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吳昌華
通訊員 武龔萱
“作為武漢公安首批大數據偵查員,他為武漢公安大數據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武漢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隊支隊長張奎談到曾經朝夕相處的得力干將萬松,聲音哽咽。
“作為武漢公安數據應用的奠基者,萬松的心血早已融入每一行代碼、每一個系統。他常對我們說科技強警,不是空話,得讓每一個民警都能用好技術,讓每一次研判都精準有力。”科技信息化支隊三大隊民警張鵬動情地說:“對專業的極致追求,讓他成為當之無愧的公安信息化專家,更是我們支隊青年民警仰望的標桿。”
萬松犧牲了,他親自參與搭建的數據模型仍在源源不斷地為各類警務工作提供數據支撐,他編織的數據天網仍在守護著這個城市。7月4日,極目新聞記者來到武漢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隊,戰友們深情追憶萬松的往事。
萬松教我們“用數據說話”
科技信息化支隊三大隊民警胡欣畢業于南開大學數學系。2016年,萬松參與組建武漢市公安局大數據實戰應用中心時,作為考官之一,選中了胡欣。
“記得我剛到大數據實戰中心時,全國公安系統幾乎沒有系統、規范的數據分析報告。萬松帶著我們6個人,從零開始摸索。”胡欣說,萬松經常提醒我們,首先要有實事求是的精神,結合實戰中需要我們解決的問題,學會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支撐觀點,給領導提供決策依據。
記得2017年第一次寫跨年夜安保分析報告時,為了核實江漢路的人流預測值,萬松帶著我們蹲在指揮中心調出3年的監控錄像,一幀幀硬數圖像里的人頭。我記得那份報告里有268個數據,他拿著計算器挨個驗算,發現有個小數點標錯了,立刻用紅筆圈出來:“不要看這個警力部署差了0.1%,放到現場就是幾百人的安全隱患!”
從那時起,每年從歸元寺祈福到國慶燈光秀,每逢重大節點我們就一起熬夜。我們每年完成20多篇重要報告,8年攢了160多篇。每個數據他都認真琢磨、思考。
“有一次,分局交來的一份報告只有兩頁紙,數據邏輯寫得不清楚。萬松開著他的舊車,帶著我們跑遍全市各個分局,核對情況、傳授方法、現場培訓,不厭其煩。在他的幫助下,每個單位水平普遍提升,漸漸有了自己的數據分析師,寫的報告更規范、更有實用價值。”
“他犧牲后,我常常想起一個細節:每次報告付印前,他總是把封面撫平了才交上去,像給自己的孩子整理衣衫。”
萬松是我從警的引路人
科技信息化支隊三大隊民警余志偉不是公安院校畢業生,考入警營后在派出所工作了兩年,2016年來到大數據實戰應用中心。
“當時,我對于公安信息化工作一無所知。2016年第一次聽萬松講課——《數據分析在辦案中的運用》。他激情澎湃地講述數據如何化作追尋真相的眼睛、實戰攻堅的利器,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我從事數據分析的第一堂課的畫面,至今烙印在我腦海。”余志偉說:“是萬松,為我打開了通向智慧警務的大門。”
從派出所來到大數據實戰應用中心,面對計算機屏幕上的數據、代碼,余志偉常常遇到難題、找不到思路,看著一張張表格發呆。“每當這個時候,萬松總是出現在我們身邊,指導我們攻堅,從未缺席。急難險重,他的辦公室燈總是亮著,問題不突破他不放過,也不覺得疲憊。他就像個沖鋒在前的戰士,無形中會感染到我們,無聲地告訴我們,只要堅持,一定會有曙光。”
慢慢地,我們也就習慣了持續鏖戰。當我們稍有懈怠時,他會拍拍我們的肩膀:“兄弟,加把勁,你一定行!哪怕別人看不到我們的努力,但我們還是可以分享到平安的喜樂!”他笑著扛起壓力,也悄然點燃了我們心中的使命感。
“我最珍貴的9年時光,是與萬松并肩走過的。我們早已不是簡單的同事情誼。”余志偉說。
“工作中,他毫無保留地傳授我如何攻堅克難,讓科技智慧精準滴灌一線實戰;生活中,他用言行教會我如何在事業與家庭的天平間找到平衡點;甚至面對兒女的頑皮與學業的擔憂,他也常與我分享他的育兒經。萬松是帶我入行的師傅,是共擔風雨的兄長,更是引領我人生航程的燈塔。”
“我和萬松同志是同一批社招進入武漢公安的大學生。我們一起培訓,一起學習,他給我最深的印象,就是話不多,交往的圈子很簡單,但我們能談得來,特別是在聊到工作的時候。”
武漢市公安局禁毒支隊副支隊長陶豫東回憶:“我一直在禁毒一線工作,萬松耕耘在技術部門,我們工作的領域不同,卻有不少交集,他是我和禁毒戰友的重要支撐。在近年的禁毒攻堅行動中,我們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基礎數據比較零散、有些碎片化、有些數據甚至是紙質的,在進行信息研判時比較費時費力。他用精湛的技術將重要數據規范處理,為行動戰役夯實基礎。”
陶豫東介紹,萬松帶領技術人員發揮所長,想方設法為禁毒工作收集所需數據,除了將能收集到的各類數據都收集起來,還根據禁毒工作需要分級分類,一點點地整理、治理這些數據,把這些原本用處不明顯的碎片信息,變成我們禁毒工作強有力的信息支撐。通過信息會戰,我們成功地掌握了重要線索。
假如沒有這一整套科學的數據處理技術,我們查一個線索有多難?為了核實一個情況,偵查員必須拿著各種紙質數據到處奔忙,真是“跑斷腿”。有了萬松帶領的團隊的支撐就大不一樣了。在規范的禁毒工作數據基礎上,我們建立了“一人一檔”數據庫,形成了工作體系。
陶豫東說,這個基礎打牢了,效果非常明顯。有了這個“一人一檔”的數據庫和后續建立的“一圖一網”關聯體系,我們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偵查員從“跑斷腿”到“網上查”,既便捷又省時省力,它成為了新質戰斗力的基石。
“萬松同志,他就是個只做不說的好同志。就像他自己說的,干數據工作就是要‘讓數據開口說話’。他是注重實效的啊!如今我們打擊更徹底,就是因為有堅實的數據基礎,這就是現代警務。”
他總是最早到辦公室
科技信息化支隊民警王國棟與萬松同志共事9年。“每天早晨7點半,我送完孩子上學趕到單位,總能看到他已經在會議室里坐著了。桌上攤著文件,他戴著眼鏡,低頭一頁頁地批改,手邊的筆就沒停過。”
“記得我剛調來的時候,有次加班到凌晨,餓得胃疼。萬大從抽屜里掏出兩盒餅干遞給我:‘墊墊肚子,別把身體熬壞了。’后來我才知道,他辦公室抽屜常年備著餅干之類小點心——誰加班錯過飯點,他就像家長一樣,默默把吃的推到別人面前。”
“他批文件的樣子,我閉著眼都能想起來。”王國棟說,去年端午節前,我們趕制大客流分析報告,胡欣把初稿交給他簽字。他對著密密麻麻的數據表,一坐就是兩小時。一會兒皺眉拿筆圈個數字:“這里小數點標錯了”;一會兒指著圖表說:“去年洪山廣場的峰值時段得再核對下”。那份報告被他改得滿頁紅筆印,可他從不說重話,只是輕輕嘆口氣:“要嚴謹啊,這數據關系到上萬市民出行呢。”
9年了,我從沒見他發過一次火。系統崩潰時,他挽起袖子通宵修200臺主機;年輕民警算錯模型被上級批評,他攬下責任:“孩子剛入門,怪我沒教透”。最讓我心疼的是他累極了的樣子——每次忙到深夜,他蜷在辦公室那張舊沙發上瞇一會。
可誰能想到……5月26日下午,我和胡欣去喊他開會。推門就見他仰在沙發上,頭微微昂著,像在望窗外的天。我喊了聲“萬大”,他沒應。那張陪他熬過無數夜的沙發,竟成了最后告別的地方。
如今我每天還是七點半到單位。經過空蕩蕩的會議室,總忍不住朝里望一眼。仿佛他還在那兒,眼鏡片上反著晨光,抬頭沖我笑:“國棟,報告放桌上,我簽完就給你。”
他走了,但沒帶走兩樣東西:一是抽屜里那盒沒分完的餅干,二是刻在我們心里的那份踏實。萬松,您沒完成的文件,我們接著寫;您沒寫完的代碼,我們繼續敲——就像您常說的:“活兒干扎實了,睡覺才安穩。”
他編織的數據天網仍在守護著這個城市
“前幾天我們協助分局破了一起入室盜竊案,用的還是萬松同志當年教的辦法,一直管用。”科技信息化支隊四大隊民警高波說。
“記得在偵破某起團伙案件中,案件偵破進入僵局,萬松帶領我們對類似案件開展研究,尋找規律特征,積極協調相關部門獲取所需數據,組織開展建模思路探討,著手實施數據建模。通過模型運算,產生線索200余條,萬松同志立即組織我們撰寫研判報告上報專案組,專案組根據線索抓獲犯罪嫌疑人42人。他提出的技戰法初見成效,我們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萬松親自參與搭建的數據模型源源不斷地為各類警務工作提供數據支撐,他編織的數據天網仍在守護著這個城市。”
“記得2016年初見萬松同志時,他戴著眼鏡,目光溫和,表情儒雅,像一名學者。我作為大數據工作經驗為零的小白,在他手把手的教導下,從簡單查詢、數據分析、直至數據建模,他將自己的數據偵查思維毫不保留地傳授給我們,讓我們逐漸成長為市局科技信息化應用能手。”
“記得他作為領隊組隊參加全省公安建模大賽,賽前制定翔實的比賽計劃,賽前從全局挑選骨干民警集中開展培訓,并親自授課,講述他的比賽心得,賽中全程陪同,自費協調車輛,安排好選手的后勤保障。經過激烈角逐,我局兩名參賽民警分獲一、二等獎。”
“我會記得他泡的那杯熱茶,記得他改文件時專注的側臉,記得他常掛在嘴邊的‘沒事,有我’。這盞熄滅的燈,會化作我們心里的光,照著我們繼續把他未完成的事做好,把他的精神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