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龔雪 沈早慧 通訊員 祁琳
今年是中日韓三國合作機制啟動26周年。6月17日,由中日韓合作秘書處、省政府外事辦公室聯合舉辦的中日韓經濟研討會暨友城圓桌會在武漢舉行。會上,中日韓合作秘書處相關負責人發布了《2025年中日韓經濟報告》,介紹了三國合作最新進展。
三國經濟總量已達24.21萬億美元 占全球四分之一
中日韓合作秘書處是由中國、日本、韓國政府于2011年成立的旨在促進三國合作的國際組織。自2012年起,中日韓合作秘書處每年組織專家學者撰寫《中日韓經濟報告》,并在中日韓三國輪流召開學術研討會。
作為《2025年中日韓經濟報告》的重要內容,當天中日韓合作秘書處項目官員謝天屹發布“2024年中日韓關鍵經濟數據及‘中日韓數據港’建設情況”。謝天屹介紹,從整體情況來看,2024年三國經濟總量達到驚人的24.21萬億美元,首次超過美國,約占全球經濟產出的四分之一。三國總人口15.8億,占世界人口近20%。
在貿易方面,去年,中日韓商品貿易總額達8.93萬億美元,占全球貿易總值的近19%。區域內貿易額達7370億美元,凸顯三國間緊密的經濟依存關系。中日韓三國對外貿易保持強勁,主要合作伙伴包括東盟、歐盟和美國。這一廣泛的貿易網絡使中日韓成為當前動蕩全球經濟中的穩定力量,保障了供應鏈韌性與持續增長。
數據顯示,中日韓在人口結構方面,面臨挑戰與機遇并存的局面,三個國家共同面臨老齡化問題,老齡化率遠超全球平均水平,其中日本65歲以上人口占比已達30%;在生育率方面,韓國僅0.7,為全球最低;在勞動力優勢方面,勞動力參與率表現突出(日本以81.9%領先);另外,三國女性勞動參與率均超43%,高于全球標準。
報告顯示,RCEP區域一體化進程持續深化。中日韓三國經濟總量已占RCEP成員國GDP總量 30.65萬億美元的80%以上,其中中國占比61.2%。去年,中日韓與東盟貿易額達1.24萬億美元。除了亮眼的數據,這種一體化正在重塑區域經濟——優化供應鏈網絡、激發跨境創新,并為亞洲抵御全球不確定性筑牢基礎。
深化合作 實現更深層次的區域經濟一體化
會上,中日韓合作秘書處秘書長李熙燮介紹,今年的報告和研討會意義非凡,因為是在今年3月于首爾成功舉行的第十三屆三國經貿部長會議之后開展的。在那次會議上,部長們重申,深化三國合作不僅對地區繁榮穩定至關重要,也是確保全球經濟韌性與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這與2024年第九屆三國首腦會議聯合聲明的精神相呼應。
會上,中日韓合作秘書處還提出,中國、日本和韓國等國在自由貿易秩序下建立了深度融合的供應鏈,要推進高標準、互利共贏的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實現更深層次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同時開展互補性的多邊合作。據介紹,亞太地區如今擁有兩大重要的巨型自由貿易協定:《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和《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它們共同構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貿易架構。RCEP經濟總量約占全球GDP的28%,其中中國、日本和韓國占比超過80%。目前已有七個國家同時是RCEP和CPTPP的成員,還有其他國家積極尋求加入,這兩大區域合作“支流”最終有望匯聚成亞太自由貿易區的“汪洋大海”。
第九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聯合宣言指出,“人文交流”與“經濟合作與貿易”是中日韓三國的關鍵合作領域。在此次武漢會議上,中日韓合作秘書處進一步明確,三國將在技術創新、供應鏈韌性、數字經濟和綠色轉型等關鍵領域加強合作。展望未來,三國已承諾支持在韓國、在中國接連舉辦兩場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這兩場接連舉行的峰會將是協調共同利益、重申對韌性、包容且基于規則的經濟秩序承諾的重要契機。“三國+X”合作精神將合作擴展至東盟及其他區域伙伴,對于實現東亞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也至關重要。中日韓合作秘書處將全力支持各國政府,并在這一共同事業中發揮應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