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廣電訊 2024年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十周年,12月31日,記者走進丹江口市六里坪鎮蒿口村,看看這個村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面通水后,如何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品牌農業,利用緊鄰十堰城郊和武當山的區位優勢,走出一條農旅融合發展之路。
在蒿口村鄉村振興數字電商基地,譚榮麗的直播間開播不到10分鐘,瀏覽量就已破萬。屏幕后,她的丈夫郝映宏不斷刷新數據,回復粉絲留言。在夫妻倆的配合下,訂單源源不斷地從全國各地飛來。譚榮麗說,在直播間里,99元4條的魚最多一天能銷售500單,銷售總金額約20多萬元。
蒿口村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庫區村,丹江口水庫環繞全村。全村有居民2861人,其中一半都是內安移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憑借著豐沛的水資源,這里的人祖祖輩輩以養魚為生。
郝映宏說,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前,他們常年在庫區從事水產養殖,擁有2000畝水面、500畝網箱,年收入超100萬元。
2014年12月,伴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漢江十年禁漁,網箱里的魚不能再養了。為了尋找出路,夫妻倆選擇外出打工。盡管漂泊在外,但他們仍惦念著家鄉。2022年,一次返鄉經歷,讓他們萌生了做電商的想法。
譚榮麗對記者說:“當時看到村里的橘子、道菊、黃精等土特產滯銷,心里很著急,恰巧,丈夫郝映宏的朋友經營了一家直播公司,線上銷售產品,每月的銷售額是以前5倍以上,于是他們開始嘗試做電商直播。”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很長一段時間,譚榮麗發布到網上的視頻并沒有人觀看,直播間人數更是寥寥無幾。她就通過2個多月時間去學習,找行業專家指導。因為緊臨漢江,土壤肥沃,種植的農特產品較為優質,再加上南水北調水源地這個金字招牌,夫妻倆的直播間終于在第3個月迎來了流量風口。
郝映宏說,通過線上銷售和引流,他們把線上的客戶引到當地進行體驗式消費,現在每月銷售額在30萬元至50萬元之間,全年銷售額約500萬元。
見到真金白銀,周邊的村民也把自家的農產品送到這里。記者采訪時就遇到了家家福油茶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羅吉全,他送來了8盒山茶油,想通過網絡將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故土難舍,鄉情難忘。越來越多的鄉賢能人,正像郝映宏和譚榮麗一樣,回鄉創業,為家鄉發展獻策出力。
馬成柱在蒿口村經營著一家生態農莊,每逢周末,農莊都會迎來客流高峰。他告訴記者,周末最繁忙時,曾接待游客6000余人次,餐飲接待一般在1000余人次,為了確保服務質量,農莊還設置了機動崗位,以便靈活調配人手。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本地人,馬成柱深知家鄉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6年前,他靠著在外打工掙得的“第一桶金”,回鄉流轉土地600畝,依托山水之間的秀美風光,建成了一家集住宿、餐飲、田園采摘、親子活動等于一體的綜合性農莊——“小螞蟻生態農莊”,許多村民在家門口成了“上班族”。
馬成柱說:“蒿口村區位優勢比較獨特,離武當山和十堰主城區都比較近,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后,水位線上升,這里的山水資源更好了,景色也更美了,村里有 30多位大姐專門做服務,鐘點工有80多人 ,服務員年收入超3萬元,管理層年收入在7萬元左右,對于老員工,還給予10%的股份。”
家鄉很美,何必遠方。為了吸引更多能人返鄉創業,當地出臺了一系列獎補政策,鼓勵在外成功人士回鄉流轉土地,發展現代農業。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現在的蒿口村春有十里桃花長廊,夏有蜜桃、甜杏采摘,秋有千畝田園花海,冬有親子游戲、室外拓展體驗,年吸引游客30萬人次,幫助周邊群眾實現旅游收入600余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30萬元。
蒿口村黨總支書記彭澤洪介紹,從 2012年移民內安工作結束后,該村充分利用城郊區域優勢,引進有團建民宿、農副產品加工、生態種植、電商服務等領域的市場主體9家,培育致富帶頭人20人,走上了一條農旅融合發展的路。
山水資源變成富民強村的強大動力,當地村民也深知,保護好青山綠水,就是保住了發展的“命根子”。每周五,村里就常態化開展志愿清漂活動。志愿服務活動一經發布,大家都積極報名參與。
如今,從優質的山水資源中,蒿口村正不斷解鎖著“致富密碼”,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這片綠水青山。村民彭海斌說,住在庫區邊上,水清澈、空氣好、環境宜人,大家都感覺很幸福!
(李龍偉 賀翔 丁濤 馬凱俊 葉旭升 通訊員 張家國 丹江口融媒)
編輯:萬林
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