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整治后的景觀及廊道
55歲的馬志學,家旁邊有10多畝地,一年有兩萬多元收入。如今,這10多畝地全部“充公”了,變成了村里新修的道路、停車場和親水景觀的一部分。在宜昌市伍家崗區伍家鄉靈寶村三組,23戶農戶在沒有征遷款的情況下,為了村里的后河河段治理項目,免費騰地30畝。
“老百姓的想法不一樣了,眼光變了!”6月5日,靈寶村黨委書記匡靜靜面對前來采訪的記者,感嘆地說。
河道整治中
去年7月,匡靜靜在三組村民大會宣講該項目,項目總投資593萬余元,全部為建設資金,如果涉及占地,沒有征遷款,“但怎么修、怎么建,聽大家的。”頓時,現場炸開了鍋,“哪有占地不給錢的道理?”
“項目除了河道、環境整治和道路提升外,還會結合大家意愿種果樹,果樹的管理收益都交給大家。”匡靜靜解釋。
此前,村里有過4次征地,參照過去,一畝地補償一萬元左右。“誰不想拿到一筆錢,再去瀟灑一把。”村民范成武說,曾經有老百姓為了一棵樹苗,爭得面紅耳赤。
這些年,伍家鄉發展很快。“周圍的共同村、共誼村、共聯村都是‘千萬村’。”匡靜靜掰著指頭說,年收入260萬元的靈寶村,在緊鄰城區的伍家鄉已是“后進村”。
道路改造前
村民也想發展。4年前,馬志學種了橘樹、李樹和雷筍,因村里配套差,采摘無人問津,最后不了了之。這一次,馬志學面臨讓地10多畝,是讓地最多的一戶。妻子和女兒想不通,堅決反對。馬志學說服家人:“環境不整治好,車都進不來,啥致富門路都難得整起來。”
“地還是村民的,建什么、怎么建,充分吸收村民意見。雖然沒有征遷款,村民卻可以換取發展機會。”伍家崗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宋正昂說。
道路改造后
2024年12月10日,距離項目開工日10天,23戶村民一致同意免費讓地。此后,項目方為村里栽種2500株果樹。“修條步行道通到果園,方便以后采摘。”“門前可以修兩個停車位。”項目實施中,村民的一些意見都被采納。
49歲的村民屈慶萍拉著記者走進果樹林:“明年桃樹、李樹開花結果,一定能來不少人。大伙兒找到新的發展路子了。”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馬德富表示,經過市場經濟的洗禮,農民的眼光已今非昔比,大家不要“輸血”要“造血”,不要眼前利益要長遠利益,是從“爭補償”的小農思想向“謀發展”的市場思維的轉變,是摒棄小富即安向追求產業經營的新型農民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