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如果中國每所大學都有AI專業的學生,上課時會是什么樣的情景?今天世界上最頂尖的一群教育家正在武漢磋商這個問題。
5月14日,第三屆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在武漢召開。這是全球教育界的頂尖盛會,600多名海內外知名學者齊聚一堂。既有諾貝爾經濟學獎、圖靈獎得主,也有來自紐約大學、清華大學等中外頂尖學府的教授專家。
“世界數字教育大會是教育部主動發起搭建的品牌性多邊交流合作平臺。”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楊丹這樣介紹。通過這場大會,讓全球最先進的教育成果互相分享,讓全球最前沿的教學理念相互碰撞。
圖/視覺中國。
本屆大會則以“教育發展與變革:智能時代”為主題,探索如何推進智能時代的教育發展與變革。
這也是《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發布后教育部主辦的首個重要國際性大會。楊丹在教育部發布會上強調本次大會“標志著數字教育新起點”。
再看今日的江城,燈光就位,帷幕升起——武漢也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數字教育先進成果的大舞臺。
作為東道主的武漢,為這場教育界的盛會做足了準備。
在武漢的主干道上,路燈掛上了世界數字教育大會的海報;武漢大學的卓爾體育館里,工作人員調試好了機器人,等待嘉賓前來觀摩;武漢經開區神龍小學則是準備好了“全息數字人”....
各種忙碌的身影背后,不禁要問:我國為什么要在武漢辦這樣一場大會?
科技改變生活,同樣也在改變教育。伴隨著各種設備和數字軟件的廣泛應用,社會對數字技能的需求愈加旺盛。
麥肯錫咨詢公司最新的報告顯示,到2030年,中國對人工智能專業人才的需求預計將達600萬,人才缺口可能高達400萬。
面對數字化浪潮下的人才需求,中國是全球率先提出教育數字化的國家。在2022年,我國就啟動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同年9月,聯合國教育變革峰會將高質量數字學習列為五大行動之一。
所以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全球教育界的共識,本次大會在漢召開,也正是為全世界展示中國近年來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新成果。
大會的開幕式上,進行了未來課堂、未來學校和未來教師展示。這是一種通過智能技術將“師—生—機”三者有機融合、協同互動的新型教學模式。
5月15日,本次大會上首次舉辦“數字教育高端對話”,邀請全球教育領袖與專家圍繞智慧教育新階段的前沿技術、人才培養新標準以及教育變革新路徑的實踐與倫理等展開深度探討。
本次大會還設有參訪環節,在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終身教育領域各遴選一所學校,向參會嘉賓集中展示數字賦能教育的應用場景。
會議期間,還將發布《中國智慧教育白皮書》,啟動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2.0,發布數字教育標準規范等一系列重磅成果。
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作為全球教育界的頂尖盛會,首屆大會在北京舉辦,第二屆大會則是在上海舉辦。
為什么第三屆大會選擇在武漢舉辦?
武漢作為全國教育重鎮,有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每年有140多萬名在校大學生,有利于數字化轉型的多場景落地。
論高等院校數量,武漢位居全國前列。更重要的是,武漢高校在人工智能領域尤為重視。根據《2024全國普通高校人工智能專業教育教學綜合實力排行榜》,武漢開設人工智能專業的院校共21所,位居全國第二。
華中師范大學學生在上思政元宇宙課。
高校數量的優勢,讓武漢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優勢變得更加明顯。本次大會期間,武漢多所大學都展現了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的教學變革與創新。
在教育數字化的新基建領域,華中科技大學展示了“數字孿生校園”——指通過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信息技術,完整實現實體校園在虛擬世界的數字化表達。
通過這項變革,每個學生都被納入了數字畫像——甚至可以用來預測下學期哪個學生可能會掛科;甚至連華科的每一棵喬木都被納入系統,可以隨時查看每棵樹的樹齡與狀態。
武漢理工大學學生在車路云一體化未來學習中心體驗學習。 圖/武漢理工大學
在教育數字化的新場景領域,武漢音樂學院展示了“數智編鐘沉浸式虛擬演奏教學平臺”。這個平臺以動作捕捉為核心,可以讓學生沉浸式地體驗編鐘演奏。
除了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武漢豐富的基礎教育資源,也是進行教育數字化改革的前置條件。
《武漢統計年鑒》顯示,截至2023年武漢共有普通中學415所,小學614所。普通中學與小學的專職教師人數超8.3萬人。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神龍小學的學生們正在分析“火星”地貌。 圖/長江日報
如今,武漢不少小學都刮起了AI風。如武漢經濟開發區神龍小學,在《AI火星救援挑戰》的主題課上,六年級學生們戴著vr設備“登陸火星”,通過AI智能體分析地貌數據……
從小學到大學,各種讓人眼花繚亂的新課程、新場景,還不足以表述湖北以及武漢在教育數字化改革上的全貌。
上月底,教育部曬出“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三年成績單”: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以下簡稱國家平臺)瀏覽量608億,平臺注冊用戶超過1.63億。
作為教育大省的湖北,無疑是成績單中上的“優等生”:
湖北作為全國首個教育信息化國家試點省份、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整省試點省份,國家平臺區域和學校激活率全國均排名第一;湖北上線各類資源210余萬個,服務師生超1100萬人次。
在開展全學段數智教育方面,湖北在中小學開設信息科技相關課程,將人工智能納入地方和校本課程,全面提升中小學生數字素養。在高校設置數字技術相關專業48個、專業點649個,成立湖北人工智能學院,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程,賦能各類人才培養。
作為湖北龍頭的武漢,在教育數字化的建設上同樣扎實。
首先,武漢歷時4年,對全市中小學、幼兒園校園網絡進行提速,班均寬帶已達100M。
其次,武漢與華中師范大學共建武漢教育大數據體系,建成學校、教師、學生、環境設施4個基礎數據倉庫。通過大數據分析,教育部門能夠實時掌握每所學校的教學情況,對教育資源進行優化配置。
學生們在課堂和機器人互動。 圖/長江教育研究院
再次,武漢大力建設智慧校園,截至目前武漢建成智慧教室360間、人工智能實驗室240間、智慧圖書館270個,覆蓋武漢全市。在智慧圖書館里,圖書館的智能推薦系統會根據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興趣,推送個性化書單,激發孩子們的閱讀熱情。
抓住教育,就是抓住未來。教育數字化的改革,武漢今天交出了一份自己的答卷,就是要在未來的AI浪潮下,再次“敢為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