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安建成沿沮河鄉村振興示范帶。圖片來源:湖北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加快推進鄉村振興,首先是要發展富民產業。”
隨著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大量勞動力和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發展富民產業,靠誰來干?誰來接班?
面對時代之問,一批“90后”宜昌新農人用行動作出回答。
袁長城
袁長城,33歲,曾前往韓國學習金融管理。3年前,他回到當陽市淯溪鎮八景坡村,創辦山洼洼食品有限公司。
李靜
李靜,34歲,曾任中國援阿爾及利亞醫療隊法語翻譯。7年前,她回到枝江市仙女鎮向巷村,投身鄉村旅游。
周文哲
周文哲,28歲,曾前往美國留學。3年前,他回到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五峰鎮,投身天麻產業科技創新。
他們為何逆向選擇,放棄了旁人羨煞的遠鄉,選擇回到自己心中的原鄉?記者就此進行了蹲點采訪。
“農村天地廣闊,得用熱愛開拓”
回鄉從事農業,是頭腦發熱,還是理性選擇?
不少年輕人曾面臨內心的考問、親朋的詰問。
時至今日,袁長城依然記得當年父親袁永德的斬釘截鐵,“想都別想!年輕人都在往外跑,你反倒往村里鉆?”
那年,他留學歸來,遵從父母的意愿,入職宜昌城區一家汽車公司,3年便成了銷售總監,年薪可達40萬元。
然而,別人眼中的體面工作,卻并沒有讓袁長城感到快樂。他的心里,那顆十年前就已埋下的創業種子正在悄悄發芽。
原來,袁長城所在的當陽有一道招牌菜——雙蓮雞火鍋,還在讀書時,他就有了將來發展雙蓮雞產業的念頭。
可家人的強烈反對,讓他心里打起了鼓:放棄優厚的待遇,把青春投入一場充滿不確定性的博弈,當真值得?
經過半年思慮
袁長城決定遵從內心
2022年秋天
他聯合餐飲行業的朋友熊江山
共同創業
發展雙蓮雞預制菜
在質疑聲中毅然選擇回歸的,不止袁長城。
李靜仍記得當年父親李幫宏的怒吼,“你瘋了嗎?我們省吃儉用供你出國讀書,不是讓你回到剛脫貧的村里刨食的!”
2017年,在國外漂泊了3年的她回到村里。滿眼的冷清讓她明白,自己心心念念的故鄉,早已成了年輕人“逃離”的遠方。
她曾以為,如果離得近一點,或許內心的落差便能小一點。于是,她入職了宜昌城區一家培訓機構,擔任英語教師。
僅僅一年后,盡管沒有得到父母的支持,
但當向巷村黨支部書記周代年邀請她回村工作時,她不再猶豫,毅然選擇回歸。
相較于袁長城和李靜,周文哲的回鄉之路相對順暢。當聽說留學歸來的兒子打算放棄上海外企的工作,選擇回鄉創業,父母給予了支持,只是叮囑,“農業周期長,可要想清楚。”
當再次回想幾年前的選擇,袁長城、李靜、周文哲依然內心堅定。他們說,“農村天地廣闊,得用熱愛開拓!”
“農業大有可為,需要傾注智慧”
放棄專業所學,是舍本逐末,還是為大處落墨?
“我們不是要辦一家養殖場,而是要打造一家現代農業企業。”下定決心時,袁長城就沒有把自己局限于傳統養殖。
2022年,預制菜產業風口正盛。袁長城將突破口瞄向預制火鍋產品,誓要讓雙蓮雞從當地小餐館“飛”向全國大市場。
啟動創業時,當地已有完善的雞苗、飼料、藥品等技術服務和傳承百年的火鍋制作工藝,但資金籌措成為創業難題。
袁長城所學的金融知識派上了用場。在四處尋求合伙人入股仍有資金缺口后,他研究扶持政策,成功辦理了創業貸款。
不止如此,出于對數據的敏感,他引入成本核算機制,精確計算每個生產環節的投入產出比,實現標準化生產。
創業第一年
公司銷售額就達到了400萬元
去年
他趁勢拓展電商渠道
銷售額突破1000萬元
在袁長城啟動創業的同年,60公里外的李靜也迎來轉變。
村委會決定依托村里的柑橘產業,融合福牛文化及“吉吉貓”IP形象,打造“吉吉村”農旅品牌,從賣產品轉向賣體驗。
李靜所學的法語知識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她創新設計農事體驗項目,用中法雙語拍攝短視頻,推介鄉村美景和農事體驗,還培訓村民學習外語用以日常接待。
漸漸地
村里游客多了起來
2023年底
“仙女吉吉主題公園”
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到去年
村民人均收入超3萬元
仙女鎮探索打造吉吉村三產融合示范區 (枝江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還是2022年,周文哲回到了遠離城市的五峰深山。
此前,父親周強創辦的湖北新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脫水蔬菜產品遠銷日本、韓國和歐洲,但規模一直上不去。
“出國學習了幾年,有了對比,才更覺得國內市場潛力巨大。”周文哲決心調整方向,以凍干天麻食品打開國內市場。
說干就干,他通過搜集文獻資料,借鑒國內外先進生產技術,將此前的脫水蔬菜技術裝備進行改進,打造新一代天麻滅菌及表面脫水流水線,每年可加工凍干天麻200噸。
天麻休閑食品一經“試水”
便廣受歡迎
2024年
周文哲靠這一單品
為公司增加銷售收入200多萬元
看到年輕力量加持下,公司的規模瓶頸被有效破除,“創一代”周強感嘆,“農業大有可為,需要不斷傾注智慧。”
“農民職業光榮,值得青年心動”
走向未來,是孤勇前行,還是攜手共進?
袁長城果斷選擇了后者,為更多人敞開了創業之門。
“長城哥把產業發展得這么好,我也想回村試試。”去年,32歲的袁詩雪辭去了城里的電商銷售工作,回村入股“山洼洼”公司;來自荊州的董銀銀也加盟進來,負責公司的財務。
不止如此,袁長城還把創業圈拓向了“老農人”。周邊近百戶村民加入喂養雙蓮雞的行列,人均年增收1萬元以上。
村民們說,“這個年輕人不簡單,養雞都養出了新花樣。”
受袁長城啟發,鄰村的“90后”李垚去年也回村辦起了養雞場,“00后”李運燦回村成了種糧“達人”。
他們表示,回鄉當個種田、養雞的農人,有啥不好?
“鄉村需要年輕人。”看到兒子的產業不斷壯大,袁永德心中的天平,早已從曾經的反對滑向了如今的支持。
袁長城的回鄉路“柳暗花明”,李靜的興農夢也迎來轉機。
在她推動下
向巷村出臺了
文創園“五年免租”政策
旨在為青年返鄉創業創造條件
進一步豐富鄉村產業業態
去年,“00后”王冬梅大學畢業后也回到了村里,與李靜一起拍視頻、作推介,改進體驗,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90后”劉鵬程、張俊夫在村里找到了舞臺。他們購置了無人機,為村民提供飛防等農業社會化服務。
對于返鄉務農,他們坦言,“鄉村的地,總得有人種!”
“相較以往,年輕人回村的熱情越來越高。”周代年感受到了村里的變化,近兩年,有近10名年輕人回村創業。
類似的場景,也發生在周文哲所在的山村。
緊跟他的步伐,“00后”妹妹陳鈺芊去年大學畢業后也回到鎮上。學習視覺傳達的她,挑起了天麻凍干片的銷售大任。
“還有楊欽楷、艾馨、洪天一,也回來發展天麻菌種產業了。”周文哲掰著指頭,細數著近幾年回鄉創業的“90后”新農人。
他得出結論,“農民職業光榮,值得青年心動!”
為了讓更多“心動”變成“行動”
今年
宜昌出臺了返鄉創業支持政策
在鄉村產業振興“頭雁”人才培訓
農民培訓、農業社會化服務補貼等方面
給予大力度支持
宜昌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 劉新平
農業是有奔頭的產業,鄉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農民是令人羨慕的職業,希望能有更多年輕人扎根鄉村、成就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