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中文一区二区三区,牛牛精品在线,国产99久久久国产精品潘金网站,亚洲伊人av

新聞熱線:0722-3318927 投稿郵箱:szrbs@21cn.com
豐富文化表達,讓文創“美”起來
分享到: 發布時間:2025-6-18 20:12
來自: 黃岡發布
字號: 打印 查看: 179

《黃岡日報》6月18日3版


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


——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9月在河南考察時的重要講話


一部部文化小劇的沉浸演繹、一首首革命歌謠的深情傳唱、一個個時尚文創的匠心設計……在黃岡,紅色故事不再僅僅是書本上的文字與展柜里的舊物,一系列創新表達正讓大別山深處的崢嶸歲月與不朽精神,煥發出可感可知、可親可近的時代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目光。

春末夏初,走進黃岡的劇場、景區、博物館乃至鄉村舞臺,一段段塵封的歷史正通過精心編排的紅色文化小劇生動再現。“大別山上七枝花”的忠貞守望、紅安民眾“最后一把米送軍糧”的無私奉獻、英烈梁桂華跳崖殉節的凜然氣節……人物與故事從歷史深處走來,直抵人心。


在紅安紅秀劇場,《我和我的紅安》以沉浸式場景+聲光電特效表達形式帶觀眾回到硝煙彌漫的年代,與紅安的革命先輩并肩作戰,共同經歷紅安人民從黃麻起義到抗美援朝的四段偉大征程,再現鄂豫皖革命老區風起云涌的感人畫卷。“這部劇用心刻畫了紅安人民的斗爭與夢想,是對‘緊跟黨走,不勝不休’大別山精神的深刻演繹。”紅安縣文旅局副局長黃曉東說。


在黃岡多個鄉村劇場,話劇《長江邊的婚禮》聚焦渡江戰役前夕一位青年船夫舍小家為國家的抉擇,細膩的情感描繪令觀眾動容。在多縣演出廣受好評——“這個戲我已經看了好幾遍。每次都被劇情、人物所感動。”“劇情緊湊,人物豐滿,演繹生動,感人至深。”


“映山紅”系列小劇《女將送飯》演出照。通訊員 王定初 攝


黃岡市博物館則在“五一”假期推出《紅色序章》《跨越時空的回信》《不朽》等系列短劇,讓張行靜、陳潭秋、晏春山等革命先輩的故事在展廳內“活”起來。“看劇+參觀”成為許多游客的首選模式,五天假期吸引觀眾16605人次。“小劇有效增強了觀眾對革命歷史和大別山精神的理解和認同。”市博物館副館長張安安表示。


據統計,自2023年以來,黃岡市級層面重點打造紅色文化小劇31部,各縣市區及文化場館自行創排作品近百部。“看劇+旅游”“看劇+研學”“看劇+非遺體驗”等融合產品,有效拉動了文旅消費。今年“五一”假期,黃岡旅游收入達25.19億元,“紅色+”業態展現出強勁活力。

“蘇區好呀好風光,青山綠水好田莊……永遠跟著共產黨。”6月15日,麻城乘馬會館講解員袁曉英一曲原生態的《蘇區好風光》,引得游客掌聲雷動。將唱紅歌融入講解,已成為麻城紅色旅游的特色名片。


曾幾何時,在紅安、麻城等地傳唱的3000多首紅色革命歌謠,隨著老人們的離去而瀕臨失傳。一場搶救與傳承的行動在大別山展開。麻城市紅色文化研究會會長李敏帶領團隊,歷經數年艱辛,走訪老區、搜集史料,整理出大別山革命歌謠3000余首(其中麻城240首,含曲譜60首)。2015年4月,李敏與華中師范大學教授陳建憲合作編輯的《麻城革命歌謠》由華中師大出版社出版。這部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歌謠集,收錄了革命歌謠、傳唱者敘述、采風手記和研究闡釋,并配有視頻歌碟。


搶救保護的故事在進行,傳承的故事也在延續。


梅基癸祖孫三代將紅歌融入血脈、傳于崗位。 通訊員 陳鈺 余捷 攝


1957年,麻城文化館梅基癸與同事一起走訪了乘馬崗、順河、龜山等地,搜集了大量將要失傳的民歌民謠(其中包括許多紅色革命歌謠),最終編纂成《麻城民歌選》。在梅基癸的影響下,女兒梅仙桃、外孫女袁曉英二人在乘馬會館講解員工作崗位上,將唱紅色革命歌謠變成講解特色,成為紅色革命歌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梅基癸祖孫三代將紅歌融入血脈、傳于崗位。


而成立于2005年的麻城“小小紅色講解員”隊伍,則成為傳承的“新生軍”。20年來,隊伍不斷壯大,從單一講解發展到融入吟唱革命歌曲、編排情景劇等多種形式,年開展活動超1200場次,童聲讓革命歷史鮮活可感。


小小講解員唱紅歌 通訊員 陳鈺 余捷 攝


如今,麻城通過老年大學、社會合唱團演出、機關單位匯演等平臺,傳唱革命歌謠,規模與反響日益熱烈。紅色旋律,正成為回蕩在麻城城鄉的動人“BGM”,讓信仰的力量在歌聲中代代相傳。

“買個‘奮進’主題的紅安大布包,感覺把紅安精神也背在了身上。”6月5日,紅旅投的店里年輕游客宋女士的感言道出了紅色文創的魅力。


在紅安,優秀的紅色文創產品,不僅是建立情感連接的一座橋,更是理解黨史的一扇窗。


“這臺織布機給紅軍織過布。講好紅安的紅色故事,需要傳承好這項織布技藝。”市級90后非遺傳承人陶文成接過母親的手藝,賦予紅安大布新生。傳統土布經其創新設計,變身為旗袍、時尚挎包、圍巾、襯衣等潮品,甚至登上了北京國際時裝周,讓紅色技藝煥發時尚光彩。


紅色文創產品 記者 余濤 周偉 攝


國家級非遺“紅安繡活”同樣在創新中傳承。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劉壽仙守護著這門曾為紅軍縫制衣鞋被褥的紅色技藝。其女兒劉珊,回鄉繼承母親手藝。她創新性地將傳統繡活應用于錢包、香囊、掛飾、書簽等年輕人喜愛的日常用品上,并積極開拓線上銷售渠道,帶動鄉親增收。“要讓紅安繡活真正‘活’起來,必須融入當代生活。”劉珊的理念,讓承載紅色記憶的繡品變得可知、可感、可近、可親。


省級非遺傳承人鐘先梅創辦的“將軍紅”土布織錦農民專業合作社,則書寫了產業帶動村民致富的佳話。從一位外地游客感慨“紅安大布像連接歷史的紅線”獲得啟發,鐘先梅從街頭攤位起步,如今合作社已輻射華河鎮及周邊多個鄉鎮,吸納超千名婦女參與,讓紅安大布成為連接歷史與當下、帶動致富的特色產業。


目前,紅安縣已開發銅鑼元素、董老手跡、紅安城市映像等120余種紅色文創產品,并通過文創展、市集等活動推向市場。這些融合了紅色基因、地方特色與時代審美的產品,正悄然融入現代生活的肌理。從塵封歷史到沉浸劇場,從瀕危歌謠到城鄉傳唱,從傳統技藝到時尚潮品,黃岡正以創新的思維和多元的表達,賦予紅色文化蓬勃的生命力。大別山精神在這片熱土上,以更鮮活、更“潮”的姿態,煥發出照耀時代的光芒,也激活著文旅融合發展的新動能。


專家點評


用文化創新傳承大別山精神

黃岡市政協文史專員

黃岡科技職業學院兼職教授 李青松


紅色是黃岡的底色,紅色文化是黃岡的精神家園。


大別山精神,與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帶領人民用鮮血和生命凝成的精神豐碑。黃岡作為大別山精神的重要發源地、形成地和實踐地,在加強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和推動紅色文化創新發展上,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和神圣的職責。


“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


近年來,黃岡大力整合市、縣紅色文化資源,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讓紅色文物“活起來”,深入挖掘、整理大別山地區的革命歌謠,努力創新紅色文化表達方式,傾力打造大型原創紅色題材地方戲曲、紅色實景劇和紅色文化小劇,不斷推出紅色文創產品,不僅為全市人民群眾和來黃游客提供了特色文化“大餐”,引爆紅色旅游新熱點,而且還傳承和弘揚了大別山精神,使其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與光彩。


精神的力量穿越時空。喚醒歷史記憶,是為了奮力前行。黃岡正以弘揚和傳承大別山精神為動力,闊步前行在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湖北篇章,著力打造武漢城市圈協同發展重要功能區和全國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賽道上。

(責任編輯:海闊天空    新聞熱線:0722-3318927)
請稍等,努力加載中...
請稍等,努力加載中...
隨州日報-新媒體矩陣
隨州發布-微信公眾號
隨州日報-微信公眾號
隨州論壇-微信公眾號
隨州日報-微博
隨州日報-人民號
隨州論壇-客戶端APP
隨州日報-視頻號
隨州日報-抖音號
隨州日報-企鵝號
隨州論壇-網易號
網絡經濟主體信息
隨州地區唯一新聞網站|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關于我們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鄂ICP備11004182號-2|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鄂網備421201|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違法和不良信息
舉報電話:0722-3318927
郵箱635782607@qq.com
廣告服務電話: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宁| 连南| 白银市| 福清市| 文昌市| 贵定县| 垫江县| 大田县| 武邑县| 江华| 谷城县| 西宁市| 云霄县| 大安市| 雷山县| 辽宁省| 贵德县| 类乌齐县| 太和县| 米林县| 井研县| 天气| 昆山市| 亳州市| 霍林郭勒市| 黄龙县| 紫云| 白水县| 鲁山县| 慈溪市| 焉耆| 瑞丽市| 拉萨市| 汝阳县| 广丰县| 扬中市| 维西| 新兴县| 内黄县| 花莲市| 石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