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呼喚英雄,平凡造就偉大。
長江之濱,潮流涌動。黃石,這個華夏“青銅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以三千年的爐火不息,淬煉了一身堅韌不拔、勇當先鋒的錚錚鐵骨。
此地的先民,匯聚了最不怕苦的礦工、最富技巧的冶煉工和最敢闖蕩的船工,在一代代的血脈傳承和兼容并蓄中,將不甘守舊、開拓創新的氣質融入城市基因。歷經歲月磨練、風云變遷,總有數不盡的黃石兒女在創新奮進之路上一馬當先。
2024年,黃石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05.8億元,增長7.1%、增速全省第1。其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24.5%,排名全省第2。
叢流聚合,澎湃向前。在向“新”而行、逐“質”攀高的進程中,黃石科技工作者正以胸懷全局的國際視野、信念堅定的科研實踐,以及敢于勝利的英雄氣概,為黃石加快建成武漢都市圈重要增長極、服務推動全省支點建設貢獻更多力量。
“敢為天下先”
開拓進取 賡續創新血脈
從近代中國第一家大型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公司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冶鋼鐵廠,到助力“神舟”飛天、“嫦娥”奔月、“天宮”“北斗”升空、“鯤龍”上天入海的大冶特殊鋼有限公司(下稱“大冶特鋼”),歷史的幽光在這里映射出敢為人先的毅力與勇氣。
從被譽為“遠東第一”的華新水泥廠,到自主研發出新型超高強度、超高韌性水泥基復合材料,多項性能指標全球領先,自有國際貨輪不久前實現了首航非洲的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新”),穿過時光的長河,黃石開拓創新的血脈賡續不絕。
事實上,在今年4月20日,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鯤龍”正式獲得市場“準入證”前,承擔“鯤龍”起落架用特殊材料研發任務的大冶特鋼,就已經圍繞“卡脖子”技術攻關,先后投入近30億元,升級改造了航空、航天等高端材料生產所涉及的特種冶煉、鍛造等生產線,并與高校聯合攻關研發,突破了熱處理組織性能不穩定等一系列難題,最終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實現了AG600飛機起落架用特殊材料獨家研制并供貨。
以創新之力淬煉“鋼中之王”“國之大才”,黃石的創新力量正持續為“中國制造”強筋壯骨。
“我們已經成功配制出抗壓強度650兆帕以上的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華新科研團隊成員陳夢義介紹,若以普通家用小汽車重量為1300公斤計算,該強度相當于指甲蓋大的地方頂起了5輛小車。
從最初進口UHPC,到2017年開始本土化研發,再到2024年取得技術突破,實現UHPC產品從進口轉出口,在這條科研攻關和技術積累的征途上,科技工作者們勇擔使命、一往無前。
“不信東風喚不回”
攻堅克難 堅定創新自信
“國外廠商說‘閉式系統中國造不出來’,我們就用200次試驗推翻他們的結論。”大冶普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之一的王玉亮至今仍記得,2023年團隊在實驗室熬夜攻堅的場景。
如今,在黃石大冶湖高新區電子信息配套產業園,普暢智能的工程師正在車間為一款空氣懸架系統做最后的耐久測試。他們的閉式ASU產品,打破了國外巨頭對空氣供給單元的壟斷,讓國產高端汽車挺起了“中國脊梁”。
今年8月,該公司的產品就會開始量產,國產新能源車有望在20萬元價位搭載“百萬級配置”。
“失敗300次,換來世界最薄,每次斷裂都是向材料科學交的學費。”5月19日,湖北諾德鋰電新材料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兼副總經理王曉敏舉起顯微鏡,展示著一張薄如蟬翼的3微米厚度銅箔。
為攻克3微米鋰電銅箔易斷裂難題,諾德鋰電研發團隊耗時3年,從電解液配方到生產工藝、設備升級迭代反復實驗300余次,最終讓3微米鋰電銅箔在生產中實現“毫發無損”,成為在全球率先研發并實現量產3微米鋰電銅箔的“第一人”。
目前,諾德鋰電產品已進入頭部企業供應鏈,助力國產電池挺進高端市場。
技術上的封鎖,從來擋不住黃石科技工作者沖破難關的決心,一重重卡住脖頸、遏制發展的“技術手腕”,也只會越發激起他們自力更生、攻堅克難的精神偉力。
2024年,黃石分別位列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排名榜第78位、中國城市創新能力百強榜第87位,排名均較上一年度前進3位,連續3年進入“雙百強”,再次實現“雙進位”。
“俯首甘為孺子牛”
為民服務 彰顯科技溫度
當純度達99.99%的氫氣從姜橋制氫廠的管道中涌出,科技的力量為黃石插上“氫云直上”的發展之翼。
當一張張質樸的笑臉在田間地頭和瓜藤果枝間綻放,科技的力量也在為黃石走好團結奮進之路,不斷清掃著腳下的障礙。
用科技的“高度”,守護民生的“溫度”。在這方土地上,科技工作者們始終在用實踐證明,“落地生根”的科技創新,才能更好地為民服務、為發展服務。
“去重枝、清腳枝、剪平口、控冒尖、保通風是油茶修剪的核心原則。”5月中旬,在陽新縣王英鎮毛坪村油茶種植基地,科技特派員陳敦林一邊示范,一邊為圍觀的村民們詳細講解,“科學修剪不僅能提高掛果率,還能減少病蟲害,延長油茶樹壽命。”
該村農戶費壽銀在認真觀摩學習后,忍不住感慨:“以前憑經驗修剪,產量總不穩定。今天學了技術,心里踏實多了!”更讓他鼓足干勁的是,科技特派員不僅教技術,還幫大家算了一筆經濟賬,“科學管理后,每畝成本降了15%,產量卻提高了20%。”
自2016年發展油茶產業以來,毛坪村已建成標準化油茶園400余畝,其中掛果面積超200畝,是當地富民強村的支柱產業。在這片欣欣向榮的油茶園中,不時俯身查看的科技特派員身影,早已成為村民們心底的“壓艙石”。
春耕秋收、防汛減災、病蟲害防治……科技工作者們始終與群眾在一起。2024年,黃石共有各級選派的200余名農業科技特派員,在全市開展惠農下鄉活動50場次,共計解決問題100余個,推廣新品種新模式50余項。
勇立潮頭敢為先,奮楫揚帆謀新篇。在攀登科技高峰,矢志創新報國的征途上,黃石正信心滿懷、一路向前。(記者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