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中文一区二区三区,牛牛精品在线,国产99久久久国产精品潘金网站,亚洲伊人av

Array ( [id] => 593967 [appid] => 1 [topicid] => 0 [galleryid] => 0 [channel_pc] => 1 [channel_wap] => 1 [channel_phone] => 1 [channel_pad] => 0 [title] => 襄陽: 產教融合培養“大國工匠” 讓企業“用得上、離不開” [editor] => 周楊 [has_thumb] => 1 [created] => 2025-03-16 15:18:42 [published] => 2025-03-16 15:18:42 [modified] => 2025-04-08 09:13:11 [digg] => 25 [pv] => 0 [comments] => 0 [shares] => 2 [recommend] => 0 [importance] => 0 [status] => 6 [enablecopyright] => 1 [sort] => 0 [origin] => 0 [syscomments] => 0 [main_category] => 1032 [thirdparty_audit] => 0 [flow_step] => 0 [flow_id] => 0 [flow_index] => [gzh_account_id] => 0 [gzh_account_name] => [short_title] => 襄陽:產教融合培養“大國工匠” [virtual_shares] => 0 [content] =>

高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近年來,襄陽市深入貫徹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職業教育“雙優”創建、產教融合等為抓手,持續推進我市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助力湖北“支點建設”,為襄陽打造中西部發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貢獻教育力量。職業院校深入地方企業,對照企業重大技術攻關和技能人才需求,開展校企合作,為企業培養“下得去、用得上、離不開”的技能人才。

專業設置對接產業需求

企業需要什么人才,職業教育院校就培養什么人才!近年來,5所在襄高校和19所中等職業學校深入貫徹湖北省和襄陽市“十四五”規劃,對接湖北省“51020”現代產業集群和襄陽市“144”現代產業集群,立足學校實際,合理規劃布局學科專業。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襄陽市60歲及以上人口為108.89萬人,占總人口的20.70%。預計到2025年,我市60歲及以上老年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27%左右,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湖北文理學院理工學院決定充分挖掘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帶動就業,加強養老專業人才培養。

“圍繞高素質勞動者的培養需求,優化專業設置、改革培養模式,成為高校服務新質生產力的新時代教育擔當。”湖北文理學院理工學院副校長汪波表示,近年來,學校按照“圍繞產業辦專業,辦好專業促產業”原則,改造傳統專業,積極申報新工科、新文科專業,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

目前,湖北文理學院開設本科專業60個,學院聚焦襄陽汽車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制造、現代物流、數字產業等現代服務業,重點建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車輛工程(新能源)、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工藝、智能制造、機器人工程和人工智能等專業,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落實“大健康”理念,重點建設臨床醫學等醫學類專業。

湖北文理學院理工學院堅持以工學為主,統籌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學科協調發展,現有31個本科專業,為積極適配大數據、人工智能新型技術和人口老齡化服務需求,近兩年新增了跨境電子商務、小學教育、機器人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養老服務管理、智能交互設計、智能車輛工程、智能建造8個本科專業。襄陽職業技術學院、襄陽汽車職業技術學院和襄陽科技職業學院3所高職院校,堅持“對接產業設專業、適應需求調專業、服務發展建專業”的思路,建立“撤、并、轉、增”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持續優化專業結構與布局,推動專業面向智能化、現代化、融合化、集群化發展,共設有涵蓋農林牧漁、食品藥品與糧食、裝備制造、交通運輸、財經商貿、教育與體育、醫藥衛生、土木建筑、電子與信息、旅游、文化藝術共計11個專業大類73個專業。

從襄陽市產業發展結構看,全市高校和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對接產業緊密,專業結構設置較為合理,院校人才培養為市域經濟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生產線進校園 破解技能轉化難

在襄陽科技職業學院,有個3000平方米的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它由襄陽科技職業學院和襄陽美利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美利信”)共同建設。這里既是襄陽科技職業學院學生們實訓的場所,也是美利信的生產車間。 學生直接參與企業來料加工、設備調試等真實生產任務。

在襄陽科技職業學院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精密車間,一臺臺全自動化數控機床正在工作,來自美利信的師傅們和學院老師們,有的正俯身給學生們講解如何加工車載結構外殼,有的帶著學生們調試機床參數,有的正蹲在機床邊上檢查剛加工好的產品零件,還有的正在工位上調試生產其他批次的訂單產品。

“你們看,這件結構外殼周圍還有毛刺,還需繼續優化工藝......”在數控機床旁,襄陽科技職業學院智能制造學院學生胡長沛和陳坤正在上數控加工課,美利信技術部項目經理蔡文靜手持一件車載結構外殼,正為他們詳細講解注意事項。之后,他們和生產部部長魏昆一起調整機床參數,進行生產前的調試。

“車載結構外殼周圍如果有毛刺,以往由人工打磨,效率低,用工成本高。 現在只需開機利用數控加工中心,編制好數控加工程序,在系統輸入指令,安裝上專用刀具,數控加工中心的機床裝機完畢,就可啟動加工。像這種結構件,只要有小瑕疵,面不光滑,就要修改參數。”生產部部長魏昆告訴記者,不同產品有著不同工藝,他們應產品而變,不斷優化。

“企業把生產車間搬到學校,學生在真實環境下實訓,畢業后上手快,能迅速融入企業生產環境。”廖建說。廖建和美利信技術中心部長危偉同是襄陽市“隆中名匠”、“湖北省技能大師”、湖北省“荊楚工匠”,他們領銜的工作室就設在實訓基地。近兩年,工作室也承擔技術攻關工作,幾項技術革新直接帶動企業訂單產值超4億元。

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里的師資,既有來自美利信的師傅,又有學院老師。一般情況下,一名師傅(老師)帶兩名學生。在襄陽科技職業學院,他們把這種校企合作模式稱為“三轉四像”:校長圍繞廠長轉、專業圍繞產業轉、教學圍繞生產轉,學校像工廠、教室像車間、老師像師傅、學生像徒弟。

襄陽科技職業學院除了引入美利信等企業生產線進校園,還在企業設“教學實踐區”,比如在迪明通公司等合作企業車間劃定“教學工位”,配備教學設備與安全監控系統,實現“教室與車間一體、學生與員工同標”。

襄陽科技職業學院立足區域產業發展需求,緊扣職業教育“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創新構建“工學結合+頂崗實習”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校企協同育人、崗位能力遞進培養、全流程管理保障等舉措,有效破解傳統職業教育“理論與實踐脫節、技能與崗位錯位”的難題,形成了具有示范意義的職業教育改革經驗。從該校走出了一批批高素質技能人才,其中,畢業生王欣琦曾獲“荊楚工匠”,還在湖北省“工友杯”首屆“e有絕活”高技能人才技能大賽中,憑借高精度加工而成的“反重力陀螺儀”,摘取“十大絕活”桂冠,目前是五七一三工廠航空產品制造事業部研制班班組長;畢業生潘志強不僅是人社部“技能雛鷹”獎學金獲得者,還多次在全國、全省職業技能大賽摘金奪銀,從一名技校生一路逆襲成長為博士生。

高技能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左手操作機床手柄,右手扶著工件,雙眼透過防護鏡全神貫注地盯著工件。在劉強眼中,仿佛有一把量具,能把經手的工件的打磨精度控制在0.005mm以內,這種精度相當于人的頭發絲的十分之一粗細。而且,相同的工裝,他用時只需要別人三分之一的時間。劉強是襄陽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工程學院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2012屆畢業生。通過校企合作的訂單班,進入湖北中航精機科技有限公司,成為一名模具鉗工。

劉強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共同搭建的平臺,堅守“工匠精神”,不斷提升技能,先后在公司級鉗工技能比武中奪得第一名,在襄陽市高新區“勞動美”技能大賽中奪得第一名,在湖北省“軍工杯”鉗工技能比武大賽中奪得第五名,榮獲湖北省技術能手、湖北五一勞動獎章,裝配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襄陽職業技術學院通過校企社三方聯動搭建產教融合平臺,通過開設訂單班、共建合作項目等方式,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讓培養出的學生更適應企業發展需求,為企業輸送了一大批高質量技能人才。

時刻堅守工匠精神,在面對加工精度0.005mm電極的任務時,襄陽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工程學院2014屆畢業生陳博文經過連續8天的堅持與奔波、16次的銑削試驗,成功按照精度要求加工出了電極。給燈泡裝“大腦”的襄陽職業技術學院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畢業生王彪,工作僅僅9年就參與專利撰寫共48個,其中32個拿到授權,有22個是第一發明人。高級技能人才的培養也為襄陽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活力。據統計,近年來,僅襄陽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工程學院就為東風公司、 航天四十二所、航宇公司、金鷹重工、襄軸等企業輸送了大批技能人才,畢業生留襄率近60%。

陳國棟從小動手能力比較強,平時喜歡研究汽車機械構造。“現在新能源汽車發展迅速,我對這個領域很感興趣,進入學校后,在學校老師的指導下,我學習了很多新能源汽車的制造和維修本領,并親自動手實踐,這為我在工作中的快速成長打下了堅實基礎。”陳國棟是襄陽汽車職業技術學院新能源汽車學院畢業生,2022年入職比亞迪襄陽分公司,現已成為比亞迪襄陽基地制造部技術骨干。經過校企雙方共同培養,已有近30名學生成長為比亞迪各業務部門的技術骨干與班組長。“除了比亞迪,畢業生們還在東風汽車、嵐圖等汽車企業嶄露頭角,逐漸成長為企業的骨干技術人員。”襄陽汽車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工程學院負責人說。

襄陽科技職業學院依托“漢江流域高技能人才技工教育聯盟”,在深化政校企合作方面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著力打造技能人才高地。與華僑城、襄陽牛肉面協會、東風嵐圖、華為等共建5個產業學院;與瑪爾帕斯、新華光、博亞精工等企業共建4個訂單培養班;與新華光、江山重工、華為、比亞迪襄陽工廠等60余家知名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通過深化校企合作延伸教育鏈、服務產業鏈、支撐供應鏈、打造人才鏈,為地方經濟發展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該校學生就業率達95%以上,其中本地就業率達75%以上。


記者:張麗  王世翠  余子威

訊員:陳建波  張宗文  陳俊丹  榮芷穎

編輯:周楊 | 責編:張麗

審核:劉德祥  周鍇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banner] => Array ( ) [description] => 襄陽市深入貫徹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職業教育“雙優”創建、產教融合等為抓手,持續推進我市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助力湖北“支點建設”,為襄陽打造中西部發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貢獻教育力量。 [thumb]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a/10125/202504/637887751197dc1520f190ed0a001144.png [id] => 3514947 [ratio] => 0.59 ) [url] => http://xiangyang.cjyun.org/p/593967.html [wapurl] => http://m-xiangyang.cjyun.org/p/593967.html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 [gallery] => Array ( ) [galleries] => Array ( ) [menu] => 0 [authors] => 張麗,周楊 [author] => 張麗,周楊 [terms] => Array ( [1] => [4] => Array ( [0] => 襄陽融媒體中心 ) ) [thumbs] => Array ( [0] => Array ( [url] => https://img.cjyun.org/a/10125/202504/637887751197dc1520f190ed0a001144.png [id] => 3514947 [ratio] => 0.59 ) ) [oldpv] => 1324 [all_pv] => 0 ) 1

襄陽: 產教融合培養“大國工匠” 讓企業“用得上、離不開”

©原創   2025-03-16 15:18  

高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近年來,襄陽市深入貫徹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職業教育“雙優”創建、產教融合等為抓手,持續推進我市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助力湖北“支點建設”,為襄陽打造中西部發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貢獻教育力量。職業院校深入地方企業,對照企業重大技術攻關和技能人才需求,開展校企合作,為企業培養“下得去、用得上、離不開”的技能人才。

專業設置對接產業需求

企業需要什么人才,職業教育院校就培養什么人才!近年來,5所在襄高校和19所中等職業學校深入貫徹湖北省和襄陽市“十四五”規劃,對接湖北省“51020”現代產業集群和襄陽市“144”現代產業集群,立足學校實際,合理規劃布局學科專業。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襄陽市60歲及以上人口為108.89萬人,占總人口的20.70%。預計到2025年,我市60歲及以上老年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27%左右,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湖北文理學院理工學院決定充分挖掘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帶動就業,加強養老專業人才培養。

“圍繞高素質勞動者的培養需求,優化專業設置、改革培養模式,成為高校服務新質生產力的新時代教育擔當。”湖北文理學院理工學院副校長汪波表示,近年來,學校按照“圍繞產業辦專業,辦好專業促產業”原則,改造傳統專業,積極申報新工科、新文科專業,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

目前,湖北文理學院開設本科專業60個,學院聚焦襄陽汽車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制造、現代物流、數字產業等現代服務業,重點建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車輛工程(新能源)、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工藝、智能制造、機器人工程和人工智能等專業,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落實“大健康”理念,重點建設臨床醫學等醫學類專業。

湖北文理學院理工學院堅持以工學為主,統籌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學科協調發展,現有31個本科專業,為積極適配大數據、人工智能新型技術和人口老齡化服務需求,近兩年新增了跨境電子商務、小學教育、機器人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養老服務管理、智能交互設計、智能車輛工程、智能建造8個本科專業。襄陽職業技術學院、襄陽汽車職業技術學院和襄陽科技職業學院3所高職院校,堅持“對接產業設專業、適應需求調專業、服務發展建專業”的思路,建立“撤、并、轉、增”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持續優化專業結構與布局,推動專業面向智能化、現代化、融合化、集群化發展,共設有涵蓋農林牧漁、食品藥品與糧食、裝備制造、交通運輸、財經商貿、教育與體育、醫藥衛生、土木建筑、電子與信息、旅游、文化藝術共計11個專業大類73個專業。

從襄陽市產業發展結構看,全市高校和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對接產業緊密,專業結構設置較為合理,院校人才培養為市域經濟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生產線進校園 破解技能轉化難

在襄陽科技職業學院,有個3000平方米的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它由襄陽科技職業學院和襄陽美利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美利信”)共同建設。這里既是襄陽科技職業學院學生們實訓的場所,也是美利信的生產車間。 學生直接參與企業來料加工、設備調試等真實生產任務。

在襄陽科技職業學院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精密車間,一臺臺全自動化數控機床正在工作,來自美利信的師傅們和學院老師們,有的正俯身給學生們講解如何加工車載結構外殼,有的帶著學生們調試機床參數,有的正蹲在機床邊上檢查剛加工好的產品零件,還有的正在工位上調試生產其他批次的訂單產品。

“你們看,這件結構外殼周圍還有毛刺,還需繼續優化工藝......”在數控機床旁,襄陽科技職業學院智能制造學院學生胡長沛和陳坤正在上數控加工課,美利信技術部項目經理蔡文靜手持一件車載結構外殼,正為他們詳細講解注意事項。之后,他們和生產部部長魏昆一起調整機床參數,進行生產前的調試。

“車載結構外殼周圍如果有毛刺,以往由人工打磨,效率低,用工成本高。 現在只需開機利用數控加工中心,編制好數控加工程序,在系統輸入指令,安裝上專用刀具,數控加工中心的機床裝機完畢,就可啟動加工。像這種結構件,只要有小瑕疵,面不光滑,就要修改參數。”生產部部長魏昆告訴記者,不同產品有著不同工藝,他們應產品而變,不斷優化。

“企業把生產車間搬到學校,學生在真實環境下實訓,畢業后上手快,能迅速融入企業生產環境。”廖建說。廖建和美利信技術中心部長危偉同是襄陽市“隆中名匠”、“湖北省技能大師”、湖北省“荊楚工匠”,他們領銜的工作室就設在實訓基地。近兩年,工作室也承擔技術攻關工作,幾項技術革新直接帶動企業訂單產值超4億元。

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里的師資,既有來自美利信的師傅,又有學院老師。一般情況下,一名師傅(老師)帶兩名學生。在襄陽科技職業學院,他們把這種校企合作模式稱為“三轉四像”:校長圍繞廠長轉、專業圍繞產業轉、教學圍繞生產轉,學校像工廠、教室像車間、老師像師傅、學生像徒弟。

襄陽科技職業學院除了引入美利信等企業生產線進校園,還在企業設“教學實踐區”,比如在迪明通公司等合作企業車間劃定“教學工位”,配備教學設備與安全監控系統,實現“教室與車間一體、學生與員工同標”。

襄陽科技職業學院立足區域產業發展需求,緊扣職業教育“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創新構建“工學結合+頂崗實習”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校企協同育人、崗位能力遞進培養、全流程管理保障等舉措,有效破解傳統職業教育“理論與實踐脫節、技能與崗位錯位”的難題,形成了具有示范意義的職業教育改革經驗。從該校走出了一批批高素質技能人才,其中,畢業生王欣琦曾獲“荊楚工匠”,還在湖北省“工友杯”首屆“e有絕活”高技能人才技能大賽中,憑借高精度加工而成的“反重力陀螺儀”,摘取“十大絕活”桂冠,目前是五七一三工廠航空產品制造事業部研制班班組長;畢業生潘志強不僅是人社部“技能雛鷹”獎學金獲得者,還多次在全國、全省職業技能大賽摘金奪銀,從一名技校生一路逆襲成長為博士生。

高技能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左手操作機床手柄,右手扶著工件,雙眼透過防護鏡全神貫注地盯著工件。在劉強眼中,仿佛有一把量具,能把經手的工件的打磨精度控制在0.005mm以內,這種精度相當于人的頭發絲的十分之一粗細。而且,相同的工裝,他用時只需要別人三分之一的時間。劉強是襄陽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工程學院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2012屆畢業生。通過校企合作的訂單班,進入湖北中航精機科技有限公司,成為一名模具鉗工。

劉強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共同搭建的平臺,堅守“工匠精神”,不斷提升技能,先后在公司級鉗工技能比武中奪得第一名,在襄陽市高新區“勞動美”技能大賽中奪得第一名,在湖北省“軍工杯”鉗工技能比武大賽中奪得第五名,榮獲湖北省技術能手、湖北五一勞動獎章,裝配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襄陽職業技術學院通過校企社三方聯動搭建產教融合平臺,通過開設訂單班、共建合作項目等方式,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讓培養出的學生更適應企業發展需求,為企業輸送了一大批高質量技能人才。

時刻堅守工匠精神,在面對加工精度0.005mm電極的任務時,襄陽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工程學院2014屆畢業生陳博文經過連續8天的堅持與奔波、16次的銑削試驗,成功按照精度要求加工出了電極。給燈泡裝“大腦”的襄陽職業技術學院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畢業生王彪,工作僅僅9年就參與專利撰寫共48個,其中32個拿到授權,有22個是第一發明人。高級技能人才的培養也為襄陽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活力。據統計,近年來,僅襄陽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工程學院就為東風公司、 航天四十二所、航宇公司、金鷹重工、襄軸等企業輸送了大批技能人才,畢業生留襄率近60%。

陳國棟從小動手能力比較強,平時喜歡研究汽車機械構造。“現在新能源汽車發展迅速,我對這個領域很感興趣,進入學校后,在學校老師的指導下,我學習了很多新能源汽車的制造和維修本領,并親自動手實踐,這為我在工作中的快速成長打下了堅實基礎。”陳國棟是襄陽汽車職業技術學院新能源汽車學院畢業生,2022年入職比亞迪襄陽分公司,現已成為比亞迪襄陽基地制造部技術骨干。經過校企雙方共同培養,已有近30名學生成長為比亞迪各業務部門的技術骨干與班組長。“除了比亞迪,畢業生們還在東風汽車、嵐圖等汽車企業嶄露頭角,逐漸成長為企業的骨干技術人員。”襄陽汽車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工程學院負責人說。

襄陽科技職業學院依托“漢江流域高技能人才技工教育聯盟”,在深化政校企合作方面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著力打造技能人才高地。與華僑城、襄陽牛肉面協會、東風嵐圖、華為等共建5個產業學院;與瑪爾帕斯、新華光、博亞精工等企業共建4個訂單培養班;與新華光、江山重工、華為、比亞迪襄陽工廠等60余家知名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通過深化校企合作延伸教育鏈、服務產業鏈、支撐供應鏈、打造人才鏈,為地方經濟發展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該校學生就業率達95%以上,其中本地就業率達75%以上。


記者:張麗  王世翠  余子威

訊員:陳建波  張宗文  陳俊丹  榮芷穎

編輯:周楊 | 責編:張麗

審核:劉德祥  周鍇


登錄漢水襄陽賬號

{{isMobile ? "賬號密碼登錄" : "短信登錄"}}
發送驗證碼

請輸入圖片驗證碼

確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顺县| 鲁甸县| 团风县| 玉环县| 宜兰县| 通河县| 海盐县| 泸西县| 卓尼县| 普兰县| 凤凰县| 阿荣旗| 宜川县| 南昌市| 巴林左旗| 陆良县| 同江市| 盐池县| 沈阳市| 宜昌市| 吉隆县| 三都| 武城县| 江北区| 东源县| 旺苍县| 吉隆县| 开远市| 兴山县| 罗山县| 商城县| 新野县| 安阳市| 双鸭山市| 吉林省| 阳春市| 海林市| 博湖县| 青川县| 馆陶县| 江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