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一個民族最閃亮的坐標。
英雄之光,輝映歷史;英雄精神,照耀未來。
以英雄之名給街道、學校乃至縣市命名,將英雄的名字標注在地圖上,是對浴血歲月最深沉的紀念。
“我是為四萬萬同胞而死。”22歲飛行員陳懷民“死亡沖鋒”,成為世界空戰史上與敵機對撞的第一人。1946年,原日租界的南小路,被命名為陳懷民路。
“對國家、對民族可告無愧。”愛國將軍張自忠在棗宜會戰中身中七彈犧牲,將軍靈柩經過的地方,十里長街灑淚。1946年,武漢市成忠路更名張自忠路時,武漢市民聯名上書說:“張將軍的忠魂應該守著長江。”
“不打敗日本人就不回來。”郝夢齡是抗日戰爭中犧牲的第一位軍長,武漢市各界為他舉行公祭。武漢市北小路更名郝夢齡路時,市民高呼“將軍是武漢的驕傲。”
以英雄名為地標名,不只是名稱的變化,更是精神的傳承。
烈士董毓華的故鄉湖北蘄春,將獅子初級中學更名為毓華中學,以紀念這位一二·九運動領袖、抗日民族英雄。如今,一批又一批青年學生,成了烈士精神的傳播者。
站在英雄路上,仰望先烈們看過的星空,腳下大地已換了時空。
這些路,早已被建成先烈們心中夢想的樣子。
先烈的名字,指引你我前行。英雄的精神,照亮過去、現在和未來。
繼承英烈遺志,續寫英雄榮光。
追尋英雄的足跡,青年一代必將在先烈用生命和鮮血開辟的道路上,不懈奮斗、永遠奮斗。
“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張自忠將軍的絕筆信,至今仍如驚雷般回蕩在歷史長河中。7月1日,走在武漢市江岸區張自忠路上,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館長周靜講起將軍的故事,聲音微顫:“張自忠的忠勇之氣,是刻進中國人骨血的精神基因。”
張自忠的名字,曾與“漢奸”的罵名糾纏。1937年北平淪陷,他奉命留守周旋,卻被國人斥為“張逆自忠”,遭報紙攻訐、同胞唾罵。他化裝逃離敵營時留下誓言:“吾一日不死,必盡我一日殺敵之責!”點擊查看詳情>>
“彈盡油干化利劍,撞毀敵機建奇功,山崩地裂敵喪膽,熱血忠魂化彩虹……”6月23日,武漢市江岸區陳懷民路上,76歲的陳德與好友慷慨激昂地唱著《天魂》。這首歌由陳德親自作詞,是為了紀念他的叔父——“4·29空戰”中以身殉國的抗戰英雄陳懷民而創作的。
1938年4月29日,日軍大規模空襲武漢,妄圖以一場勝利為天皇祝壽。時任第4航空大隊第21中隊飛行員的陳懷民駕駛飛機與日軍激戰,在遭到5架96式艦載戰斗機圍攻時飛機油箱著火,他放棄跳傘逃生,駕機徑直撞向敵機,成為世界空戰史上與敵機對撞的第一人。犧牲時,英雄年僅22歲。點擊查看詳情>>
6月24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重走武漢市郝夢齡路,并采訪郝夢齡將軍的后人,感受精神傳承與時代發展的同頻共振。
“如今有不少年輕人自發來到這條路上緬懷先輩,這讓我深感自豪和欣慰。”站在郝夢齡路的路牌下,看著街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郝夢齡將軍的孫女郝枚感慨萬千。
1937年10月16日,郝夢齡將軍在忻口會戰中犧牲,成為七七事變以來,中國軍隊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第一位軍長,犧牲時年僅39歲。點擊查看詳情>>
夏至剛過,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王常鄉西江官村,剛割完麥子的秸稈地一望無際,綠油油的玉米苗已長到小腿高。
沿著田間小道進入村莊,一座紀念碑赫然映入記者的眼簾。“這個地方原來叫司令墳,正是趙義京司令長眠的地方。”西江官村黨支部書記孫彥軍說。
1914年,趙義京出生于湖北黃陂。全面抗戰爆發后,趙義京隨八路軍129師開赴太行山區,轉戰華北,開展游擊戰爭。1943年是冀南抗戰最困難最艱苦的時期,主力部隊撤到了太行山區。已任冀南軍區第5軍分區司令員的趙義京和湖北天門籍副司令員陳耀元,帶領少數部隊留下來堅持敵后斗爭。點擊查看詳情>>
6月24日,在河北省黃驊市學府家園小區的家中,黃驊的小女兒、82歲的黃魯彬拿出父親黃驊的相片,小心翼翼地擦拭。
“父親去世時,我剛滿月。但我經常聽母親和父親的戰友說起,父親做事果斷、作戰英勇。”面對著遠道而來的湖北家鄉人,黃魯彬眼眶濕潤。
黃驊原名黃金山,1911年2月生于湖北陽新,1929年入黨,后參加紅軍長征。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他從延安出發奔赴抗日前線,改名黃驊。1943年6月30日,時任冀魯邊軍區司令員的黃驊在河北新海縣大趙村主持軍區會議時,被叛徒殺害,年僅32歲。為紀念黃驊烈士,1945年9月,新青縣(1944年1月新海縣和青城縣合并)改名為黃驊縣,1989年改名黃驊市。點擊查看詳情>>
在河北省邢臺市清河縣武松中街與運河大街之間,有一條宏毅路,清河縣婦幼保健院坐落于此。
“這條路,取名宏毅路,是為了紀念抗戰烈士楊宏明和孫毅民,他們名字中分別有一個‘宏’字和一個‘毅’字。”6月23日,宏毅路一位副食店老板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說。
楊宏明烈士是湖北人,83年前犧牲在這片燕趙大地。點擊查看詳情>>
“下學期開學,我們打算請學生自己來講董毓華烈士的故事,邊講邊學感觸更深。”6月24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一二·九運動學生領袖董毓華的出生地——蘄春縣,該縣毓華中學校長田超勇正在考慮9月新生入學的紅色教育活動安排。毓華中學原名獅子初級中學,后為紀念一二·九運動領袖、抗日民族英雄董毓華而更名。
1907年,董毓華出生于蘄春一個教師家庭。受父親影響,他自幼便立志報國。中學時代,董毓華赴武漢求學。他不僅學習成績優異,還積極參加學校革命活動。點擊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