里街道楊家崗村葡萄采摘園見聞
隨州日報特約記者 彭曉華 程淇
近日,在廣水市十里街道楊家崗村葡萄采摘園,黑紫、玫紅、翠綠……顏色各異的葡萄掛滿枝頭,游客穿梭其中,盡享采摘的樂趣。
“黑紫色的葡萄叫‘黑玫瑰’,顆粒大、甜度高、無籽。”采摘園負責人楊小林對葡萄種植、品種特性等知識熟諳于心,儼然一幅“土專家”模樣,邊介紹邊將游客采摘的葡萄放到電子秤上,“10斤,150元。”
楊小林今年52歲,曾經從事養豬行業16年,過去是楊家崗村周邊十里八鄉有名的“豬倌”。楊家崗村人口密集,豬仔易生病、難治療,楊小林幾經考量,決定改行。2019年,楊小林流轉村里58畝土地,種起了葡萄。
養殖轉種植,難度不小,缺技術、缺品種、缺管理。楊小林有股拼勁,不服輸,上山東、走河南、赴遼寧,全國各地“學藝”;潛心研讀專業書籍,挖窩深度、剪枝方法、水肥滴灌……一點一滴專業技術學起。同時,采摘園與遼寧農科院合作,引進巨盛、黑玫瑰、妮娜皇后、陽光玫瑰等優質葡萄品種。
楊小林女兒楊夢丹大學畢業后,先后在江蘇、廣東、武漢等地工作過,世面廣、思路活。采摘園成立后,楊夢丹返鄉,父女倆一起“上陣”,共同打理。采摘園發展漸入正軌。2021年,園里葡萄首次掛果,當年產量15000多斤,銷售額13萬元。
采摘園的發展,也帶動了不少脫貧戶“在家”就業。疏果、剪枝、除草、施肥等用工高峰期,周圍有30多名村民在采摘園務工。
56歲的村民彭修清在采摘園務工多年,家中有3個孩子,此前因丈夫患喉癌,治愈后喪失勞動能力,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每個月工資3500元,還能照顧孫子,我很滿足!”彭修清說。
產業紅火、造福村民,楊小林心里高興,也有隱憂。“從村里主干道進入果園,有3公里道路尚未硬化,極其影響游客采摘體驗。”
在黨員干部“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中,村干部了解到楊小林的難題,積極向上級主管部門立項申報,爭取指標,發動鄉賢自籌資金。“工程預計8月底開工,年底前就能完工。”楊家崗村黨支部書記楊帥介紹。
眼下正值葡萄成熟期,大量葡萄上市,給楊小林帶來不少壓力。為拓寬葡萄銷路,今年7月,由村里牽線,采摘園與星隨傳媒公司合作,在抖音平臺團購葡萄。“目前賣了7000多斤,銷售額達4萬多元。”楊小林介紹。
眼瞅著葡萄賣得火熱,楊帥對村里發展也有了新想法。“村里計劃流轉70多畝土地種植葡萄,把葡萄作為‘一村一品’發展。”楊帥說,“達到一定產量后,可以和江浙、上海等地的水果批發商聯系,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收購村里的葡萄,徹底解決銷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