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賦能“三夏”生產——
隨州田野上演“鐵牛奔騰”與智慧農耕“大戲”
夏收、夏種時節的隨州田野,金黃麥浪與翠綠秧苗交織出豐收畫卷。
在這場爭分奪秒的“三夏”大會戰中,6000余臺聯合收割機如“鐵牛”般馳騁麥壟,2400余臺智慧農機搭載著北斗導航穿梭稻田,130個烘干中心織就糧食保收網——隨州以農機現代化賦能農業生產,交出機收損失率低于2%、小麥機收率97.5%、水稻機插率74.8%的亮眼答卷,讓科技興農的號角嘹亮吹響。
“鐵牛”轟鳴收麥忙:
2000畝麥田三天“顆粒歸倉”
“轟隆轟隆……”6月3日清晨,廣水市駱店鎮聯合村的麥田里,20臺聯合收割機組成的“鐵牛戰隊”正排兵布陣,金黃麥粒如瀑布般傾瀉進運輸車。
種糧大戶周思文蹲在田埂上抓起一把剛脫粒的麥粒,笑得合不攏嘴:“你看這麥粒多飽滿!放以前,2000畝地靠人工收割得半個月,現在機械3天就完事!”他掏出手機點開“湖北省北斗智慧農業管理與服務平臺APP”,只見屏幕上實時顯示著每臺機械的作業軌跡與進度。
在隨縣新街鎮姚家灣村,一場“機收減損大比武”正激烈進行。隨縣兵哥農機合作社的農機手胡兵駕駛的收割機像精準的手術刀,割臺始終保持15厘米高度勻速前行。
“減損關鍵在速度和高度控制!”以1.6%的損失率奪冠后,胡兵興奮地跳下駕駛室分享秘訣。
這場覆蓋全市的比武活動,讓機手們練就了“顆粒歸倉”的硬功夫,推動全市小麥平均機收損失率降至2%以下,相當于每畝多收10斤糧,總計增產近800萬斤。
據統計,今年全市80.81萬畝小麥從5月20日開鐮,僅半個月就全部收完,97.5%的機收率讓“老少彎腰曬麥場”成為歷史。
北斗導航織綠網:
插秧機自動走位如“繡花”
“滴——坐標校準完成,開始插秧作業。”近日,隨縣安居鎮張家井灣村的稻田里,農機手李師傅輕點智能終端,加裝北斗導航的高速插秧機便沿著預設軌跡勻速前行,每株秧苗間距誤差不超過2厘米,宛如在水田里“繡花”。
“這套系統能自動調整栽插深度,作業數據實時回傳。”市農機事業發展中心主任孫友漢指著屏幕上的作業地圖說。2400余臺北斗農機組成的“智慧軍團”已覆蓋全市主要農田,讓“手機一點,農機下田”成為現實。
據孫友漢介紹,今年全市新投入的200臺套智能農機具各顯神通:北斗導航無人駕駛插秧機可實現無人操作連續作業;植保無人機飛防效率比人工高30倍,每畝地農藥用量精準控制;智能拖拉機帶著旋耕機、播種機一氣呵成,耕整地效率大幅提升。
全鏈服務保農時:
從田間到糧倉的“科技護航”
“‘三夏’生產如同一場接力賽,要確保哪里有需求,機械就開到哪里。”孫友漢說。
市農業農村部門提前謀劃,科學布局,依托全市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建立10支農機應急作業服務隊,在主要交通要道設立16個跨區作業服務站,開通24小時“三夏”農機服務保障熱線,協調600余臺跨區作業收割機高效流轉,保障農時“零延誤”,同時統籌調度聯合收割機、插秧機、植保無人機、烘干機等農機具2.5萬余臺套,確保農機“有得用、調得出、用得好”。
在曾都區萬店鎮惠農合作社烘干中心,剛收割的小麥經傳送帶送入烘干機,濕度從25%降至13%僅需6小時,合作社負責人王四拍著烘干機外殼感慨:“過去看天曬糧,現在機器說了算,再也不怕連陰雨了!”
從聯合收割到智能烘干,從精準插秧到無人機植保,隨州正以農機現代化打通農業生產全鏈條,讓每一粒糧食都凝結著科技的力量。
夕陽西下,隨縣安居鎮的稻田里,最后一臺插秧機收工,留下整齊如織的綠色秧苗。農技專家蹲在田邊對農民說:“當‘鐵牛’裝上‘智慧大腦’,農田連上‘數字網絡’,我們這地就能長出‘金疙瘩’。”閃爍著警示燈的農機如同夜空中的星星,見證著隨州農業正從“汗水農耕”向“智慧農耕”的華麗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