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中文一区二区三区,牛牛精品在线,国产99久久久国产精品潘金网站,亚洲伊人av

新聞熱線:0722-3318927 投稿郵箱:szrbs@21cn.com
創新紅色課堂,讓大別山精神“潮”起來
分享到: 發布時間:2025-6-19 12:35
來自: 云上黃岡
字號: 打印 查看: 190

要設計符合青少年認知特點的教育活動,建設富有特色的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引導他們從小在心里樹立紅色理想。

——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6月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

黃岡,這片浸潤著紅色基因的土地,如何以青春之筆續寫信仰篇章?

答案寫在青年宣講員對話先烈的講臺、小小紅領巾觸摸展柜的指尖,寫在傳唱英雄曲調的舞臺、追尋先烈足跡的研學地圖,更寫在年輕人眼中閃爍的認同光芒里。

心中有信,腳下有力。大別山精神是黃岡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獨特育人價值。近年來,我市充分發揮革命遺址遺跡、紀念場館的育人功能,講好黨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把紅色資源作為思政課教育的“底色”教材,將課內教學“小課堂”與課外實踐“大課堂”有機融合,構建起“紅色課堂強根基、實地研學鑄信仰、社會實踐育擔當”的特色思政課體系,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時代新人。

☆沉浸式體驗: 在互動中觸摸歷史心跳

“我們要像海燕一樣,哪怕波濤洶涌、前路渺茫,也要直擊風浪、逆風飛翔。”近日,在遺愛湖公園流光閣中,黃岡科技職業學院6名學生通過紅色劇本殺《五月花海》,穿越回1937年淪陷的北平,化身熱血青年振臂高呼。這種沉浸式體驗讓參與者在角色扮演中感受歷史的溫度,也讓紅色教育跳出了傳統說教的框架。

“市面的劇本殺缺少愛國主義題材,我們有這么多好的紅色故事,何不自己創作一部?”共青團黃州區委辦公室主任李佳豪的想法,讓紅色歷史與青年潮流實現了巧妙結合。

2022年,我市首個原創紅色劇本殺《五月花海》上線,講述1937年北平燕京大學青年通過“海棠詩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的故事。劇中6個角色,每個角色都設有兩種不同結局,不同選擇會讓劇本有不同走向。

“當你完全代入到模擬場景時,你要去抉擇、去面對,在這種沉浸式的體驗中,受教育者的沖擊是巨大的。”李佳豪表示,參與者最后會對自己扮演的角色形成強烈共鳴。

3年來,該劇本殺已組織超200場次,吸引1200余名青年在角色抉擇中體悟“勇當前鋒”的力量。

在武穴市第三實驗小學,班級紅色記憶角里布滿補丁的舊軍裝、褶皺泛黃的家書、銹跡斑斑的鐮刀等老物件,由孩子們和家長共同收集、仿制,成為講述往昔歲月的“活教”。該校“星火相傳”紅色文化長廊不僅展示武穴革命大事記和武穴英烈墻,還增設“VR重走紅軍路”體驗區、“紅色電臺”錄音棚,運用3D建模技術復原“田家鎮炮臺遺址”等歷史場景,讓紅色教育可感可觸。

在武穴市實驗小學的課堂里,大別山精神有了更鮮活的呈現:數學課上,學生們通過支前糧袋換算理解軍民支援的重量;勞動課中,他們用廢舊紙箱制作“支前木排”模型,在丈量、拼接中觸摸“軍民同心渡難關”的精神內核。

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我市不斷優化紅色課堂教學內容和方式,充分運用案例式、體驗式、項目式等多種教學方法,融合現代信息技術,推進基于真實情境的教學,將大別山精神融入課堂內外,讓學生能更好地感悟和傳承大別山精神。

☆青春態表達: 年輕聲音點燃信仰火炬

“山溝石洞是我房,樹枝稻草蓋身上……”6月10日,麻城市青年社區講堂里,11歲的紅領巾宣講員章秋語用清脆童音講述“金剛臺上婦女排”的故事。這個由紅軍家屬組成的紅色武裝力量,在她的講述中穿越時空,讓臺下青年眼眶濕潤。這樣的青春宣講場景每天都在發生。

在紅安縣七里坪長勝街,13歲的梁慧緣正為游客講解鄂豫皖蘇區歷史。作為全縣766名“小小紅色講解員”的核心隊員,她從2023年加入列寧小學“小導游”社團至今,已完成87場講解。這個始于2004年的青少年宣講模式,如今已覆蓋紅安8萬名中小學生,累計講解超5000場。

“當我說到紅軍戰士用野菜充饑仍堅持戰斗時,有游客偷偷抹眼淚。”梁慧緣說,用不加修飾的童言童語還原歷史,讓紅色故事更具穿透力。

與“小小講解員”相得益彰的,是500余人組成的“親·聽”青年宣講團。他們深入挖掘黃岡紅色資源,生動講述革命英雄事跡,闡釋“勇擔使命 不勝不休”的大別山精神。通過展現家鄉的蝶變畫卷,引導青年將個人理想融入地方和國家發展大局,激發投身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使命感和奮斗精神。

這個成立僅一年的青年群體,創造了“90+00=90%”的傳播公式,即青年宣講員主力帶來青年觀眾占比90%的破圈效應。數據顯示,宣講團已開展各類宣講千余場,線下聽眾超10萬人次,線上瀏覽量近200萬人次。

“如今之中國,可是吾輩當年之所愿?”在陳潭秋故居,黃岡職業技術學院“00后”宣講員覃驛茜手持陳潭秋托孤家書哽咽誦讀,與革命先烈展開跨越時空的對話;黃岡師范學院宣講員石凌通則在《青山處處埋忠骨》宣講中,插入抗戰視頻短片并設置互動提問:“如果你是當時的戰士,會如何選擇?”“講著講著,我仿佛看見戰火中的身影,臺下同學也紅了眼眶。”

“讓理論從課本走進現實,這種直擊心靈的力量,正是青年需要的精神養分。”黃岡師范學院青馬班學員張君豪聽完宣講后不禁豎起大拇指。

☆藝術化融合: 黃梅新韻唱響英雄史詩

“一山復一山,一嶺高一嶺。學堂遍黃岡,處處讀書聲……”黃岡師范學院畢業生鄭思怡至今記得,2015年初入校園時觀看黃梅戲音樂劇《霜天紅燭》的震撼。該劇以該校紅色校史為背景,講述以黃師蘭為代表的教師群體在革命戰爭年代“一根教鞭伴終身”的故事,被列入新生入學必打卡項。

“正是無數個‘黃師蘭’堅持理想信念,與時代同頻共振,以振興鄉村教育為己任,堅守三尺講臺,奉獻畢生心血,才能讓‘萬千紅燭遍鄂東,光照山鄉到如今’。”鄭思怡說,從教4年后,她才真正懂得“黃師蘭”們堅守鄉村教育的可貴。

黃岡師范學院始終將藝術教育作為思政育人的重要載體,《霜天紅燭》自2020年11月首演以來,先后獲得全國高校美育改革創新優秀案例二等獎、第十一屆“屈原文藝獎”等多項榮譽,并受邀進京參加“戲劇中國”優秀劇目展演。日前,該劇成功入選國家級演出劇目名單,擬于9月下旬赴寧夏展演,這是該校首次躋身國家級“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

在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師生通過情景劇、實景演出等形式讓紅色理論“可感可知”。今年4月,該校與紅安將軍紅紅色文化有限公司簽約,攜手打造“實訓+實習+就業”一體化平臺,從學前教育、社會體育專業選拔64名學生參與《紅安永遠紅》實景劇演出。

“在烽火場景中演繹英雄故事,每一次謝幕都能感受到精神的升華。”參演學生施宇說。

黃岡,不僅是革命老區,也是黃梅戲的發源地。在這里,紅色文化與傳統藝術深度融合,成為立德樹人的鮮亮底色。

黃梅縣青年演員鄧明珠將理論融入黃梅戲,用“鄉土音”傳唱黨的聲音;紅安列寧小學將《小小黃安》編入音樂課,童聲傳唱“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的革命傳奇;浠水聞一多中學開設《民族精魂聞一多》校本課,以詩朗誦傳承“紅燭”風骨;紅安縣實驗小學“銅鑼藝術團”十年九登央視,用鏗鏘鑼鼓敲響大別山氣魄……藝術化的表達,讓紅色文化如春風化雨般浸潤青少年心靈。

☆行走式課堂: 讓紅色教育扎根生活實踐

“一張張歷史圖片、一件件文物,將我們瞬間帶回革命歲月。”黃岡科技職業學院學生汪子欣回憶“大一新生紅安行”時說,參觀黃麻起義紀念園、踏訪七里坪長勝街、瞻仰李先念故居,每一站都是鮮活的歷史課堂。

校友鐵永偉也始終銘記這堂“行走的思政課”,“聆聽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跡‘樸誠勇毅、不勝不休’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坎上。”受到革命老區精神的激勵,他克服困難,熟練掌握了移動端軟件開發等技術,最終憑借自身實力成功入職一家國有上市公司,成為一名軟件運維工程師。

該校副校長、軟件工程學院院長董艷燕認為,相比傳統課堂的灌輸式教學,現場教學依托實物實景與專業講解,更能引發情感共鳴。每年,該校理工學院師生都會前往大別山區開展“弘揚畢昇文化”研學活動,在體驗活字印刷、參觀文創工坊中感悟工匠精神。“這種沉浸式教育對鑄魂育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黨委副書記李巍說。

“行走的思政課”讓思政教育知行合一。近3年,該校師生在各類賽事中斬獲160余項獎項,2024年藍橋杯全國總決賽獲國家一等獎一項;校外,青年志愿者服務黃岡國際半程馬拉松比賽,到社會福利中心獻愛心,幫助環衛工清掃街道,參與保護長江生態環境的公益活動……用實際行動詮釋奉獻精神,傳遞青春正能量。

在武穴市實驗小學,“精神成長存折”記錄著學生的紅色實踐:每日光盤對應“艱苦奮斗”積分,每周幫廚模擬“支前后勤”,每學期必探訪社區老人。教師熊麗麗介紹:“89%的學生能復述兩個以上支前故事,76%的學生主動參與節約糧食打卡,校園文明行為發生率提升27%。”

武穴第三實驗小學在刊江街道設立“紅領巾實踐崗”,組織學生參與“紅色故事進社區”公益宣講活動。迄今為止,已經成功舉辦4場,服務群眾人數超過2000人,不僅豐富了社區文化生活,也極大提升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該校還開發“紅星爭章”評價系統,通過理論學習、實踐先鋒、志愿服務等模塊記錄學生成長軌跡。

紅安團縣委搭建起校外實踐矩陣,13個“少先隊校外實踐教育基地”、4條紅色路線,讓4萬名少先隊員在入隊儀式、隊課教育中浸潤紅色基因。少先隊員們走上街頭宣傳防詐騙、防災知識,清理將軍故居周邊環境,充分展現新時代少年的陽光風采。

從劇本殺里的角色抉擇到童聲宣講的情感共鳴,從黃梅戲里的紅色敘事到行走路上的實踐體悟,黃岡正以創新姿態讓大別山精神煥發時代活力。

※專家點評

“親·聽”筑牢青年信仰之基

黃岡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校團委副書記 蔡 瀟

黃岡“親·聽”青年宣講以“鑄魂育人”為核心導向,通過數智化、多層次、沉浸式、互動化的宣講實踐,將黨的創新理論轉化為青年群體的精神坐標與行動自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思政引領力。鑄魂育人實效集中體現為四重境界:

一、親聽:在紅色根脈中讀懂信仰的力量

宣講團深挖黃岡大別山革命老區“人、物、事、魂、歌”的紅色富礦(如紅安、麻城、黃州等地資源),用沉浸式敘事喚醒歷史記憶。

革命精神具象化。通過講述大別山精神內涵的“堅守信念、緊跟黨走,顧全大局、團結奮斗,勇當前鋒、不勝不休”的英烈故事,將理論化的信仰體系轉化為可感可知的英雄群像(如《風雪中的那抹“藍”》中的黨員堅守),讓新時代新青年在“親·聽”中體悟紅色政權來之不易。

基因傳承場景化。借助采風活動、舞臺劇、紅色地標宣講等形式,構建“行走的思政課”,使青年在革命現場與歷史對話,厚植“大美黃岡、此心安處”的家國情懷。

二、青聽:以青春實踐淬煉知行合一的擔當

充分發揮青年主體作用,搭建“講學展行”一體化平臺。

以講促學。舉辦“理響黃州”青年宣講大賽,推動42名青年將“單位匯報稿”蛻變為“故事化金課”(如《試試就“是事”》),在創作中深化理論內化。

以行證知。組織宣講隊深入社區、鄉村開展巡回點單宣講,用《葉路洲蝶變》等60個本土發展案例,引導青年將個人成長融入“支點建設,黃岡何為”的時代答卷,激發“強國有我”的行動自覺。

三、傾聽:用時代之問點燃奮斗之志

精準回應青年關切,將理論宣講轉化為發展信心。

講清發展邏輯。聚焦黃岡“好山好水好文化好物產好區位”的比較優勢,闡釋新思想引領下的實踐路徑(如《遇見東坡》中的文化賦能),破解“黃岡何為”的困惑。

展現蝶變畫卷。通過直播宣講、微視頻(如《幸福有“魚”》播放量20萬+)呈現鄉村振興、城市治理的鮮活成就,讓青年從“聽眾”變“主角”,堅定扎根老區、建設家鄉的使命感。

四、清聽:以紅色廉政涵養青春正氣

創新凝練大別山“紅色廉政”品牌,講述四個不同歷史時期革命先輩們廉潔自守的紅色故事,筑牢青年價值底線。

宣講革命者“清廉自守、頑強斗爭”的品格(如七里坪紀律故事),將全面從嚴治黨成效轉化為青年可感可學的精神標桿。

通過《吾愛一奚云》等作品昭示“清朗發展生態”,引導青年在“親·聽”中養成崇清尚儉的價值觀,自覺抵制歪風邪氣,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

“親·聽”品牌的鑄魂密碼,在于以紅色基因鑄魂、時代課題立志、廉政文化正心、青春實踐礪行,四重境界環環相扣適應數智化時代新要求。它讓青年在“聽懂”中“認同”,在“認同”后“踐行”,真正將黨的創新理論轉化為“日用而不覺”的信仰力量,為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鍛造堪當大任的青春鐵軍。

來源:黃岡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李嬌 李好 通訊員 余艷軍 黃俊 劉雪建

(責任編輯:海闊天空    新聞熱線:0722-3318927)
請稍等,努力加載中...
請稍等,努力加載中...
隨州日報-新媒體矩陣
隨州發布-微信公眾號
隨州日報-微信公眾號
隨州論壇-微信公眾號
隨州日報-微博
隨州日報-人民號
隨州論壇-客戶端APP
隨州日報-視頻號
隨州日報-抖音號
隨州日報-企鵝號
隨州論壇-網易號
網絡經濟主體信息
隨州地區唯一新聞網站|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關于我們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鄂ICP備11004182號-2|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鄂網備421201|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違法和不良信息
舉報電話:0722-3318927
郵箱635782607@qq.com
廣告服務電話: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江县| 深州市| 如东县| 炉霍县| 临夏市| 三门县| 天台县| 和田市| 江孜县| 韶山市| 乾安县| 云阳县| 平遥县| 攀枝花市| 东明县| 镶黄旗| 西华县| 新余市| 石阡县| 台州市| 永顺县| 合阳县| 汉沽区| 平湖市| 宜城市| 项城市| 南岸区| 叶城县| 台中市| 太保市| 西贡区| 楚雄市| 宜良县| 江北区| 玛曲县| 义马市| 清流县| 河西区| 波密县| 盱眙县| 资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