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們清理樓道小廣告
隨州日報通訊員 楊思鄉
近年來,曾都區西城街道飛來土社區以漁網廠小區為試點,運用“共同締造”理念,以黨建為引領,積極探索“黨建+業委會”的老舊小區治理新路子,推動基層治理邁上新臺階,打造“三無小區”治理“樣板”。
黨建引領
把小區平臺“搭”起來
漁網廠小區位于玉石街20號,有居民樓3棟,戶數75戶,居民197人,黨員13名。該小區建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屬“三無小區”。自單位破產改制后,小區一直無人管理,環境較差。在小區黨支部的牽頭下,小區涌現出了一批熱心的退休業主代表,他們在小區經常性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隨后,社區黨委牽頭在小區推選成立業主委員會,由業委會對小區開展自治管理工作。
業委會成立之初,大家不斷反復思考,如何在長期管理好小區上下功夫?經過社區、業委會多次召開協商會議,并廣泛征求小區業主意見,決定每年由業委會向住戶收取48元衛生費、120元停車費,作為小區日常管理基金,結余的錢用于小區建設。同時,建立業主群,及時進行財務公開。
組織帶頭
讓居民群眾“干”起來
該小區老年人居多,很多老人因生活習慣和傳統觀念,經常將家中用不到的東西堆放在樓道內,帶來一定安全隱患。針對此情況,社區黨委牽頭在小區組建由業委會、黨員、居民志愿者等組成的服務隊,在樓道內開展巡查,及時清理樓道雜物。同時,結合樓道堆放雜物引發火災的現實案例,向居民宣傳消防安全知識,引導居民自覺維護公共環境衛生以及樓梯間規范停放電動自行車。
在業委會的帶動下,小區涌現出一批熱心志愿者,從小區房前屋后入手,逐步改善小區環境。這些實實在在的變化,讓小區居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感受到共同參與的喜悅之情。
業委會委員成善斌說:“我們業委會有5人,其中3名是黨員,平均年齡60歲,小區居民多為同事、熟人,大家共商小區大小事務。”業委會成員們秉持一顆為民初心,為小區安裝門禁、規劃停車位、更換照明燈、疏通管道……
群策群力
把群眾力量“聚”起來
小區舊貌換新顏后,居民反映由于小區空間有限,居民沒有休閑“落腳處”,希望能新增一處活動室。這一呼聲得到了社區、業委會的積極響應。社區組織召開“三方聯席”會議,經過大家共同商議,計劃用去年結余的5000余元管理基金,把門衛室打造成居民活動場所。但是經過初步預算,費用緊張。居民得知消息后,紛紛眾籌,有的捐資、有的來現場幫工、有的拿來裝修材料……“鄰里聚,聚鄰里”,大家攜手畫下共建共治共享的“同心圓”。
漁網廠小區自治的成功案例,有效踐行了“共同締造”的理念,讓居民切實享受到了共治共享的成果,延伸了基層治理“觸角”。社區將在轄區內進行有效復制、推廣,不斷提升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