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時節,瓜果飄香。在棗陽桃鄉、宜城瓜鄉,在荊山腳下、襄江兩岸,瓜果商販云集,鄉村公路來往運輸瓜果車輛一派繁忙景象,電商直播、瓜果采摘忙個不停。走進南漳縣耀妙生態農場美佳果園合作社,滿眼翠綠,瓜香撲鼻,游客們穿梭其間,采摘品嘗著甜美的李子和爽脆的白桃。農場主黃志華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今年百畝桃園通過游客自采、直播帶貨、送進超市等渠道,已銷售過大半,又是一個喜獲豐收年成。
近年來,襄陽市大力推進美麗農村路建設,“十四五”以來先后完成5000公里美麗農村路建設。連續三年組織全市十大最美農村路評選活動,已有30條431公里入選,并對入選的線路分別給予5至10萬元的獎勵。在此基礎上,積極申報全省全國十大最美農村路,先后有谷城何灣至老灣線12公里、樊城區一號公路50.7公里、襄州區農谷大道9.91公里、老河口梨花湖旅游路7.5公里等4條公路獲得全省十大最美農村路稱號。同時優選推薦4條線路,參評2024年度全國“十大最美農村路”評選,9月份宜城金羅線入選月度前十名、10月份南漳隆七路入選月度前十名,11月份老河口市梨花湖旅游公路參與展評,一次推薦4條線路全國參評襄陽尚屬首次。
建設美麗農村路,示范引領顯活力。近年來,襄陽市交通運輸部門為推進農村公路高質量發展,統籌謀劃,以美麗農村路建設為突破口,對標部省評選“十大最美農村路”創建標準和“我家門口那條路”主題宣傳活動,聚焦農村公路“暢、安、舒、美”發展目標,突出“品質過硬、管養顯著、環境優美、產業興旺、服務有力”創建導向,科學制定創建標準,強化行業指導,全力開展全市十大美農村路評選活動,三年共評出30條最美農村路,全市各地都有自已樹立的標桿,縣域內有可學可借鑒可復制的模板,以“小切口”助力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鄉村建設,起到了典型引路、示范帶動效應。美麗農村路美了公路、美了鄉村,以其獨特的魅力在廣袤的鄉村大地盡情綻放。
政策靶向發力,助力產業齊集聚。強化政策引導,多方聯動凝聚建設合力。政府主導,交通部門肩負公路建設重任,市政林業部門負責綠化及配套設施,鄉鎮統籌推進路域環境整治,文旅、農業農村等行業部門,培育并組織實施各自領域項目,合力維護與運營路衍經濟產業帶。探索了“交通畫紅線、林業植綠線、鄉鎮保底線”的老河口農村公路建設經驗,并在全市推廣。延伸路域治理效能,助力美麗鄉村。通過開展路域環境整治,植樹補綠,實現“路田分家、路宅分家”。
南漳縣武安鎮趙家營村借助“部門共建”模式,完成6公里環村道路“刷黑”,同步啟動村域環境綜合整治,讓曾經的“臟亂差”村莊蛻變為全市最美新農村。推動交通優勢轉化,凝聚產業力量。落實“加快交通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助推襄陽都市圈高質量發展”大討論活動形成的“金點子”方案內容,“心癢癢、到南漳”“要觀光、到保康”旅游宣傳口號家喻戶曉,鄉村旅游已成為當地財政收入的重要支柱產業。依托農村公路發展的保康九路寨、谷城班河大峽谷每逢節假日人氣爆滿。谷城縣茨河鎮擁有“一江兩河六庫九大泉眼”,圍繞這些自然資源,將沿江道路提等升級,串聯起陶灣村、金牛寺村、石井沖村、下磨石村等4個村的6大產業,引進湖北襄陽龍源蘆林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大力發展蛋雞養殖,養殖規模近260萬羽;打造了茨河腐乳文化產業園,提升了“茨河豆腐乳”的品牌知名度;依托蕊得蜜蜂園,養殖蜜蜂1萬多箱,年生產蜂蜜1500噸。
踐行共同締造,路旅融合促振興。美麗風景永遠在路上。積極踐行共同締造理念,提高全員參與度,共享發展成果。以南漳武安鎮向家灣村為農村公路共同締造試點,不斷總結經驗,召開現場會,全市有序展開。全力打造富民鄉村便捷路,變景點驛站為驛站景點。依據沿線景觀和旅游資源,因地制宜建設旅游風景道、旅游驛站等設施,吃、游、購、樂為一體,短距離、小范圍內可以滿足游客不同的鄉村游體驗,全市在農村公路范圍范內已建成驛站服務區、觀景亭122個。
美麗公路,舒適的行車環境,便捷的服務設施,催生了電商、物流快速發展,各種新興產業如雨后春筍,昔日封閉的鄉村、無人問津的山貨如今成了俏銷貨。宜城市利用居民閑置的庭院土地,建設停車場,與國網對接,免費安裝充電樁,收益共享,既帶動了群眾致富,又解決了停車難、充電難的問題。保康縣店埡格欄坪村依托高山獨特地理優勢,繁榮茶鄉文化,以茶為媒,茶路融合,推動鄉村旅游驛站項目建設,既服務停車休息需求,又形成了旅游文化驛站,吸引游客駐足,2022年被評為全省鄉村旅游驛站示范單位。南漳縣花莊水庫驛站最具特色的是建有“奮斗塔”“紅色教育基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大字和紅色黨旗,成為交通紅色教育基地。山下知名景點“印象老家”鄉村旅游度假區,黑河避暑自駕游露營基地,已將花莊水庫驛站納入其配套的免費參觀景點,驛站亦成為農旅、路旅融合的典范。
彰顯本土特色,生態鄉村璨文化。觀賞田園風光、尋覓鄉村文化。憑借山川河畔自然景觀,發掘培育鄉村文化,塑造富有地域特色的鄉村文化品牌,不斷豐富公路路域文化內涵,推動建設一系列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農耕、古民居、高科技種植文化產業展示區。樊城區“一號公路”全長50.7公里,東起普陀堰,與高新區伙牌、市區關圣古鎮相連,西止老河口仙人渡,與李家染房、登云湖景區相連,串接3個鎮,貫通樊城東西全境,將散布在樊城區普陀堰、白龍堰、青龍堰、黑龍堰、冢子灣等9大水庫周邊的22個村串聯起來,在公路建設及綠化設計中融入張湖村張繼文化、金牛村誠信文化、張崗村作坊文化、石河村龍騰文化、大沖村紅色文化、先進村祠堂文化,打造春夏秋冬四季旅游路、文化路,不僅解決了群眾出行難的問題,而且勾勒出“一路四帶十景”最美鄉村路網新畫卷,形成“一線串珍珠、九水潤樊城”鄉村大格局。
著力打造美麗鄉村景觀路,變旅游公路為公路旅游。保康縣馬橋鎮平均海拔1200米,憑借“愚公移山”的精神挖掘隧道,全長70.81公里的循環路穿越90多座公路隧道,連通了6個村的鄉村旅游,獨特的自然風光使該鎮成為湖北旅游名鎮,堯治河村、黃龍觀村建成的4A、3A景區成為湖北鄉村游的“熱門打卡地”。宜城市的雙官線、金羅線經過3次改建,成為“張自忠將軍殉國處紀念園”、自行車騎行大賽的旅游線路、“網紅路”。實現了旅游景區與旅游公路的無縫銜接,促進了鄉村旅游與風景道路的融合發展。
記者:張強 通訊員: 盧從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