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中文一区二区三区,牛牛精品在线,国产99久久久国产精品潘金网站,亚洲伊人av

新聞熱線:0722-3318927 投稿郵箱:szrbs@21cn.com
春光作序 “七力”齊發
分享到: 發布時間:2025-2-5 10:32
來自: 湖北日報
字號: 打印 查看: 261

人勤春來早,奮斗正當時。當前,湖北上下將全部工作向“支點建設”聚焦聚力,整體提升戰略支撐力、創新策源力、產業競爭力、開放輻射力、生態承載力、文化影響力、區域協同力,“七力”齊發,為全國大局作出更大貢獻。

戰略支撐力

五大支柱產業攜手沖刺破萬億

華燈初上,九峰山實驗室燈火通明。(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魏錸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宇 通訊員 程誠

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更好發揮經濟大省挑大梁的支撐作用。

支柱產業沖萬億,開年就夠拼!

2月4日,省經信廳摸排數據顯示,春節期間,全省共有10271家規上工業企業假期加班生產,占全省規上工業企業比重51.6%,數量首次破萬、創歷史新高。1980家規上工業企業連續生產不停工,占比9.9%,較去年同期提升3.4個百分點。

其中,光電子信息、汽車制造、大健康三大萬億級支柱產業,不少企業春節期間生產線不停歇,為持續躍升積蓄新勢能;現代化工及能源、現代農產品加工產業加足馬力,開年即是沖刺跑,力爭實現“萬億”突破。

光電子信息產業獨樹一幟。

今年央視春晚上,一束來自武漢光谷的光直沖天際,讓世界矚目。此時,在武漢光谷,華星光電、天馬微電子、華工科技、飛瓴光電等一批光電子信息企業依然延續往日的忙碌,奮力奪取首季“開門紅”。

春節期間,武漢華星光電近萬名員工堅守崗位;智能廠房內600余只機械手臂、上千臺自動化設備接力、協作,24小時生產不停歇,確保全球顯示屏幕市場正常供應。飛瓴光電春節期間燈火長明,實行三班倒,生產線不停運轉,確保春節后訂單按時交付。2月2日,華工正源一批員工提前返崗,全力保障高速率光模塊等關鍵產品交付。

新年開新車,汽車制造忙。

大年初八,車谷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嵐圖智能制造工廠恢復忙碌和活力,生產節奏調到緊張模式。“1月已交付新車8009輛,同比增長14%,迎來新年開門紅。”嵐圖汽車CEO盧放表示,今年將推出4款以上全新產品或改款車型,全力沖刺全年20萬輛的銷量目標。

開辟更多新場景,大健康產業不斷追新。

春節假期,國內酶制品龍頭企業武漢新華揚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數十名員工堅守一線。“從2006年自建工廠以來,發酵生產從未停歇過。”董事長詹志春表示。從飼料酶、食品用酶,到醫藥酶制劑……新華揚一直在解鎖酶的更多應用場景,去年業績逆勢上揚。今年將繼續加快科技創新,在畜牧、功能性蛋白及人類健康領域發力。

向“新”攀高,現代化工及能源產業聚勢突破。

興福電子,今年湖北首家上市企業,也是國內最早從事濕電子化學品研發的企業之一,用一滴“酸”點硅成芯。電子級硫酸生產車間,全自動化的智能生產線平穩運行。董事長李少平表示,將進一步在產品純度上下功夫,為國內半導體制程更精密的需求提供原料來源。

用空氣將電留住。春節期間,位于孝感應城市的全球首座300兆瓦級壓縮空氣儲能電站,30余名職工堅守在崗,保障穩定運行。近1個月前,這座“空氣充電寶”全容量并網發電,創造了單機功率、儲能規模和轉換效率三項世界紀錄。預計全容量投產后,年發電量約為5億千瓦時,可滿足應城地區居民一年的用電需求。

“人歇馬不歇”,現代農產品加工產業“智造”加持。

1月30日,大年初二,宜昌市猇亭區安琪生物科技產業園,智能工廠內多條生產線一派繁忙。“酵母生產、包裝、裝箱、碼垛等已實現全流程自動化。”酵母生產部主管劉新暢介紹,春節是銷售旺季,智能化減輕了工人工作壓力,人均勞動生產率提升近3倍。

新年開新篇。更拼、更實的干事熱情,涌動荊楚;更高、更新的產業集群,拔節生長。五大支柱產業攜手沖刺破萬億,指日可待。

創新策源力

八座大科學裝置加速邁向世界一流

2月4日,武漢光谷科學島,航拍宛若“三塊鵝卵石”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深部巖土工程擾動模擬設施,建筑工程已基本完工,科研裝置將進場安裝。(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魏錸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真真

奮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更好發揮在長江中游和中部地區的創新策源功能。

2月3日,湖北東湖科學城光谷科學島大科學裝置聚集區,一座形似眼睛的建筑拔地而起,其基建工程已經完工,設備正陸續進場調試。

這一名為深部巖土工程擾動模擬設施的大科學裝置,能全面揭示工程擾動條件下深部巖土體結構、狀態與行為演變規律,為交通、水利、能源等領域工程建設加速向深部拓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撐,打造未來“中國地鏡”。

大科學裝置也被稱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指通過較大規模投入和工程建設用于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目的的大型科研裝置或設施,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的國之重器。

研究表明,1990年以來,諾貝爾物理學獎成果有48%來自大科學裝置。依托大科學裝置,科學家們挺進科技“無人區”,完成從0到1的原始創新。

2014年對外開放運行的華中科技大學國家脈沖強磁場科學中心,是位于我省的首個大科學裝置。

運行11年來,該中心已累計運行超9萬小時,創造了64T(特斯拉)平頂脈沖、94.88T雙級磁體場強等多項世界紀錄,為北大、清華、哈佛、劍橋等133家國內外科研單位提供科學研究服務1984項,相關科研論文已在Nature、Science、PRL等期刊發表1821篇。“我們的強磁場,如果將來做到100T,全世界其他地方都沒有。科學家如果想做這個領域的實驗,就會到我們這里來,這就是原始創新策源地。”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尤政說。

近日,該中心再迎重大突破。中心李亮教授團隊,成功實現全球最大單機功率風力發電機(26兆瓦)的原位退磁與退磁后的再飽和充磁。

中國風能協會數據顯示,2010年以來,我國風機裝機量大幅攀升。陸上風機使用壽命一般為20年,預計我國在2025年之后將迎來風機退役高峰期。目前,永磁風力發電機是國內主力機型,風機維修或退役回收均需退磁處理。

“傳統的整機加熱退磁工藝,能耗大、污染重、報廢率極高。”李亮介紹,采用最新的原位充退磁技術,可實現充磁用時100毫秒,整極退磁不到200毫秒,能耗不到加熱退磁技術的1/100,已在企業實現應用,解決了整個風機行業的“燃眉之急”。

目前,湖北已建和在建大科學裝置已達8座。以“1家國家實驗室、8個大科學裝置、42家全國重點實驗室、10家湖北實驗室、163個國家級創新平臺、525家新型研發機構”為主體的科技力量矩陣,正在荊楚大地加速形成,將為湖北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整體提升支點的創新策源力。

產業競爭力

重點項目開啟“集群式沖鋒”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源

統籌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三線并進”,加快構建體現湖北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雖然沒和父母一起過年,但我并不孤單,有同事的陪伴、有公司的關懷,這是個忙碌但溫暖的新年。”

1月29日20時,位于武漢新城的長飛先進武漢基地項目部燈火通明。生產車間里,濕法工程師洪紹鑫正和同事們緊張調試設備。

去年11月,長飛先進武漢基地項目開始搬入設備。先期在長飛先進安徽蕪湖基地碳化硅產線積累工作經驗的洪紹鑫和同事們分批來到武漢,參與武漢基地設備調試、量產通線工作。

洪紹鑫原本打算把父母從江蘇南通接到武漢一起過年,因為沒買到票只能作罷。“今年是我的而立之年,也是長飛先進武漢基地沖刺投產的關鍵之年,父母都鼓勵我在奮斗中實現人生價值。”

長飛先進武漢基地是武漢新城誕生的第一個項目,總投資超過200億元,聚焦第三代半導體功率器件研發與生產。

長飛光纖執行董事兼總裁、長飛先進董事長莊丹說,第三代化合物半導體在新能源汽車、光伏儲能、電力電網、軌道交通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場景,而我國擁有第三代化合物半導體的最大應用市場,發展第三代化合物半導體對于提升國際競爭力意義重大。

長飛先進武漢基地項目負責人介紹,為確保武漢基地盡快投產,春節假期,100多名工程師和300多名建設人員放棄休假,駐守現場調試設備、建設廠房。“預計4月底5月初可實現量產通線,隨后啟動良率提升和產能爬坡。”

人勤春來早。武漢市一批重點項目正在“深踩油門”加速跑。

1月21日,小米集團第三座智能工廠、位于武漢的小米首座智能家電工廠實現主體結構封頂。春節期間,小米集團大家電部負責人仍與光谷保持密切溝通,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力爭項目年內投產、明年大規模量產。

1月23日,留守校園過節的華中科技大學丁漢院士團隊成員們仍在緊張調試“神農”人形機器人,為其不久后的正式亮相做足準備。2024年被譽為人形機器人商用元年。在武漢,勞動者、神農、天問等一批人形機器人正加速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去年印發的《武漢市促進未來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提出,武漢每年將安排至少40億元產業基金,投向包含人形機器人等在內的13個細分領域。

1月26日,海爾卡泰馳項目在光谷完成注冊。該項目將通過數字工廠、線下零售和互聯網營銷相結合,推動傳統汽車產業的數字化升級。春節期間,雙方人員仍保持工作狀態,商定如何推進項目進一步落地。

一批已經投用的重大項目春節期間不停工不停產,在確保全球產業鏈穩定的同時,奮力爭取首季“開門紅”:春節假期,武漢華星光電近萬名干部、員工及合作伙伴和往年一樣堅守崗位,穩定供應全球客戶;大年初五,華工科技智能制造產業園內一片忙碌,值班技術人員認真調試輪胎模具激光清洗裝備,為不久前收獲的行業頭部客戶訂單做好發貨準備;春節期間,國藥動保滅活疫苗生產車間全員在崗……

新年伊始,重點項目開啟“集群式沖鋒”,是對湖北GDP入列“6萬億俱樂部”新氣象、新起點、新征程的最佳詮釋。這些項目將充分發揮湖北制造大省和產業大省的優勢,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整體提升支點的產業競爭力。

開放輻射力

武漢多條近洋直航航線拉近世界

繁忙的武漢陽邏港碼頭。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愛虎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愛虎

通訊員 胡玲玲 胡艷

全面提升陸海空三大“絲綢之路”戰略樞紐功能,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

1月31日,裝載9170立方米散貨的鴻熙1號輪從武漢陽邏港起航,開往印度尼西亞拉博塔港。此前,鴻熙1號輪自印尼拉博塔港滿載6000余噸MHP(鎳濕法冶煉中間品粗制氫氧化鎳),于1月27日抵達武漢陽邏港,這是印尼直航航線開通后到港的第六船貨物。從除夕到正月初三,港口吊裝轉運,大卡車來回穿梭,卸完又裝,忙個不停。

整個春節期間,武漢陽邏港基本沒有停歇。湖北港口集團提供的一份清單顯示:初三接康順88號輪,卸5000余噸,初四完工離泊;初五接新納斯2號輪,卸4400噸,初六完工離泊。

此間,漢口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執勤隊教導員蔡晨和幾名隊員,一直在碼頭堅守執勤。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戴上N95口罩和手套,跟隨蔡晨一行上船檢查。

沿著近乎垂直的舷梯向下,小心地穿過僅能容身的通道,繞過滴水處,再爬樓梯進入貨輪。蔡晨介紹,執法檢查時,設備要佩戴齊全,全程打開執法記錄儀,一上午要巡查三次,不停地上上下下,相當于要爬20層的高樓,下午、晚上還要繼續。隨行的輔警小汪介紹,工作不到半年,瘦了約50斤。

“平時上船執法,是邊檢、海關、海事三家一起聯合查驗,這樣可以提升效率,為船方節約時間。”蔡晨如是介紹。

首次運貨來武漢港的船長、大副在船邊笑臉相迎。船上的一間會議室門口,貼著邊檢站送來的春聯,洋溢著喜氣。大副王峰點贊:“聯合查驗只要一個多小時,像沿海大港一樣高效,節省了不少時間。”

“我2008年就在這里工作了,那時周邊長滿了蘆葦。這幾年,武漢港一天一個樣,出入境船舶越來越多,武漢的開放程度也越來越高。”蔡晨還不忘拿數字舉證:今年1月到港貨物同比增長了4倍多。“湖北加快建成支點的作用越來越凸顯。”他說。

近年來,陽邏港牢記囑托,緊扣“建成支點、走在前列”,不斷強化其在長江航運的樞紐地位,發揮港口服務流域經濟發展、溝通全球物流集散的“支點”作用,加快建設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核心樞紐港。

“自2019年以來,湖北港口集團相繼開通了日本、韓國、俄羅斯、越南及印尼5條國際直航航線,作為長江中游核心樞紐、中部地區最佳出海口,構建點對點一船到底的運輸新模式,為湖北外向經濟的蓬勃發展抬升發展新標桿。”武漢港集裝箱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帆如是表示。

生態承載力

“智慧手環”二十四小時守護一江清水東流

2月2日14時許,湖北省長江大保護數字化治理智慧平臺實施屏幕截圖(省生態環境廳供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弦

通訊員 李斌

切實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持之以恒做好環境保護、生態治理、綠色發展“三篇文章”,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湖北。

2月2日,大年初五,湖北省長江大保護數字化治理智慧平臺依然24小時守護荊楚大地生態環境。實時數據顯示,全省地表水環境質量保持達標,長江湖北段水質繼續保持在Ⅱ類水質。

當天14時左右,省生態環境廳信息中心技術室主任遲浩點開長江大保護數字化治理智慧平臺,武漢空氣質量指數(AQI)為60,實時空氣質量為良。“哪怕是春節假日期間,長江大保護智慧平臺也會24小時不眠不休,織密監測監控‘一張網’,時刻守護著母親河流域生態環境安全。”遲浩介紹,這一智慧平臺如同為母親河戴上了“智慧手環”。

2022年3月,湖北省長江大保護數字化治理智慧平臺正式投用。該平臺整合全省重點污染源、地表水、大氣環境質量等多個監測數據系統,能夠實時展示水環境、大氣環境、企業污染源監測數據,并開展關聯分析。

多個數據系統疊加,讓長江大保護數字化治理智慧平臺更加“耳聰目明”。以地表水環境質量安全為例,一旦監測發現斷面水質超標,平臺可通過相關點位的污染源信息,迅速“吹哨”,通過溯源和分析鎖定可疑排污對象。

2025年1月28日,智慧平臺發出水質預警信息提示,自1月26日12時起,黃岡市倒水河馮集斷面總磷濃度升高,氨氮、高錳酸鹽等指數持續超標。

第一時間,黃岡市生態環境局紅安縣分局工作人員奔赴倒水河沿線開展巡查管控,通過先后到生態補水渠道、倒水河、太平河等沿線利用無人機巡飛,及時發現并化解河道淤堵、水流不暢等風險隱患問題。

經分析研判,因近期紅安縣干旱無雨,倒水河馮集斷面上游流量小且流速較緩、水體自凈能力差,同時外來返鄉人員驟增,生活污水產生量增大,馮集斷面各項指標暫時升高。

為保障水質達標,紅安縣生態環境部門成立巡查專班,每天針對畜禽養殖、涉水企業和沿線采砂點等突擊檢查,及時發現并處理各類水環境問題;同時,加強倒水河馮集斷面上游沿線水質監測力度,防范化解水污染風險安全隱患。

據統計,截至2024年12月,長江大保護數字化治理智慧平臺共接收報警信息4669條,完成處置4660條,異常數據報警處理率超過99%。

眼下,為了更好監管長江入河排污口,智慧平臺正承擔著一項全新的任務。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湖北入河排污口數量眾多、涉及面廣,迫切需要采取信息化、數字化手段對排污口實施動態監管。為此,依托長江大保護數字化治理智慧平臺,湖北建設入河排污口綜合監管應用系統,涵蓋排污口的基礎信息、排查成果、監測數據、整治情況等,為精準有效推進排污口排查整治提供堅實基礎。

下一步,省生態環境廳將充分利用長江大保護數字化治理智慧平臺,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同聯動,依托入河排污口綜合監管應用系統,建立健全調度通報機制,同時定期調度各地市、區縣重點任務進展情況,對工作滯后地區進行預警通報,確保按期完成各項排污口監管目標任務,為美麗湖北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文化影響力

百萬游客密集打卡“神·武·峽”

假期里武當山吸引大批游客游玩。 (十堰文旅局供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理略

通訊員 鄂文旅

加強文化資源保護,推動文化創新發展,打造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我喜愛湖北,宜昌的峽江風光、武漢的都市風景都太吸引人了。”2月1日,帶著無限眷戀的泰國游客盧春思,依依不舍地登上回家的飛機。

2025年春節假期,湖北經典旅游線路——“神·武·峽”吸引了百萬游客蜂擁而至,成為當之無愧的熱門打卡地。

神農架銀裝素裹,變身“南國雪鄉”。神農頂雪后初晴,熠熠生輝;神農谷的雪后云海如夢似幻,天際嶺遼闊壯美。夜晚,在木魚鎮看完大型情景劇《秘境神農架》,廣州游客陳泰暉興奮地說:“以前就知道神農架自然風景好,這次不光看了絕美雪景,還感受了當地獨特文化。”

除了賞景,不少游客沖著滑雪而來。武漢游客李嵩帶著兒子在神農架國際滑雪場暢玩兩天,“以前我們也來過,今年滑雪場有了新變化,推出的神農架梆鼓舞表演,好熱鬧,也讓孩子了解到非遺項目。”李嵩道。

作為知名道教圣地,武當山張燈結彩,洋溢著節日的喜慶氛圍。春節假期前5天,武當山接待游客45.12萬人次。“非遺武當年·綻放中國年”主題活動精彩紛呈,“道樂坊”專場表演中,悠揚的道樂在山間回蕩,讓游客仿佛穿越千年,領略道家文化的深邃。

“非遺年·荊楚武當市集”上,特色手工藝品琳瑯滿目,武當劍、道教法器、武當泥人等,每一件都承載著武當山的歷史文化。武當迎春祈福活動中,游客們懷著虔誠之心,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順遂。玉虛宮花燈展更是美輪美奐,五彩斑斕的花燈將古老的宮殿裝點得如夢如幻。

來自美國的游客大衛豎起大拇指說道:“武當山太震撼了!這里的建筑氣勢恢宏,文化活動也特別有意思。道樂表演讓我對中國的道教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市集上的手工藝品我買了好多,回去送給朋友們。湖北有這么棒的地方,在世界上肯定會越來越有名!”

大年初一起,湖北峽州國際旅行社總經理顏旭東就開始上班,“過年生意不錯!接待入境團近千人,國內團散客報名踴躍,整個春節我們接待游客會超15000人。”

長江三峽一日游是爆款。顏旭東介紹,春節假期不少省外游客落地宜昌后,選擇本地參團體驗“兩壩一峽”游輪游,并前往三峽人家景區感受土家風情。

宜昌舉辦的屈原文化主題新春燈會,結合春節習俗和核心旅游資源策劃推出的精品旅游線路“祈福之旅”,成為熱門打卡項目。位于宜都的三峽千古情景區舉辦的“狂歡中國年”活動,將大型演出、非遺技藝、流動集市、音樂會等內容結合在一起,吸引大批游客在游玩中感受傳統文化。

來自上海的游客李沐馨說:“三峽的風光一直讓我向往,在宜昌、在三峽,無論是風光還是人文都值得深度體驗。這次湖北行,回去我就推薦給更多朋友。”

區域協同力

“金三角”高鐵大環線呼之欲出

襄荊高鐵宜城漢江特大橋漢江主橋順利完成中跨合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田悅 通訊員謝勇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祎

統籌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著力打造漢襄宜“金三角”,加快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從襄陽東津新區綿延至荊門市漳河新區的襄荊高鐵,116公里的線路呈南北走向,蜿蜒向前。2月3日,大年初六,年味尚濃。沿線數千名工人春節假期放棄休息,俯身鋪軌、攀爬架電。

“大家都盼著2025年通車,慢不得。”說話間,中鐵大橋局襄荊高鐵宜城漢江特大橋無砟軌道班組組長王國勇正指揮龍門吊鋪設軌枕。

攤開地圖,湖北宛如一只“飛燕”。武漢靠東打頭,襄陽、宜昌分布在鄂西北、鄂西南,猶如兩翼。目前,漢襄宜金三角,武漢至襄陽最快72分鐘,武漢至宜昌最快103分鐘,襄陽與宜昌之間則需要3個多小時。

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智庫聯盟秘書長、省政府咨詢委員秦尊文是20多年前“省域副中心城市”“一主兩副”概念的提出者。他回憶,20余年前,提出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就是為了破題區域協調發展。當時,從武漢坐火車到宜昌需要6小時。受交通限制,鄂西北、鄂西南許多城市接受武漢的經濟輻射十分有限。

如今,從省域副中心城市到“一主兩副”、三大城市群、三大都市圈,再到漢襄宜“金三角”,武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成為建設中的國家中心城市;襄陽、宜昌加速提升能級,區域性中心城市底色更足,各項經濟指標明顯領先于中西部非省會城市。

眼下,正在修建的襄荊高鐵、沿江高鐵武漢至宜昌段,與已經建成通車的漢十高鐵、漢宜鐵路恰好形成漢襄宜“金三角”高鐵大環線。

這條環線的行走路徑如何?從武漢鐵路樞紐出發,經漢十高鐵到襄陽,再沿著襄荊高鐵抵達荊門,從荊門經沿江高鐵武漢至宜昌段,抵達宜昌,而從宜昌既能沿著漢宜鐵路回到武漢,也能沿著沿江高鐵武漢至宜昌段回到武漢。

按照施工計劃,沿江高鐵武漢至宜昌段、襄荊高鐵都將于今年年內建成通車。屆時,武漢、襄陽、宜昌彼此將實現1小時左右的通勤。尤其是襄陽至宜昌,兩地通勤時間將由原來3個多小時壓縮至1小時。

1小時通勤圈意味著什么?

在秦尊文看來,1小時通勤圈意味著可以形成城市群、都市圈。高鐵環線為漢襄宜金三角建設提供了交通上的硬支撐,人流、物流、信息流將實現更高效率的互聯互通,未來有望形成一個武漢大都市圈,釋放出“1+1+1>3”的集成效果,形成良性互動、功能互補、互利共贏的新局面。

聯合招商、飛地經濟、園區共建,隨著高鐵大環線的來臨,這些正變得未來可期。

(責任編輯:海闊天空    新聞熱線:0722-3318927)
請稍等,努力加載中...
請稍等,努力加載中...
隨州日報-新媒體矩陣
隨州發布-微信公眾號
隨州日報-微信公眾號
隨州論壇-微信公眾號
隨州日報-微博
隨州日報-人民號
隨州論壇-客戶端APP
隨州日報-視頻號
隨州日報-抖音號
隨州日報-企鵝號
隨州論壇-網易號
網絡經濟主體信息
隨州地區唯一新聞網站|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關于我們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鄂ICP備11004182號-2|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鄂網備421201|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違法和不良信息
舉報電話:0722-3318927
郵箱635782607@qq.com
廣告服務電話: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纳斯县| 五大连池市| 城市| 五峰| 集贤县| 大宁县| 苍梧县| 综艺| 恩施市| 云南省| 七台河市| 华容县| 阳朔县| 瑞昌市| 尚志市| 临洮县| 定兴县| 大渡口区| 郧西县| 乌审旗| 佛冈县| 察哈| 崇州市| 沅江市| 郧西县| 汉阴县| 辽源市| 武平县| 城口县| 郁南县| 麻城市| 高安市| 丰城市| 获嘉县| 三亚市| 屯昌县| 抚宁县| 苏州市| 海阳市| 姜堰市| 聂拉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