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村民在安居鎮泡泡青種植基地除草松土。(隨州日報全媒記者徐斌攝)
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劉詩詩 通訊員 黃娟
一畦墨綠青衣,布滿濃密的泡泡,葉肉厚實,入口柔軟,這是被隨州人稱為“祖母綠”的寶石級蔬菜——泡泡青。
一到冬天,隨州人的餐桌上總少不了泡泡青。近日,在隨縣安居鎮,一望無際的泡泡青長勢繁茂,菜農們已開始細心采摘。今年第一批泡泡青陸續上市,預計從11月底開始可大量上市。
來自炎帝故里的饋贈
總有一些食物牢固地生長在孕育它們的土地上,風味與水土互相成就,無法分割。
泡泡青就是如此,它好似“祖母綠”鑲嵌在隨州這片肥沃的土地上。
泡泡青,學名皺葉黑白菜,因葉面鼓起密密麻麻的泡泡而得名。
隨州泡泡青種植歷史悠久,相傳五千年前炎帝神農在遍尋遍嘗百草途中,在安居鎮安南山一帶發現了泡泡青。后來,人們根據口傳將泡泡青錄入《神農本草經》。
泡泡青是世界上最戀家的蔬菜,只認隨州這方水土,無法在任何一個地區“復制粘貼”。
長期以來,泡泡青只適宜在隨州城區周圍十余個鄉鎮種植,其中安居鎮的泡泡青最負盛名。“就算把種子帶走,也種不出這獨特的風味。”安居鎮綠駿蔬菜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負責人余紅瓊介紹,往北,顏色變淺,往南,桿子變高,只有隨州才能生長出這種鼓著密密的泡泡、匍匐生長、擁有“祖母綠”的特有蔬菜品種。
作為核心種植區中的核心,安居鎮陳家灣村的泡泡青品質最為優良。“我們村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三面環水,一面靠山,還有非常適合泡泡青生長的油沙土壤,加上我們傳統的種植技術,才能夠培育出最優質的泡泡青。”余紅瓊自豪地說,“我們的泡泡青營養豐富,葉色濃綠,久煮不變色,口感獨特味道好。”
近年來,“隨州泡泡青”先后獲得農業農村部綠色食品認證和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登記,獲批國家地理標志商標。
令人魂牽夢縈的“隨州味”
泡泡青素有冬季“蔬菜之王”的美譽,歲寒仍能生長出希望的綠色。“泡泡青抗寒性強,天越冷,霜越大,味道越鮮嫩,越爽口。”余紅瓊說。
上好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樸素的烹飪方式。“泡泡青可清炒、燉豆腐、下火鍋,隨州人愛吃,且百吃不厭。”安居印象酒店廚師長張宗宇一邊說,一邊忙活。“豬油是炒泡泡青的最佳搭檔。”和著豬油,他將泡泡青放在鐵鍋里翻炒,香氣溢滿整個廚房。不一會兒的功夫,青菜豆腐煲、油渣泡泡青、泡泡青卷餅、海味泡泡青砂鍋、神農青菜糊等一桌泡泡青宴席便新鮮出爐。
在隨州人看來,不吃泡泡青的冬天,是不完整的。待客擺宴時,泡泡青是必備的一道菜肴,主人端上泡泡青,會加上一句“這道菜只有我們這里才有”,語氣中透出幾分自豪。團年宴席上,全家舉筷同吃泡泡青,寓意來年身體健康、四季平安。
泡泡青作為地道的隨州美食,是讓很多游子魂牽夢縈的“家鄉味”。每到泡泡青上市的季節,不少市民總會買來寄給外地親友。“在異鄉吃到泡泡青,吃的是美味,更是一份鄉愁。”在北京定居的隨州人胡鳳嬌道出大家的心聲。
“祖母綠”的產業化之旅
“大家好,我是新農人壯哥,這是我們安居寶石級蔬菜——‘祖母綠’的泡泡青……”11月16日,在陳家灣村“隨州泡泡青”核心種植區,基地負責人陳勇正在直播,向網友介紹泡泡青。
安居鎮是泡泡青的主產區,為擴大集群效應,2022年,該鎮成立綠駿蔬菜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以400元一畝的價格從86戶村民手中流轉土地200畝,建立起泡泡青核心種植區,并以核心區為中心向周邊村灣延伸,建立1200畝標準種植區,輻射帶動形成6000畝主產區。
該鎮嚴格按照標準種植,實行精細化管理,打造泡泡青精品,不斷提升“隨州泡泡青”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
目前,安居鎮培育出了“溠水”“涢水”“王家沙灣”“編鐘”4個泡泡青品牌。安居泡泡青通過線上線下渠道,遠銷北京、上海、深圳等地。
去年,為助力泡泡青產業提升,隨縣與武漢洪山菜薹品牌運營方開展品牌聯營,隨州泡泡青與洪山菜薹組成“紅綠CP”,“牽手”闖市場。
目前,安居鎮泡泡青年產量約600萬公斤,總產值2400萬元以上,帶動300余農戶年均增收5000余元。
安居鎮黨委書記王平介紹,下一步,安居鎮將積極推行泡泡青核心產區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品牌、統一包裝,利用弘耘公司、立心公司冷庫,探索脫水蔬菜加工儲存,積極開展泡泡青精深加工,不斷做大做強泡泡青特產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