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躍村電商中心工作人員正在直播賣貨。(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林超攝)
隨州日報特約記者 吳財榮 通訊員 占瓊
6月12日,省委書記王蒙徽赴廣水市李店鎮飛躍村察看村容村貌,詳細詢問集體經濟發展、村民收入等情況,對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村莊環境越來越美給予肯定,并勉勵村黨支部更好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堅持共建共治共享,同鄉親們一道建設美麗鄉村。
這個小小的村子,為何引起省委書記的關注?它有哪些值得推廣的經驗?近日,記者走進飛躍村,探訪共建共治共享背后的“秘訣”。
共建共治 讓村子美起來 漫步在飛躍村水寨灣,一座“人間仙境——水寨”的仿古牌坊映入眼簾,人工河中央的景觀橋上,“夢里水寨魅力李店”八個大字分外奪目,三五游船飄蕩在清澈的水面,不少游客正拍照打卡。
“以前這里可是氣味難聞的臭水溝,現在河道變寬了,水質變清了,空氣清新了,村民的心情也變得舒暢了。”談及村子里的變化,村民徐建梅贊不絕口。
“臭水溝”緣何變成“幸福河”?“我們圍繞水元素,全力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美麗鄉村,共同締造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李店村黨支書記李亞平告訴記者。
近年來,飛躍村整合財政專項資金400余萬元,撬動社會資金3000多萬元,清淤護坡、改水改電、路面硬化、區間綠化、鋪設污水管網、房屋立面改造,建設中心島主橋、人行橋、復古門樓,鋪設親水棧道,全力打造“夢里水鄉”旅游觀光景點,使干枯河道重現美麗生機。
“團結友愛、維護公共秩序、保持村容村貌整潔……”漫步在飛躍村,但見各家各戶門壁上張貼著《村規民約》。
飛躍村積極開展五清一改、潔美家園、廁所革命、污水管網升級等行動,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拆除危舊房,打造休閑廣場,扮靚鄉村民居。探索建立灣交叉、戶評議的人居環境考核模式,圍繞“一條路、一個灣、一座公廁”,開展交叉考核,考核中隨機訪問村民,人居環境好不好讓村民說了算。
通過“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飛躍村的環境在一花一草、一水一路中發生了新變化,村民的生活在一事一物、一收一支中有了新盼頭。
三產融合 讓村民富起來 登高遠眺,滿目翠綠。“夢里水寨田園綜合體”9個紅色大字矗立在水寨人工河西岸,靜靜蕩漾的河水,在陽光下波光粼粼。
發展壯大特色產業,是農業轉型發展的“底氣”。飛躍村以“穩一接二連三”為抓手,深化“三產融合”發展模式,帶動村民富起來。
來到飛躍村葡萄產業園,成熟的“陽光玫瑰”葡萄碧綠剔透,甚是喜人。50歲的村民李厚容正在大棚里忙碌地采摘著葡萄,她在果園務工,每月能收入4000元左右。
2021年6月,飛躍村獨資成立鄉村合作公司,葡萄園是第一個項目。鄉村合作公司聘請專業技術人員,指導果農疏果套袋、配方施肥,搭設遮陽棚、防鳥網,加強棚間控溫管理,讓葡萄健康生長。
從最初的葡萄種植,到現在的蟠桃、胭脂紅桃、黃桃、黃金梨、紅心火龍果和食用仙人掌等品種,果樹變成了富民“搖錢樹”。僅此一項,預計今年全村銷售額可達180萬元,獲利130萬元,帶動村民務工就業30余人,增加務工收入近50萬元。
“我家的油面是祖傳手藝,純手工制作,做好的油面細如發絲、入湯不糊……”天氣逐漸轉涼,油面生意再次火熱,50多歲的祝明春正在電商直播間推介手工油面。
延伸發展,打造特色經濟循環產業鏈。飛躍村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擦亮“李店有禮”“夢李笑”等商標,著力打造有特色、有競爭力的飛躍品牌。利用電商平臺銷售手工油面、糍粑、干煸小腸、麥酒、胭脂紅桃、時令果蔬等特色農產品,升級產品包裝,讓農副產品從商品變禮品。通過“線上線下電商+展銷”雙渠道聯動營銷模式,滿足客戶現場檢驗、品質消費需求。電商預計年銷售額400萬元,獲利40萬元以上,可帶動群眾就業近50人,人均增收2萬元。
依托產業發展,提供就業機會,激活了群眾的內生動力,特色產業已成為飛躍村村民致富的“金鑰匙”。
圍繞“生態、文化、休閑、康養”于一體的發展目標,建設“水寨灣”旅游景點,開發環湖游船、吶喊泉、網紅橋、“水云間”等農旅項目。投資360萬元,建設占地10畝的農耕體驗園,設置磨坊體驗、動物飼喂、農耕體驗、農事勞動等項目。預計年營業額達70萬元,帶動務工就業20人,人均增收2萬元。
聯農帶農 讓集體強起來 誰來種地,地怎么種?飛躍村以鄉村合作公司為依托,積極探索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模式、新機制,通過深化土地托管服務,實現土地資源集約化、涉農服務精細化、農民收入穩定化,走出了一條土地提效益、農民得實惠、集體增收入的新路徑。
“我們合作公司運營以來,村民不僅有土地留轉、技術入股收益,還能務工獲得報酬,真正實現了雙贏。”村合作公司監事李世喜高興地對記者說。
著力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飛躍村鄉村合作公司按照資源稟賦和產業布局,將一家一戶零星的土地進行整合,采取品種、肥料、耕種、田間管理、收獲“五統一”方式,通過優化組合、合理分工、建立優勢互補的一體化農業產業經營組織聯盟,實現了“耕、種、防、收、銷”全程服務,既降低了生產成本,又保證了農業生產托管項目高質高效實施。去年11月,村合作公司投資400萬元,建成占地17畝育秧大棚和育秧車間,購買大型農機具13臺,可服務周邊1萬余畝的水稻種植。
創新社會化服務新模式,飛躍村鄉村合作公司因地制宜定制單環節、多環節、套餐式服務。以水稻種植為例,從種到收,社會化服務的收費標準為320元,收割市場機械作業費為100元,每畝可降低成本80元。不管是全程托管,還是環節托管,都實現了省時省力,有效解決了“誰來種地”和“怎樣種地”的問題。
飛躍村農業社會化服務將村“兩委”、合作公司、農戶緊密組織在一起,走出了一條以強帶弱、抱團發展的鄉村振興新路子。越來越多的村民把土地托管給村合作公司,在外務工的村民減少了“農忙”時期“兩頭跑”,既降低了生產成本,又促進了農民增收。今年,鄉村合作公司預計經營收入1500萬元,村集體經濟可創收近300萬元,帶動100余人就業,人均增加務工收入3.5萬元。
“飛躍村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開展,使更多的農民從種地中解放出來,發展二、三產業,增加非農收入,不僅促進了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的有效銜接,也遏制了土地撂荒現象,確保了土地的可持續性發展。”李店鎮黨委書記張書廣表示。
做旅游、搞種植、當電商……如今的飛躍村特色產業興旺,百姓生活幸福。飛躍村的“飛躍”,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進鄉村振興的時代印記。
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在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關鍵時期,飛躍村發展的意義已經超過其本身,它肩負著出經驗、創模式的重大使命。
如何做深做實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飛躍村積極創新思路,盤活資源資產,有力破解了村級“治理難、分配難、增收難”問題,在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物理變化”中,形成了強大的“聚合效應”,催生出良好的“化學反應”,激活了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推進集體經濟發展,既要有一個堅強有力、務實進取的“兩委”班子,又要有一套創新突破、科學有效的路徑辦法,更要有一種不畏困難、戰天斗地的干勁狀態。只要堅持不懈地做好鄉村振興“后半篇”文章,多花心思、多想辦法、多找路子,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路子必將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