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李文軍攝
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黃芳芳 通訊員 劉陽
暮春的桐柏山北麓,淮河源頭的硯兒溝河碧波蕩漾,一葉葉竹筏載著游客順流而下,在鄂豫兩省交界處劃出優美弧線。全國首個跨省竹筏漂流項目自3月18日試運營以來,以“三天營收破十萬、單日客流超五百”的成績,成為省際文旅協作的“破題之作”。投資3860萬元的生態工程,串起鄂豫三村的綠水青山,蹚出一條“資源共享、產業共興、生態共護”的跨省共富路。
破界共治 從“爭河灘”到“共護河”
在4公里的鄂豫共有河段上,“鄂豫聯合黨組織”的紅色標牌格外醒目。曾因行政區劃壁壘導致“河權不清、治理分割”的硯兒溝河,如今在“雙鎮長負責制”下實現深度融合。原淮河鎮副鎮長張成友回憶:“我們開了38輪協商會,從股權分配到垃圾桶擺放,事事達成共識。”
湖北隨縣淮河鎮西二道河村、龍泉村與河南桐柏縣月河鎮老街村河道資源各占5%股權,其余股份由運營方統籌,形成“風險共擔、紅利共享”機制。聯合黨組織每月召開聯席會,同步推進河道整治:湖北段新建蓄水壩與河南段生態護岸無縫對接,4.5公里河道統一亮化綠化,沿岸觀景臺、親水平臺按兩省游客需求設計,實現“一河兩岸景同美”。
在漂流起點的抱樸谷景區,鄂豫界碑旁的游客中心里,兩省旅游標識并肩而立。武漢游客劉女士手持“聯票”感嘆:“以前跨省游玩要換攻略,現在一筏漂兩省,省心又新鮮!”數據顯示,試運營期間跨省游客占比達65%,“一河激活兩省游”效應顯著。
一筏串珠 從“單點游”到“全域興”
竹筏漂流如“金絲線”,串聯四大景區:從國家4A級景區抱樸谷出發,途經神農部落、淮河濕地公園,最終抵達“華中第一漂”西游記漂流終點。全程4.5公里河道保留自然肌理,融入河南非遺皮影戲、湖北淮河舞獅等文化節點,讓游客感受兩省風情。
“過去游客只玩1天,現在平均停留2天,民宿入住率提升40%!被春渔傛傞L熊華昌介紹。竹筏漂年運營期長達10個月,填補傳統漂流“夏季獨旺”空白。清明期間,周邊農家樂增收30%。下游規劃的“夜漂經濟帶”將打造燈光峽谷、實景演出,讓淮河源夜晚變身“流動劇場”。
筏工張連禮過去僅夏季忙碌,如今從4月到11月都有排班:“旺季月入6000元沒問題!敝穹ぽd著沿岸23家農家樂、8處民宿的致富希望——龍泉村“淮河人家”民宿集群即將開業,村民土特產單日銷售額預計突破3萬元。
生態共富 從“賣資源”到“賣風景”
曾因伐木燒炭導致水土流失的龍泉村,如今90%村民吃上“旅游飯”,戶均年增收超2.5萬元。村民趙麗的農家樂去年營業額達60萬元,她開心地說,比外出打工強多了!
生態保護是硬舉措。兩省劃定12處生態保護區,推行“河長+景長”雙軌制,水質從Ⅲ類提升至Ⅱ類,消失多年的桃花水母重現河灣。河南老街村村民王建國巡河時總留意新栽的菖蒲:“游客停筏拍照,村里的土蜂蜜成了‘網紅貨’!
治理層面,兩省聯合出臺《跨界流域旅游開發管理辦法》,建立水質監測、垃圾轉運聯動機制。曾經的“省界矛盾帶”變身“協作示范帶”——鄭州、武漢旅行社推出“鄂豫聯游”專線,首月報名量破2000人次。
該項目預計年接待游客50萬人次,帶動綜合收入超5000萬元。淮河鎮黨委書記秦學表示,下一步將聯合河南月河鎮打造“淮河源跨省營商服務專班”,推行“一窗通辦”政務服務,并規劃農旅產品集散中心、康養產業集聚區,讓“一河春水”成為兩省百姓的“共富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