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脈,薪火相傳。一年一度的“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如約而至!
5月23日,乙巳年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暨拜謁炎帝神農大典將在湖北隨州舉辦。自2009年起,“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連續成功舉辦十六年,已成為全球華人中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民族文化品牌。
往屆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現場圖
5000多年前,炎帝神農植五谷、嘗百草、療民疾、興貿易……以卓越的八大功績,開啟了璀璨的華夏農耕文明,創造了特征鮮明的炎帝文化。
在炎帝故里——湖北隨州,祭祀傳統源遠流長。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的祭祀活動,至今已延續1500余年。在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六日(炎帝神農誕辰)這一天,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相聚在烈山腳下尋根謁祖,共敘血脈親情,傳承中華文明。
正如曾來隨參加尋根節的嘉賓所言:“隨州是全球華人共同的精神家園,炎帝文化是我們共同的民族之根、文化之根、文明之根!”
01
多年以來,隨州遵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炎帝神農祭典的內容,以三獻禮的莊嚴儀程、編鐘樂舞的盛世和鳴,活態傳承炎帝神農精神,完成一場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
乙巳年拜謁炎帝神農大典堅持“守正創新、古今交融”,在既定的九項儀程基礎上,不斷豐富內涵,創新呈現形式,打造一場根植傳統、兼具時代活力的國家級祭祀盛典,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標桿范例。
往屆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現場圖
文化深度融合,祭典更加注重“行進式、沉浸式、體驗感”的創新表達。當鐘鼓齊鳴、祭文誦讀的那一刻,“突然有種血脈相連的感動”,現場參與過的嘉賓無不為之動容。
祭典現場,道路兩側設置了多個文化展演,以情境式農事表演再現炎帝“始作耒耜、教民農耕”的圖景,動態展現炎帝文化、荊楚文化、曾隨文化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如一位參與者所說:“這不僅僅是一場儀式,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對話。”
秉持“去歌舞、興禮樂”的理念,祭典創新設置“禮臺”“樂臺”“祭臺”,新增四座建鼓臺,還原古代祭祀場景,營造“禮樂相融、古今輝映”的文化意境,彰顯炎帝精神與中華禮樂文明的當代傳承。
傅才武,湖北衛視 《長江新聞號》節目截圖
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傅才武認為,作為國家級祭典,拜謁炎帝神農大典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禮樂,也就是音樂和禮儀的規范。以編鐘華夏正音和相關禮儀融入炎帝神農的祭祀,這是大典最亮色的一部分。
以炎帝文化為源頭,湖北孕育了浪漫多彩的荊楚文化。牢記總書記的囑托,湖北強化使命擔當,傳承荊楚文化精神,加強文化資源保護,推動文化創新發展,建設長江文化高地,努力把湖北“五個一”文旅資源優勢轉變為發展勝勢。
02
4月17日,隨州曾侯乙編鐘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2400年前,隨州曾侯乙編鐘代表著青銅文明鑄造工藝的巔峰,代表著音樂科技的巔峰,也代表著禮樂文明的巔峰,成為科技與文明共生的最高典范。
如今,通過數字化技術,“數智編鐘沉浸式虛擬演奏教學平臺”已走向高校,全方位地復原了編鐘演奏的真實場景,讓年輕一代在科技互動中感受傳統禮樂的魅力。
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樂團、湖北省演藝集團旗下湖北編鐘國樂團,更是多次隨外事活動走出國門演出,用現代交響樂演繹古樂譜,讓世界聆聽中國聲音。
湖北隨州草甸子歷史文化街區燈光秀
這種文化傳承的智慧之光,恰恰映照著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文化記憶。在長江流域這片文明的沃土上,炎帝神農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開創了源遠流長的農耕文明。今天,我們探源農耕文明,弘揚炎帝文化,也是對長江文明的一種溯源研究。
劉玉堂,湖北衛視《長江新聞號》節目截圖
長江文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湖北省荊楚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劉玉堂表示,炎帝神農的八大功績是長江文明的重要創舉,與長江流域5000余年的文脈相生相長、綿延不絕。“對于中華民族來講,炎黃文化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和脈。”
03
牢記總書記的囑托,湖北正大力實施文化創新戰略,持續推動荊楚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打造若干個世界級旅游景區、度假區和精品旅游線路,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加快打造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創新激活歷史文脈。炎帝故里景區打造“炎帝傳說”沉浸式數字體驗空間和烈山湖水上實景秀演,帶領觀眾親歷炎帝從神農降世到開創文明基石的歷程。云夢簡牘竹載春秋,孝感市云夢縣博物館打造了一面文物“魔墻”,讓游客通過觸屏技術隨時了解館藏文物的詳細信息。黃石礦業工業遺產群的礦洞光影秀中,游客可以親手觸摸千年的冶銅傳奇。
隨州炎帝文化情景劇
生動講好長江故事。從雄奇的長江三峽,到幽邃的神農秘境,再到逍遙的武當太極,共同繪就了一幅幅美麗的荊楚山水人文畫卷。如今,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湖北段)建設如火如荼,長江博物館、南水北調博物館等標志性項目珠聯璧合,打造出“國家展廳”,正向世界展示長江文明的輝煌璀璨。
文旅融合培育支柱。湖北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旅與百業深度融合,打造經濟增長新興引擎、構筑綠色發展重要支撐、探索共同富裕有效路徑,推動文旅產業加速邁向萬億級。
專家指出,無論是炎帝文化、荊楚文化、還是以曾侯乙編鐘為代表的曾隨文化,他們都是支撐長江流域國際黃金旅游帶的重要資源,只有把這些文化符號植入到每一位中華兒女的心中,才能形成可觸達、可互鑒的長江文明觀,才能為湖北建設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打下堅實基礎。
五千年文明歷程,源于中華民族先祖和先輩們篳路藍縷,開拓創新,一心為民,敢為人先。在追溯長江文明起源,弘揚傳承炎帝文化當中,離不開創新與發展這個主題。活態傳承和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要從這種創新基因當中汲取精神力量,凝聚全球華人的智慧和共識,共同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