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中文一区二区三区,牛牛精品在线,国产99久久久国产精品潘金网站,亚洲伊人av

新聞熱線:0722-3318927 投稿郵箱:szrbs@21cn.com
弘揚三大精神 奮力建成支點 | 銘記與傳承——重訪簰洲灣
分享到: 發布時間:2025-6-21 13:32

字號: 打印 查看: 116

本報記者 馬麗婭 見習記者 趙嫻 

特約記者 謝燕子 通訊員 張鷺

掌上咸寧報道

一座烈士陵園,十九座豐碑,一曲英雄壯歌在長江畔回響。

簰洲灣,這個原本在中國地圖上很難找到的地名,卻因一場洪災,永遠和高建成等英雄的名字一起,被刻在了1998年的抗洪歷史紀念碑上,印在了咸寧人民的心里。

6月13日,記者一行走進嘉魚縣簰洲灣鎮,追尋98抗洪歷史故事,探訪當地27年來所發生的變化。

銘記:洪峰過境處,生死抉擇鑄就英雄本色

當天,記者來到簰洲灣98抗洪紀念館。大廳里,滿壁的浮雕映現出1998年夏天,軍民團結一心抗擊洪水的英勇景象。浮雕上的生死牌寫著:誓與大堤共存亡!

館內,一座解放軍戰士在長江之畔筑堤搶險、嚴防死守的群像雕塑,生動再現了當年的場景。發黃的舊報紙、斑駁的橡皮艇、銹蝕的水壺、浸染泥漿的臂章等各種珍貴文物,將人們的思緒拉回那一個個感人瞬間。

“今天我把他們的故事講給別人聽,是一件特別自豪的事情。”生于斯、長于斯的當地村民殷德戀,如今已成長為抗洪紀念館的一名專業講解員,她將傳承抗洪精神視為己任,向一批又一批前來瞻仰、學習的干部群眾,講述著那場驚心動魄的抗洪壯舉。

“簰洲西流彎一彎,武漢水落三尺三。”由于擁有“西流”這一特殊的地理環境,簰洲灣對于下游60公里處武漢市的防洪,有著舉足輕重的戰略意義。也正因此,該地一直承擔著巨大的防洪壓力。

那年6月始,八次洪峰如巨獸輪番沖擊簰洲灣。危急關頭,軍民一體鑄成血肉長堤。廣州軍區空軍高炮某團指導員高建成率隊星夜馳援。

歷史定格在1998年8月1日晚,中堡村附近堤段突然潰口,簰洲灣頓成一片汪洋澤國。152平方公里、5.6萬群眾的美麗家園毀于一旦。

生死關頭,高建成脫下救生衣給了不會水的新兵,自己又跳下水與戰友一同救起一對60多歲的老夫妻。在洪水中搏斗兩小時,他救起了8人。當僅剩兩棵“救命樹”,他毅然將生存機會留給體弱戰友,最終力竭被巨浪吞噬。

那一夜,被困在滔滔洪水中的解放軍官兵互相支持、互相鼓勵,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團結就是力量》、《當兵的人》、《舟橋兵之歌》,嘹亮的軍歌在簰洲灣上空回蕩。

那一夜,連同高建成在內,19位年輕的生命永遠定格在守護簰洲灣的誓言里,其中最小的年僅19歲。

在紀念館內,高建成雕像旁的兩面墻上,掛著另外18位抗洪烈士的生平簡介和人物肖像。他們分別是曹軍平、葉華林、楊德勝、廖國棟、馬斐、丁云豐、朱任堂、楊德文、周俊明、梁力、吳德順、岳福勇、惠偉為、易志勇、田華、王彥平、徐獻偉、黃孝圣。

傳承:27年一脈承,抗洪精神在時代回響

歷史記下了這悲慘的一幕幕,人們也沒有忘記那些洪水中的不屈脊梁。

1999年3月,位于中堡村的“簰洲灣九八抗洪烈士陵園”竣工。烈士陵園離當年潰堤處只有一公里遠,園內青松蒼翠、寂靜肅穆,19座衣冠冢整整齊齊存留于此;園外白楊高聳、稻苗油油。

每年清明和“八一”建軍節,社會各界人士和村民都會自發前往烈士陵園祭奠烈士,寄托哀思。

“身上背著泥啊,肩上扛著沙,誓死保衛簰洲灣,保衛我們的家……”這是中堡村村民金玉明為記錄當年抗洪經歷和精神寫下的歌曲。    

中堡村有一面墻繪催人淚下:官兵駕駛沖鋒舟救下抱著樹干的小女孩。上方一行字:“曾經我是那個抱著樹的小女孩,如今我是一名光榮的人民警察。”

1998年洪魔肆虐之夜,6歲的小江珊與奶奶被困激流。奶奶用盡全力將她托上白楊樹:“抱緊!戴五角星的叔叔會來救你的!”在冰冷洪水中,小江珊獨自抱樹求生9小時,終被消防官兵救起。那一夜,她失去了多位親人,卻在心中種下一粒種子:成為“戴五角星的人”。

27年光陰流轉,江珊已是應城車站派出所副所長。父親的臨終囑托——“以后當軍人或警察”,與童年被救的記憶交織成人生方向。從警校到警營,從被守護者到守護者,她完成了抗洪精神的生命接力。

受當年解放軍的事跡感染,每到征兵季,簰洲灣就會掀起參軍熱,不少1998年出生的“洪水娃娃”成了軍人。

在簰洲灣藍天抗洪英雄中學,高建成等烈士的事跡被刻在校園入口處的石碑上。每次學校的升旗儀式上,師生齊聲朗誦抗洪精神。鏗鏘有力的聲音,在校園里久久激蕩,也激勵著一批又一批學子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勤學成才,走向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崗位。

2017年8月,在簰洲灣68位商界人士的倡議下,社會各界籌資建立八一文化廣場。投資1000萬元的文化廣場,有800多萬元都靠社會力量捐贈而來。

該鎮居民殷德勝動情地寫下了《沁園春·賀簰洲灣八一文化廣場開園》—— “憶抗洪搶險,通宵達旦;保家護垸,取義捐身。十九男兒,芳華不再,熱土長眠又一春。豐碑起,慰英雄姓字,永嵌民心。”

如今的簰洲灣,每逢汛期便上演 “千里回鄉守堤”的壯歌。2020年暴雨襲鄂,600多在外游子自發返鄉。在武漢開出租的劉四海說:“生意可以停,家鄉不能不保”;嘉魚老板楊后兵讓公司停工帶工人回村防汛;00后北航學子汪派以“為家鄉出力”而戰。

27年過去,洪水留下了無法磨滅的印記,也傳遞著愛與希望。“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于勝利”的抗洪精神,在這片綠洲沃野上悄然扎根,開花結果。

踐行:涅槃重生時,廢墟上崛起美麗家園

站在長江大堤環顧,巍巍江堤已一改往日的單薄,滔滔江水俯首而過,防護林已形成一道綠色的防線。

從堤壩上下來,走進當時受災最嚴重的中堡村,一排排洋房整齊地排列在馬路兩旁,綠蔭花影,美麗鄉村盡收眼底。

據悉,受災時中堡村有400多戶村民,目前中堡新村有近800戶,約3800人。

1998年的洪水,淹沒了整個村莊。洪水退去,村里房屋全部被沖毀,滿目瘡痍。泥沙淤積造成4000多畝稻田無法耕種。

國家投入8000萬元進行了沙土整治,還良田于民。現在的中堡新村,是整體搬遷重建而成,房屋更結實更漂亮,街道更寬敞,群眾的笑容更美。

簰洲灣管轄的長江堤段長41.5公里,舊堤壩寬3米,當年潰口的長度是760余米。1998年洪災過后,堤壩被加寬加高加固,從當年8月至2000年5月,完成土方總量1600多萬立方米,投資近1.5億元,新堤修固全面完成。

在水利設施重建上,簰洲灣對劉家堤百里長渠進行了硬化、清淤,做到路相連、渠相通,旱澇保收。27年來,整個簰洲灣水利投資花費數十億元,先后成功抵抗住了多次高水位洪水。   

洪水退去后,簰洲灣百姓憑借著骨子里的堅韌,不等不靠,迅速投身農業生產,在廢墟上播撒希望的種子。依托毗鄰武漢的區位優勢,“菜籃子”“米袋子”基地蓬勃發展,機械化、規模化的種植模式讓糧食產量節節攀升,蔬菜瓜果遠銷各地。

那場驚心動魄的抗洪戰役,不僅擊退了肆虐的洪水,更在簰洲灣人的血脈中,鐫刻下不服輸、人定勝天的拼搏精神。

如今,簰洲灣人以實干鑄就新的防線。41.5公里寬闊平坦的堤頂公路,10公里煥然一新的紅牌公路,6公里改造升級的合新線,7公里暢通無阻的縣鄉產業路,還有全鎮17條共計176.65余公里得到較大改善的村級公路,條條道路縱橫交錯,織就發展脈絡。

投資 1700 余萬元的“擦亮小城鎮”項目,讓鎮區舊貌換新顏。簰洲灣長江大橋建設也傳來捷報,主線便道全線貫通,跨四邑公堤大橋鋼混梁成功架設……這些成果,無一不是抗洪精神在新時代基礎設施建設戰場上的生動注腳。

“南有嘉魚,烝然罩罩。”《詩經》詠嘆的江南水韻之地,因咸寧兒女的英勇被賦予了更磅礴的精神內涵。抗洪精神從咸寧簰洲灣的驚濤駭浪中淬煉而出,首次被正式概括于此地的抗洪英模表彰大會,從此成為時代強音。

“泥巴裹滿褲腿,汗水濕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誰,我卻知道你為了誰……”《為了誰》的旋律在紀念館內回響,這首歌的創作原型正是咸寧大地上那些無名亦知名的英雄。

長江水奔流不息,簰洲灣的沃野銘記著血的誓言與生的傳承。當江珊在崗位上目送列車載著游子歸鄉,當金玉明的歌聲伴著村民在廣場起舞,當殷德戀向訪客講述著高建成們的故事——抗洪精神已從悲壯的瞬間,生長為這片土地最堅韌的生命力。

(責任編輯:夢回吹角連營    新聞熱線:0722-3318927)
請稍等,努力加載中...
請稍等,努力加載中...
隨州日報-新媒體矩陣
隨州發布-微信公眾號
隨州日報-微信公眾號
隨州論壇-微信公眾號
隨州日報-微博
隨州日報-人民號
隨州論壇-客戶端APP
隨州日報-視頻號
隨州日報-抖音號
隨州日報-企鵝號
隨州論壇-網易號
網絡經濟主體信息
隨州地區唯一新聞網站|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關于我們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鄂ICP備11004182號-2|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鄂網備421201|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違法和不良信息
舉報電話:0722-3318927
郵箱635782607@qq.com
廣告服務電話: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岸区| 灵宝市| 濮阳市| 祁阳县| 庄浪县| 五台县| 辽宁省| 聂拉木县| 抚州市| 洮南市| 夏河县| 呼伦贝尔市| 囊谦县| 夏邑县| 诸城市| 茂名市| 来凤县| 乐陵市| 两当县| 利辛县| 措勤县| 盐城市| 南靖县| 利津县| 滕州市| 平罗县| 惠水县| 珠海市| 夏河县| 汉沽区| 八宿县| 北海市| 扶绥县| 石楼县| 合川市| 靖西县| 东方市| 威远县| 越西县| 苏尼特左旗| 建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