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成竹,行有嵐圖。嵐圖大賣,耶!”
燈光閃爍、掌聲響起。4月9日,嵐圖汽車第20萬輛整車下線,一場特別的儀式在嵐圖汽車工廠進行。
流程結束后,現場遲遲沒有散場——嵐圖員工們擁簇著那輛藍金雙色的全新夢想家久久不愿離開。有人拿出手機,一連自拍好幾張;有人拉著并肩奮戰的同事合影;還有人站在車前,輕輕摩挲著車身,眼里寫滿驕傲與感動。
就在5個月前,嵐圖另一款車型知音,作為“中國新能源車年產第1000萬輛”代表車型,見證這一榮耀時刻。
如今,嵐圖再迎喜事——第20萬輛整車下線。對于這家年輕的新能源汽車品牌而言,這是一場里程碑式的紀念,更是信心的集結。
2025年4月9日,東風嵐圖第20萬輛整車下線。
“從第一臺車下線到今天的20萬輛,我們是一點點摸索過來的。”站在車前,嵐圖汽車制造管理高級總監樂學凱激動溢于言表。
5年前,起步的嵐圖從傳動燃油車產能向新能源升級改造,三電、動力總成全是新課題,質量、成本、效率都得邊干邊學。
最難的是芯片。“缺芯”問題讓每一臺車的生產都異常艱難。
那時候,嵐圖工廠里的生產節拍是6分鐘一臺車,一天最多四五十臺——工藝不成熟,只能靠反復試錯保證質量。
“現在呢?118秒一臺車,日產近千臺。”說這話時,樂學凱笑著看向眼前的第20萬輛新車。
如今,“三電”系統自主研發,ESSA原生智能電動架構,上萬種零部件自主協同……過去每一道難關,都已化成這條智能生產線上流動的節奏。
全新嵐圖夢想家見證第20萬輛下線里程碑。
從工廠步行大約一刻鐘,就到達嵐圖研發大樓。
智能座艙實驗室內,嵐圖汽車智能座艙高級總監張貴海的這一天與往日并沒有太多不同。
“你看這個屏幕是可以滑動的,副駕可以拉過來觀影,主駕完全不會被打擾。”指著一臺知音樣車的中控屏,張貴海告訴長江日報記者,這些看起來很科幻的功能背后,是研發團隊從30多人到400余人的持續投入。
張貴海說,嵐圖不是“在電子消費品上裝輪子”,而是在按真正的車規級標準做智能化。
擺在第一位的是安全。他舉例,車規級硬件必須滿足從-40℃到90℃的環境溫度下穩定工作,而消費電子產品,如手機、平板芯片等通常只需適應-20℃到60℃的溫度,標準和測試要求都不一樣。“安全才是造車底線。我們必須做嚴苛的極限測試。”
在嵐圖,全球首創的2000MPa一體式熱成型激光拼焊門環是“硬核武器”之一。這一材料具備更強的抗沖擊能力,過去主要用于航空航天領域,如今被嵐圖應用在量產車上。
嵐圖汽車CEO盧放說:“我們不是為了炫技,而是用扎實的造車功底為用戶提供最安全的新能源車。”
嵐圖汽車CEO盧放接受專訪。長江日報記者 高勇 攝
20萬輛,不只是制造產能的飛躍,更是用戶規模的增長。
嵐圖汽車副總經理、銷售公司總經理邵明峰把這理解為“市場的認可,也是嵐圖內部機制運轉的勝利”。
“‘聽勸’這詞,在嵐圖可不是隨便說說。”他笑言,嵐圖的每一次升級,都是“從聽用戶的吐槽開始”,“用戶需要什么,我們就做什么”。
這一天,還在奔赴襄陽試車場的車上,嵐圖汽車新能源技術高級總監黃敏興奮地跟記者分享:“你看了新聞沒?那輛夢想家在江漢關原地轉了一圈。”
分布式驅動原地掉頭,這項曾經只有豪車品牌能承載的“尖板眼”,有望在30萬元級別的嵐圖車上實現量產。“如果實現,那我們可能是全球第一家。”黃敏說。
用上大量仿真、大數據、AI等數字化技術,嵐圖把傳統需要數十萬公里實測驗證的周期壓縮為數據模擬,讓硬件更快量產、軟件更快迭代升級。“以前一年只能做一輪,現在一年內能多次迭代,這是新能源品牌競爭力的根基。”黃敏說。
今年下半年,嵐圖將全系上800V快充平臺,實現10分鐘補能400公里,繼續沖擊行業技術天花板……
如今,嵐圖銷量從每月3000臺,已穩定到每月1萬臺。
全新嵐圖夢想家。
“20萬輛不是目標,只是更大目標的開始。”現場,盧放指出一個細節,“你們注意到沒?今天大屏幕上,那個‘0’是無限放大的,代表我們的未來。”
20萬輛,不只是數字的堆積,更是20萬個用戶家庭的選擇。
“這對嵐圖,是市場的認可,是內部士氣的提振。”盧放語氣真切,“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站在新節點上,他看到更深遠的意義。“嵐圖是央企,是國家隊。我們要帶動整個湖北武漢汽車產業鏈的躍遷,把本地零部件企業、核心技術研發都拉上來,把新能源技術真正扎根在中國。”
嵐圖,始于山間有風。風起于微末,卻終將穿越山川、匯入浩瀚。
第20萬輛車身后的“0”還在發光,它不是終點,而是又一宏偉藍圖的開始。
(長江日報記者汪甦 徐丹 通訊員張瑩瑩 金玉立 制圖:張莉)
【編輯:王戎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