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歡 通訊員 李星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文明鄉風,移風易俗是關鍵。近年來,咸安區持續深化移風易俗工作,以移風易俗推動基層治理煥發新氣象,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日前,記者對三個鄉鎮進行了走訪,探尋當地移風易俗工作如何“走新”“走實”“走心”,實現“落地生根”。
桂花鎮:理論宣講+文藝演出 讓移風易俗“走新”
“四人上臺鬧哄哄,今天說說移風易俗好事情,大家豎起耳朵聽。開整……”這是今年5月12日,桂花鎮南川社區排練移風易俗四句半節目時的景象。
自從咸安區開展移風易俗宣傳以來,桂花鎮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陣地作用和百姓宣講團貼近群眾優勢,不斷創新宣講工作方法和內容,深入推動移風易俗工作。
將移風易俗新風尚編成三句半、順口溜,融入小品小戲、快板說唱等文藝演出節目當中,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講解婚事新辦、厚養薄葬、破舊立新等理論宣講內容,正是該鎮的典型做法。
在理論宣講“出新”的基礎上,各村還通過優化村規、活動引領的方式,組織文明實踐志愿者深入農家小院、田間地頭、社區廣場,在基層一線向群眾宣講移風易俗政策,引導群眾轉變思想。在南川村,文明實踐志愿者們多次組織“摒棄陳規陋習”宣講,向村民剖析大操大辦之風弊端。
如今在桂花鎮,群眾“比文明”“比節儉”,逐漸成為流行趨勢。九垅村村民晏大兵為兒子操辦婚禮,用朋友湊的8輛小轎車做婚車,婚宴以大鍋菜、家常菜為主。來參加婚宴的親朋好友都說婚禮既熱鬧又節約,以后要改變做法。
“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就是我們身邊的‘文明加油站’!辨偢刹勘硎。截至目前,桂花鎮開展各類移風易俗理論宣講40余場次,印發各類傳單20000余份,組織開展說唱等文藝節目10余個。
賀勝橋鎮:幸福食堂+標準清單 讓移風易俗“走實”
走進賀勝橋鎮賀勝橋社區幸福食堂,近500平方米的大廳寬敞明亮,可同時容納50余桌就餐;明廚亮灶的設計,讓后廚操作盡收眼,食品安全狀況一目了然。食堂大廳墻上,張貼有紅白理事會工作職責、幸福食堂就餐管理制度、幸福食堂資金使用情況公示等。
“社區幸福食堂構建起了‘事前報備審批、事中監督管理、事后評價’的閉環服務機制,將紅白喜事集中規范化辦理。自去年4月食堂重新裝修開放以來,已累計為23余場紅白喜事提供統一標準的宴請服務。”社區干部李志勇介紹,該食堂還是咸安區農村家宴中心示范點,后廚的高清網絡攝像頭直連省食品藥品監督局進行監管。
不久前,居民老周的兒子在外務工賺了錢,返鄉后準備為父親操辦90壽宴“風光”一下,號稱最低要擺30桌酒。社區干部知曉后,勸說其節儉辦席,令其轉變了觀念,僅在幸福食堂里擺了5桌。
據悉,賀勝橋社區在推進移風易俗工作中,積極探索“五老治俗”經驗,依托5名德高望重的“五老”居民組建紅白喜事理事會,收集超百條居民意見,形成紅白事全流程量化標準清單,包含禮金標準、餐標、宴席規模等。有了精準化制度約束,如今,社區婚喪支出同比下降40%,居民負擔顯著減輕。
與此同時,該社區茶園小區運用“積分兌換”模式,引導群眾參與移風易俗。小區百佳超市即居民口中的積分超市。賀勝橋社區茶場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王新云介紹:“所有商品納入積分兌換范圍,每位居民都在此留有一張‘積分存折’,記錄積分兌換事由、獲取分值等!蹦壳耙延380余人次獲得積分并兌換獎勵,3年來累計發放積分獎勵達2.3余萬元。
汀泗橋鎮:組長帶頭+村民響應 讓移風易俗“走心”
步入汀泗橋鎮黃荊塘八組,茶園蔥蘢一片,地面潔凈如洗,宣傳欄內移風易俗的漫畫妙趣橫生,引人駐足。
在推進村灣移風易俗工作中,黃荊塘八組所有家庭主動投身村灣建設,營造出“人人爭先進、戶戶創文明”的可喜局面,為全村樹立了標桿。在這過程中,組長熊榮華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55歲的熊榮華曾是該鎮致富典型。然而,面對家鄉黃荊塘村八組“路難行、村落后”的困境,2008年,他毅然回鄉參選村民組長,從此拓寬村道、拆除違建、制定村規民約……2018年,黃荊塘八組村灣黨支部領辦合作社,30戶村民全部入社,通過發展林下養雞產業,走上了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快車道”。
十余年來,村里的大事小情,總少不了熊榮華的身影,他也因此深得村民們的敬重與愛戴,每每能一呼百應,村灣里質樸的風尚蔚然成風——
傳統節日期間,八組幸福合作社為紅白喜事提供統一標準的宴請服務,破除資源浪費和攀比之風;
幸福合作社自建成起,已累計為1200余人次老人提供免費就餐保障,營造出孝老愛親、睦鄰友好的文明風尚;
開啟“十美”評選機制,依據村規民約評選先進典型,設笑臉墻展示,頒發證書獎金并巡講事跡……
清明節期間推行“鮮花祭祀”,八組率先實現“零火種上山”;
“自家定的規矩,執行起來都服氣!贝迕窳_建新說。
如今八組村前屋后茂林修竹,紅黑相間的風景道聯家串戶,美景好似鄉村公園。據悉,該組先后獲評全省鄉村人居環境治理示范點、全市“最清潔村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