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穩接力棒,守住文化記憶 ——我市國家級“非遺”保護與傳承探訪
分享到:
![]()
請用微信掃碼分享
發布時間:2023-8-17 10:34
來自: 隨州日報
字號:
小
中
大
打印
查看: 251
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陳云 見習記者 趙慧林 通訊員 張亞捷
7月28日,隨州花鼓藝術劇院創作的歷史題材大戲《隨國金聲》受邀在襄陽演出,贏得現場觀眾的熱烈掌聲,獲得業內專家的高度肯定。(隨州日報全媒記者陳云攝) 三伏天,城區神農大劇院內,一束燈光打在偌大的舞臺上。67歲的“老花鼓戲人”何相安叉著腰,教兩名學生反復練習平轉、虎跳等基本功。有學生肯學,何相安高興。 在曾都區南郊街道椅子山村的曾侯乙編鐘編磬文化有限公司基地,員工大都去西安安裝編鐘去了,青銅編鐘制作大師項紹清帶著數人留廠趕工。市場好,但人手不夠,有些訂單只能婉拒。業內人士表示,基地的規模與青銅編鐘、曾隨文化這些文化名片的重要地位是不相匹配的。 “非遺”的魅力源于悠久歷史,“非遺”的生命力在于傳承創新。 隨州大地上的國家級“非遺”,如何穩定傳承?如何守住城市記憶?近日,隨州日報全媒記者進行了深入探訪—— 在創新中傳承,傳統文化展現當代價值 在我市眾多文化遺存中,炎帝神農傳說、炎帝祭典、隨州花鼓戲、青銅器(青銅編鐘)制作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古老“非遺”從時光深處走來,與神韻隨州相映生輝。 在隨州,拜謁炎帝的祭典始于南北朝,盛于明、清,民祭官祭并存。2009年以來,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連續15年在隨成功舉辦,打造國家級祭祀典范——炎帝神農拜謁大典。每年眾多炎黃子孫相約來隨,共拜華夏人文始祖,凝聚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強大力量。 癸卯年尋根節,拜祖大典參考古籍后創新調整優化九項儀程。起鼓鳴鐘、恭啟圣門、點燃薪火、敬獻花籃、香敬始祖、恭讀頌文、共拜始祖、唱誦始祖、瞻仰圣像,以古禮古樂回歸祭祀本源,炎黃子孫心潮澎湃。 7月17日至21日,第四屆湖北。ㄇG門)荊州花鼓戲藝術節舉行,隨州花鼓藝術劇院創排的《隨國金聲》精彩亮相。 近年來,該劇院創作的《白銀千兩》《公路孝女》《不下馬的將軍》《不忘初心》等劇目先后獲得多項省級以上殊榮,受到省市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劇院院長何敬國說:“在文化消費市場多元化的今天,為了吸引受眾,我們注重緊跟群眾關注的熱點話題來創作劇本! 項紹清潛心鉆研青銅器(青銅編鐘)制作技藝40余年。這一技藝沿襲古法,以銅、錫為材料,按比例熔煉為青銅溶液,通過制模、結殼、澆鑄、修整、校音等數十道工序制成銅鐘編組懸掛。“以前制模具全靠手工雕刻,費時費力。從3年前開始,我們改為掃描繪圖、3D打印出模型,生產效率大大提升。”項紹清介紹,“古代包裹模型的外殼,大多用陶泥,現在我們用高性能材料硅溶膠,質量更有保證!痹摴旧a的青銅器、青銅編鐘全國聞名,遠銷海內外。 編繩上綴著一個可轉動的圓形青銅小轉盤,上面刻著“一個億”字樣,這個鑰匙吊墜名為“賺個一億”。這是曾侯乙編鐘編磬公司的文創產品之一。今年3月,該公司在省博物館內開設展銷店,微型青銅編鐘、系列文創產品非常受歡迎,月銷數萬元。 調整優化九項儀程提升參與感,依據社會關注熱點創作花鼓戲劇本,古代工藝與現代科技結合制作青銅編鐘,迎合年輕群體設計文創產品……非遺文化在創新中傳承,展現當代價值。 陷“后繼乏人”困局,緣何人才難招引留不住? 光鮮的背后,也有隱憂。非遺傳承,關鍵在人。而這,也是隨州花鼓劇院最大的困擾。 據了解,該劇院現有60余名專業演職人員。其中,40多名為平均年齡60歲的“老一輩”,17名為2017年定向培養的20歲左右的年輕一代!叭瞬艛鄬。2015年創排《不下馬的將軍》時,主演請了外援,當時就感覺人員緊張。”何敬國說。 這些年,面對外面主持、舞蹈等少兒培訓機構伸出的橄欖枝,劇院的專業老師們全憑著對隨州花鼓戲的一腔熱愛,一一回絕了。 意識到人才培養的緊迫性,2017年,該劇院與隨州技師學院聯合辦班,定向培養隨州花鼓戲傳承人!爱斈54人報名,因為學不進、不適應等原因,部分學生轉專業、退學了,最終37人畢業。如今留在劇院發展的只有17人!焙尉磭寡,“收入相對較低,人才留不住。” 究其原因,市文旅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體制是關鍵。2012年,隨州花鼓藝術劇院由事業單位改制為民辦非企業,取消人員編制,但也不能市場化運營。“事實上,隨著文化供給多元化,戲曲等全靠市場買單也是無法支撐的!睒I內人士稱。目前,市區文旅等部門每年以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補貼支持劇院保障創排新劇、人員工資等經費支出。 同樣受制于人才因素的,也有青銅器(青銅編鐘)制作技藝的傳承。作為這項“非遺”的代表性傳承人,項紹清先后被國家工信部認定為編鐘樂器行業標準制定專家,獲評“荊楚工匠”“省民間工藝技能傳承大師”等。但公司卻難招專業對口的大學生。 “青銅編鐘制作技藝涉及材料學、冶金學、物理學、力學、聲學等多學科。由于我們基地位于城郊村莊等原因,公司招不來專業大學生。大多以師傅帶徒弟的形式,口傳心授,加上長期實踐的耳濡目染,培養傳承人。”項紹清說。 在曾侯乙編鐘編磬公司廠房,從業近40年的校音師尹師傅正在利用專業設備銼磨編鐘內壁特定部位,進行前期校音。“我們這兒最年輕的學徒小周也37歲了。這是個臟活累活,年輕大學生大多看不來,吃不了這個苦!币鼛煾嫡f。 除項紹清團隊,以民間工藝大師黃金洲為核心技術人員的市古韻青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也是我市知名的青銅器(青銅編鐘)復仿制企業。項紹清團隊現有20多名技術人員,古韻青銅公司技術人員數量則更不理想。 以更開放的姿態,讓城市文脈綿綿永續 不因當前的困難而停止接力棒的傳遞。今年6月,我市將隨州技師學院定為隨州花鼓戲藝術人才培養基地;市文旅局每年拿出20萬元保障經費,與隨州花鼓藝術劇院和技師學院持續聯合開辦“非遺傳承藝術班”!傲幷猩簧儆30人,今年秋季學期就要開班。學校負責文化課,劇院負責花鼓戲專業課,學生學費全免!彪S州技師學院有關負責人表示,學生畢業后則需在劇院工作5年,避免隨州花鼓戲演員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 “如果學生中職畢業后想繼續在該領域深造,市文旅局依然繼續給予學費資助!笔形穆镁钟嘘P負責人表示,“希望學隨州花鼓戲的這群孩子,都能以更高學歷為將來發展打牢基礎。隨州花鼓戲在劇本創作、舞臺搭建、唱念做打等方面,也需要專業力量來進一步提升! 為了不讓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失傳,項紹清運用數字化技術對編鐘制作流程、校音技術工藝等進行全方位拍攝記錄,建立了國內首套《青銅編鐘制作技藝數據庫》。另一方面,與武漢大學非遺研究中心合作共建科研教學基地,并聯合省、市人社部門開辦了數批“青銅編鐘制作工藝培訓班”,培養后備傳承人。 “我們著力加大宣傳,招引人才,對肯學好學的學徒重點培養!表椊B清表示,將更注重延展青銅器產品的功能屬性,使其兼具藝術性、文化性、實用性,加大文創產品的設計開發力度,推動古老“非遺”煥發新活力。 何敬國表示:“人才逐步充足后,劇院將在表演形式上進一步探索創新,改進作詞、作曲,引進聲光電等技術手段改進舞臺布景,嘗試推出年輕人更喜愛的花鼓歌舞、花鼓小品等。再利用新技術、新媒介,讓‘非遺’踏上廣泛傳播的快車道! 讓“非遺”煥發新活力 “非遺”需要的絕不僅僅只是被列入名錄、被保護,而應是被繼承、被發展。 每一項國家級“非遺”都蘊含著深厚久遠的文化記憶和歷史信息。炎帝神農開啟了璀璨的華夏農耕文明,炎帝神農傳說和炎帝祭典弘揚炎帝精神,砥礪奮進力量。有著170余年歷史的隨州花鼓戲,唱出了家鄉的秀美風光、人間溫暖和紅色革命傳統,弘揚了主流價值觀。青銅器(青銅編鐘)制作技藝,讓2400多年前的金石之聲穿越厚重的歷史煙塵,再現千古絕響。 只有擴大傳承人群,加強“非遺”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提升傳承人素養,才能傳好接穩接力棒。只有以更開放、更時尚的姿態,發掘古老“非遺”的青春模樣,推動“非遺”煥發新活力,才能更好見證中華文明的綿延傳承。
(責任編輯:停止孤單 新聞熱線:0722-3318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