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龐正 楊怡琴 劉中燦
從28年紅旗不倒的革命奇跡,到誓與大堤共存亡的生死誓言,再到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的舉國同心,荊楚大地上三大精神熠熠閃光。6月17日,“弘揚三大精神 匯聚支點力量”——湖北“好人進校園”大思政課宣講活動在武漢紡織大學舉行。通過湖北好人宣講的一個個動人故事,三大精神展現出新時代的深刻內涵。
女兒追憶父親黃旭華:為祖國深潛,無名亦無悔
“父親在很多場合都說過,此生屬于祖國,此生屬于事業,此生屬于核潛艇,此生無怨無悔!”活動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黃旭華的女兒黃峻講起了父親為祖國深潛的故事。
1954年,黃旭華就在上海就從事機密性很強的海軍裝備科研工作。1956年12月31日,他趁出差廣州請假回老家看望了父母和弟妹,在家僅僅停留了三天,從此一別就是30年。直到1986年11月出差到大亞灣核電站,他才順道回到了老家。
那年母親已經93歲了,也曾問過黃旭華的工作,可他卻不能夠具體回答。直到1987年,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保密程度稍微有所降低,那一年有本雜志叫《文匯月刊》,第六期上出現了一篇報告文學,名為《赫赫而無名的人生》,文章講的是一位核潛艇總設計師,沒有黃旭華的名字,但是提到了他的妻子,于是黃旭華把這本雜志寄回了老家,母親讀著讀著就淚流滿面了。
父親去世的時候,他沒能送上最后一程,母親在彌留之際,他也只是匆匆見了一面。
“父親很難過,但是他知道自古忠孝難以雙全,一個人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黃峻動情地說。
在入黨時,黃旭華曾在思想匯報里引用列寧的一段話:只要祖國需要,血可以一次流光,也可以一滴一滴慢慢地流。2014年,他被推選為感動中國2013年度人物,在頒獎禮上,主持人曾經問他,為什么流了這么多年,血依然是熱的?他說:“因為工作需要,作為一個共產黨員,沒有什么特殊。”
“父親是一位傳奇人物,他和他的同事們干驚天動地事,甘做隱姓埋名人,他的人生經歷過無數的驚濤駭浪,也許有很多事情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黃峻說,“父親雖然已經離去,但我感到他一直在我身旁,因為無處不聽到、看到他對青年人的囑托,那就是請牢記時代賦予的使命,聽黨的話,緊跟黨走、有信仰、有理想、有本領,勇于創新,敢于擔當,自立自強,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聰明與才智。”
語畢,現場掌聲雷動。
“心靈導盲師”張龍:盲童看不見世界,我要讓世界看見他們
“上天關閉了特殊孩子的一扇門,但我們要幫助這些孩子開啟一扇窗。”全國最美教師、湖北省道德模范、武漢市盲童學校音樂教師張龍,分享了她用音樂為盲童開啟心中的窗的故事。
2011年,張龍主動申請到盲校任教。她創辦了“六點天使藝術團”,下決心用音樂治愈孩子們的童年,點亮每一個孩子的希望!
有一個孩子叫文俊,他聽力很好,但他怯生生地說:“老師,我不學,我來盲校是來學按摩的,將來只能做一個按摩師,其他的不敢想。”文俊是一個有音樂天賦的孩子,張龍就陪著他練鋼琴,從零開始,循序漸進。幾年下來,他的指法越來越熟練,彈奏越來越流暢,一次又一次站到了舞臺上。2015年,法國鋼琴家理查德·克萊德曼應邀到武漢演奏,其間邀請十名琴童合奏,張龍想方設法為文俊爭取到一個機會。這次演奏給文俊帶來了莫大的鼓舞,他徹底打開了心窗。2023年,文俊以優異的成績考上本科。上高鐵前,他打來電話說:“老師!謝謝您,您讓我的未來變得不一樣。”
有個女孩叫吳迪,性格很內向11歲時,最愛她的媽媽去世了。吳迪渴望有一首自己的歌,送給天堂的媽媽。感受到她的心聲,張龍和老師們共同創作了歌曲《夢》送給她。“每一次我想見你,會去夢里。夢中我能看到五彩斑斕的風景。我會用這歌聲告訴你,告訴你,我很快樂……”吳迪邊唱邊流淚,她慢慢打開心窗。這首歌后來還被評為武漢市十佳校園歌曲,并在全國9條高鐵線上播放。
這些年來,打開心窗的孩子們,一步步從校內走向校外,每個孩子都會三種以上藝術特長,先后獲得8個全國金獎、17個省級金獎,在第十屆“全國殘疾人匯演”中,還獲得一等獎。2023年,孩子們創作的歌曲《暖》,獲得中國網絡正能量精品大獎。
2023年六一前夕,孩子們來到琴臺大劇院,第一次舉辦“群星閃耀”盲童專場音樂會。臺后的家長淚流滿面,臺下的觀眾熱淚盈眶,掌聲響徹全場。
講起這些,被譽為“心靈導盲師”的張龍臉上難掩激動與自豪:“心窗打開了,光就照進來了。光照進來了,人生就敞亮了。每一名老師都在傳播光明,播種希望,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在自己的人生舞臺上閃閃發亮。”
基層黨員講述抗戰老兵李明海:身上一道道傷疤,是他英勇無畏的勛章
什么是錚錚鐵骨、什么是使命在肩?來自隨州市隨縣新街鎮黨群服務中心的支部委員魏婧,向大家描述了身邊的英雄——抗戰老兵李明海。
李明海是隨縣唯一健在的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兵。1944年,15歲的李明海加入新四軍,先后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榮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榮獲全國文明家庭、荊楚楷模等榮譽稱號。
在李明海老人的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1951年那個戰火紛飛的夏天,785高地上那場持續了8天7夜的阻擊戰,那是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中最艱苦卓絕的一段。李明海所在連隊接到命令“為了掩護主力部隊安全轉移,你們要像釘子一樣釘在785高地,寸土不讓”。整整八天七夜,敵人飛機轟、大炮炸、坦克沖的攻勢如巨獸般碾壓而來。戰士們沒有退縮,沒有畏懼,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長城,一次又一次地擊退敵人的進攻。高聳的山頭被炸得整整削平了50厘米,高地早已面目全非,可陣地仍在,紅旗未倒。
戰斗結束后,李明海是被戰友抬出戰場的,此時的他才發現,原來自己的雙腿不知何時被彈片撕開血肉,早已白骨裸露。他胸前那一枚枚軍功章,見證了他的輝煌戰績,腿上那一道道傷疤,是他英勇無畏的勛章。
李明海對榮譽看得很輕,對傳承革命精神卻看得很重。現在的他已經96歲高齡,卻始終步履不息。在學校,他給學生們講述戰爭年代戰士們在槍林彈雨中沖鋒陷陣,為了理想信念不惜犧牲生命。在黨史學習教育報告會上,有人問他如何堅守信仰時,他陷入了回憶,隨后用顫抖卻有力的聲音說道“黨讓干啥就干啥”。在建黨百年慶典上,他跟著孩子們一起哼唱紅歌時,雙眼滿是欣慰。
那一刻,紅色基因得到傳承,而他的努力,也有了最溫暖的回應。大別山精神從未遠去,它在新時代的土壤里生根發芽,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