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停放很多電動車,現在不僅能打乒乓球、下棋,還能遛娃看書,架空層已經成為我們的日常活動基地了。”7月3日上午,武昌區徐家棚街武車社區居民陳女士對西斯萊小區架空層的改造贊不絕口。
今年以來,武昌區深入解讀政策規范,全面摸排“邊角地”、“閑置地”底數,建立動態臺賬,“一地一策”量身定制整治方案,把城市小微公共空間整治提升工作,作為為民辦實事的重要內容。改造后的武車社區西斯萊小區2棟架空層,變得空間更整潔、活動更豐富、文化氛圍更濃厚、小區鄰里更和諧。這正是武昌區深挖城市“邊角地”、“閑置地”潛力,持續推進小微空間蝶變新生,增強民眾幸福感的真實寫照。
從“一張乒乓球桌”到“多維活動空間” 架空層蝶變“幸福層”
“從小區交付起,我就住在西斯萊,差不多10年了。”老黨員馬玉春住西斯萊小區2棟,可以說是小區架空層“蝶變”的參與者和見證者。馬爹爹介紹,小區架空層的改造源于一張乒乓球桌,當時自己和小區一幫乒乓球友商議自籌資金買一張乒乓球桌放置在架空層。“架空層屬于公共空間,想要改造肯定需要社區、全體業主同意。”馬玉春等乒乓球愛好者的想法和街道、社區改造“小微空間”的想法不謀而合。
在堅持“黨建為根本、群眾為主體、創新為動力”的基本原則下,徐家棚街道積極協調多方資源,走訪居民,驅動社區、物業、業主同頻共振,武車社區邀請小區黨員、居民代表共同商議,大家都各抒己見,在交流中匯集居民智慧,最終在多方思維碰撞和共同推進之下,形成架空層“半徑空間”共享空間改造方案。
“我們的方案不只是放置一張臺球桌,更想把樓下閑置空間改造成滿足居民多項需求的多維公共活動空間,讓老人有活動室、孩子們有閱讀角,覆蓋全年齡段居民需求。”武車社區副書記楊晶介紹,改造過程時間比較長,遇到需要協調的問題比較多,但是從最終呈現的效果來看,群眾是非常滿意的。
從“犄角旮旯”到“共享讀書角” 搭起鄰里間的“友誼橋”
“以居民需求為核心,通過凝聚群眾智慧、整合政企資源,構建起覆蓋文體活動、協商議事、矛盾化解等多維度功能的共享空間。”說起改造后的架空層“半徑空間”名稱的由來,武車社區副書記楊晶表示,也是群眾智慧的結果。一處小微空間的改造,就如同“半徑”從圓心(居民需求)向四周延伸,連接起鄰里互動、情感交融的社區生活圈。
為有效迅速地將“半徑空間”項目落地,社區一方面發揮小區黨員骨干力量,組織居民力量參與項目建設,另一方面社區黨委積極爭取上級部門專項資金支持和主動鏈接下沉單位、轄區企業、愛心人士力量對架空層路面進行修整,安裝照明設備,增添桌椅、象棋桌、戶外兒童設施,安裝圍欄等設施。
在整體面積約600平方米的架空層改造過程中,居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乒乓球室的一些休息椅、架空層地面瓷磚、圖書角圖書、包括部分桌椅、柜子,還有一些非常漂亮的擺件,都是居民從自己“小家”拿來裝飾居民共同的“大家”。
“這本書陪伴了我很多年,在我年輕時幫助我很多,我把書分享出來,大家一起進步。”在“半徑空間”圖書角,老黨員馬玉春指著書架上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介紹,圖書角建成后,很多居民都自發過來捐書,預計已有2000余冊,陸陸續續還有居民過來捐贈。馬玉春作為退休黨員,帶頭成立志愿隊伍,擔負起圖書角書籍的整理工作。
從“閑置空間”到“鄰里議事廳” 架起居民議事的“連心橋”
“半徑空間”建設完成后,藍色的乒乓球臺展現了居民的活力;書柜上擺放著居民捐贈的兩千余冊圖書;熱愛象棋的居民在這里切磋棋藝;小朋友在家長的陪同下閱讀、游樂,居民的“朋友圈”在這里拓寬、“鄰里情”在這里深植。從被居民“忽視”的角落變身為“鄰里議事廳”,半徑空間”不僅提升了社區生活品質,更促進了居民間的互動與交流。
“我們‘半徑空間’有一面照片墻,記錄著架空層改造后,開展各類活動以及召開居民議事會等活動的照片。”社區副書記楊晶介紹,蝶變而生的“半徑空間”已經超越了“多維活動空間”的定義,它更像是在社區與居民之間搭建了一座“連心橋”。通過打造的諸如“走近一步”居民議事會等創新形式,無論是處理日常事務商議還是調解鄰里間的微小摩擦,居民們都能在“半徑空間”坐下來‘慢慢聊’,共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家的溫暖與社區的和諧。
“大家齊聚一堂,不僅切磋了球技、加深了感情,收獲了快樂與友誼!”曾參加了社區組織的“和美武車 球逢其會爭霸賽”乒乓球比賽的居民表示,下樓就能打球,還能通過比賽結交朋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西斯萊小區“半徑空間”的乒乓球室、圖書角、象棋角等空間完成后,武車社區充分利用場地,積極組織乒乓球比賽、鄰里手工制作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居民在參與中感受到社區的溫暖與活力,鄰里關系愈發融洽。
從“遺忘的角落”到“網紅打卡地” 架空層變身“社區新名片”
“我把小區的美景照片發給朋友,他們都夸贊我們小區的櫻花和紫薇樹美極了,甚至把這里當成了網紅打卡地。”熱衷攝影的居民陳阿姨一邊翻閱著手機相冊,一邊興奮地分享著她拍攝的小區景色。
陳阿姨所提及的“打卡地”位于西斯萊小區的2號樓下。這里原本是小區的綠化帶,但因為過去管理不善,草坪逐漸荒廢。部分居民為了圖方便,常常從2號樓后面的草坪穿行,導致草坪逐漸變得光禿。每逢雨天,泥濘的地面讓整個架空層都沾滿了泥土。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徐家棚街道積極溝通協調,武車社區通過居民議事會收集了大家的意見,并圍繞現有的櫻花等樹木進行了精心設計。下沉單位出資為小區補種了新的草坪,同時考慮到居民穿越草坪出行的切實需求,特意在草坪中鋪設了一條小徑,以方便居民的日常出行。
2棟樓下小區的圍墻內側,種植著一排整齊的竹籬,而圍墻的外圍則被紫薇花所覆蓋,營造出一個四季常綠、芬芳四溢的美麗景象。居民們在閑暇時刻漫步于這片綠意盎然之地,感受自然的寧靜。這片“小綠地”的翻新,不僅改善了小區的整體環境,更成為居民們心中的“幸福小花園”。
武車社區書記徐曉燕介紹,從電動車停放的“邊角地”到居民共享的“幸福圈”,西斯萊小區架空層的“變形記”不僅代表了一方空間的更新,更是一場以民意為核心、以共商共建為半徑的城市“小微空間”治理實踐。曾經被閑置的架空層,如今已轉變為連接情感的紐帶、凝聚共識的平臺、傳遞溫暖的港灣。
徐家棚街武車社區西斯萊小區的架空層改造,僅是武昌區“小微空間”改造提升的一個縮影。武昌區將始終以居民需求為根本出發點,以共建共享、和諧共融為價值目標,讓更多人在家門口切實觸摸到幸福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