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武漢)離岸科創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當今世界,科技創新既是戰略博弈的“勝負手”,更是綠色發展的“元動能”。面對全球價值鏈重構與“雙碳”目標的雙重挑戰,咸寧唯有以科技為刃,方能劈開綠色發展新局。科技創新是湖北的最大優勢與金字招牌。當前,全省上下正全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咸寧錨定武漢都市圈綠色發展重要增長極的目標,必須激活這一密碼——不是簡單承接技術溢出,而是以“科創+產業”的化學反應重構發展范式。實施科技賦能行動,不僅能有效提升生產效率、優化產品與服務質量,還能催生新興業態,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從咸安桂花產業的“價值裂變”可見一斑:武漢金桂生物科技通過分子定向萃取技術,使每噸鮮桂花產出效益躍升5倍,傳統農業借科技之力躍遷為生物經濟 “新物種”。我市提出,大力實施科技賦能行動,必須加速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建好用好科創供應鏈平臺、光谷科創大走廊咸寧功能區、咸寧(武漢)離岸科創園等創新平臺,加快打通“轉化—孵化—產業化”循環鏈條,力爭今年高新技術企業數突破8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17%。首要任務在建優平臺。優質創新平臺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樞紐。政府與企業應加大投入,打造集研發、實驗、檢測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平臺,與高校、科研機構共建產學研基地,吸引人才、整合資源,加速科技成果市場化,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實技術支撐。例如,持續實施咸寧(武漢)離岸科創園“滿園輪替計劃”,促進更多創新資源流入咸寧。核心戰場在建強主體。企業是創新的主力軍,其創新能力決定科技賦能成效。應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設立專門部門,培養和引進人才,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政府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方式激勵企業創新,支持大中小企業合作,形成協同創新生態。戰略基石在建實支撐。實施“人才強市”工程,完善教育、科技、人才融合機制,加強工匠體系建設。強化金融科技服務,發揮產業基金作用,搭建科創供應鏈平臺,實現多鏈融合。完成成果轉化、技術合同登記目標,深化數字賦能,開展相關行動培育新興業態。科技賦能的終極目標,是讓創新從“盆景”變“風景”。當桂花香凝成生物制劑、青磚茶嵌入物聯網基因、智能裝備挺進國際市場,咸寧便真正完成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的驚人一躍。

改革催生動力,開放激發活力。改革開放是咸寧破局的“雙引擎”,更是撬動綠色增長的“總閥門”。在區域發展格局深度重構的當下,唯有以動力培育行動重塑發展邏輯,方能在武漢都市圈的競合中闖出新路。這個春節,咸寧文旅的“現象級熱度”印證了改革的動能:借春節申遺成功與溫泉文化節IP的契機,通過“政策組合拳+場景革命”,全市游客量突破347萬人次。這場“流量盛宴”,充分彰顯了動力培育行動的積極效應。然而,從整體來看,我市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依然較為突出。在產業結構方面,傳統產業占比較大,新興產業發展相對滯后,致使經濟增長的新動能不足。大力實施動力培育行動,必須統籌推進防風險、擴投資、暢循環、育新質、促轉型,堅持試點先行、增量先做,持續推進大財政體系建設、國企功能性改革、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市域易地投資支持政策等重點改革事項,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動力循環機制。破局之道在于深化改革。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抓好重大改革試點示范項目,科學編制規劃,融入國家和省的發展大局。優化營商環境,降低成本,為企業排憂解難,提升企業發展信心。完善財政金融機制,深化國企改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同時,推進各領域改革協同共進,為咸寧發展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突圍之鑰在于提升開放維度。創新產業協同機制,對接武漢等地的產業布局,借勢發展,爭取老區扶持政策,加強區域合作,打造綠色發展先行區。完善物流體系,對接機場,拓展班列運營,吸引外部資源。培育外貿新動能,提升對外開放水平,讓咸寧在更大的舞臺上綻放光彩。決勝之力在于拉動消費。實施專項行動,提升居民消費能力與意愿。落實房地產政策,滿足多元住房需求。開展促銷活動,營造消費氛圍,推廣特色商品。加強商業體系建設,打造高品質消費場景,培育新型消費業態,激活假日經濟,為咸寧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動力培育的本質是打破“資源詛咒”。當傳統產業借數字化“老樹發新枝”,新興產業憑改革“裂變增長”,消費市場靠創新“價值重塑”,咸寧便走上了又好又快的發展軌道。
在區域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城市能級提升已成為中國城市發展的重要議題。城市能級作為城市綜合實力的全面映射,其提升不僅有助于城市吸引更多人口,還能帶來豐富的政策紅利,優化公共資源配置,進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就咸寧而言,提升城市能級已成為當下發展的緊迫任務。當前,我市中心城區首位度不足,低于同類城市均值;縣域經濟呈現“小散弱”特征,對全市經濟的支撐作用有限。在此背景下,我市提出大力實施能級提升行動,切中城市發展要害。全市上下要深化市區一體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統籌中心城區生產力布局,提升中心城區首位度;引導各縣(市、區)培育壯大2-3個具有根植性的主導產業,提升縣域經濟實力,力爭到2027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2400億元,不斷為城市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做強中心城區。深化市區一體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統籌中心城區生產力布局,打造緊湊型、集約型中心城區。樹立“以畝產論英雄”導向,推動產業向園區集中。支持咸寧高新區與咸安區深度合作,合力打造世界級食品飲料生產基地,創建國家大健康制造業創新型產業集群。同時,加快中國桂花城建設步伐。優化城市管理。堅持濱水限寬度、沿山控高度、城區降密度的原則,構建“山在城中、城在林中、水繞城轉、人在畫中”的城市風貌。全面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深化城市客廳(美麗街區)、城市家具建設,持續提升城市環衛精細化、智慧化管理水平。壯大縣域經濟。圍繞規劃、聚人、安居、興業、循環五個維度,推進縣域城鎮和產業“雙集中”,吸引人口到縣城安居樂業。支持嘉魚、赤壁、通城、崇陽、通山等縣(市)發揮自身優勢,打造特色區域,做大做強特色產業,提升縣域綜合實力。建設和美鄉村。堅定走科技、質量、品牌之路,建強農業科技園區,實施“一鄉一品”等工程,培育壯大富民產業與區域公共品牌,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同時,學習“千萬工程”經驗,深化“三大革命”,開展“清潔家園”行動,提升“四好農村路”建設水平,實施飲水安全提標升級工程,壯大村集體經濟。能級提升的本質,是對城市發展權的重新定義。當中心城區成為創新策源地、縣域經濟化身特色增長極、和美鄉村變身價值共生體,咸寧便實現了從“區域跟跑”到“范式引領”的質變。?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城市發展的終極價值,在于讓每個個體都能觸摸到幸福的溫度。在加快打造武漢都市圈綠色發展重要增長極的進程中,“幸福咸寧行動”正是對“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具象化演繹。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幸福咸寧”并非抽象概念,而是每一個咸寧人實實在在的“幸福之和”。基于此,大力實施幸福咸寧行動,需要不斷健全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統籌協同機制,常態化開展民生需求調查,從解決教育、醫療、養老、托幼、文化等民生問題中探尋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抬升民生底板。聚焦就業創業,深入推進“我興楚鄉·創在咸寧”計劃,新增城鎮就業崗位,吸引高校畢業生與返鄉人員創業就業,為就業困難人員提供幫扶,提供充足的創業貸款。在教育領域,確保關鍵學校投入使用,推動各地辦好優質中小學,增加公辦學位數量,深化教育合作與改革。醫療方面,支持醫院創建相應等級,推進醫療體系建設,方便群眾就醫,為慢性病患者提供免費篩查。同時,關愛“一老一小”群體,完善養老與托育服務體系,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發展社會事業。持續鞏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以“以獎代補”機制鼓勵群眾參與基層治理。打造各類暖心服務設施,支持高校學科建設與職業教育發展,促進產教融合。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保護文化與紅色遺跡,推進申遺相關工作。開展校地人才交流活動,做好國防、民族宗教等多項工作,支持群團組織發揮更大作用,豐富城市內涵,提升市民生活品質。嚴守安全底線。防范重點領域風險,保障國土安全,嚴守耕地紅線,推進“菜籃子”工程。統籌流域治理與發展,加強河流湖泊治理以及水利工程建設,保護長江生態環境。持續推進污染防治工作,開展國土綠化與生態修復行動,整改環保督察反饋的問題。完善民意收集與治理機制,堅持“楓橋經驗”,構建現代警務體系,保障公共安全,守護食品安全,做好防災減災工作,夯實城市穩定發展的根基。幸福從來不是靜態目標,而是永續進化的承諾。當學齡兒童在“智慧校園”探索未來,創業者在共享空間碰撞靈感,銀發族在社區體驗智能康養,這些微觀場景的疊加,終將拼成“綠色增長極”最溫暖的底色。咸寧正在書寫的,不僅是一份民生答卷,更是一部關于城市文明進階的啟示錄。?讓我們迎著春光,拿出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務實的作風,以加快打造武漢都市圈綠色發展重要增長極為牽引,推動全部工作向支點建設聚焦聚力,謀定快動、緊抓快干,當好支點建設生力軍,以一域之光為全局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