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上午,武漢陽邏港鐵水聯運二期碼頭,高聳的岸橋將一個個集裝箱精準吊裝到無人集卡上。
這些集裝箱來自不同地方。有的來自長江上游的重慶,有的來自沿海的上海,還有的來自遠洋的日本、韓國。很快,這些集裝箱便沿著專用通道,轉運至不遠處的鐵路堆場,轉乘火車,駛向全國乃至中亞、歐洲腹地。
鐵水聯運,這是一場高效的運輸。
繁忙的陽邏港碼頭。劉斌 攝
8日,武漢市交通運輸局發布數據顯示,2024年,以陽邏港為核心的武漢港完成鐵水聯運量23.16萬標箱,同比增長44%。這是該港連續第二年摘得全國內河港口鐵水聯運總量和增幅的“雙料冠軍”。
連續兩年全國第一,這個內河港口,為何成了貨主爭搶的“香餑餑”?
武漢是中部地區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正加快把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樞紐鏈接優勢。
鐵水聯運,簡單說,就是貨物通過船舶運抵港口后,無需落地拆箱換裝,直接“坐”上等候的火車,運往內陸目的地;或者相反,內陸來的貨物在港口無縫“換乘”船舶,駛向大海。這比傳統的“水運+公路+鐵路”分段運輸模式,節省大量時間和成本。
武漢天生就是做鐵水聯運樞紐的料。“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在武漢陽邏港交匯,讓這里成為中西部地區聯通全球的重要樞紐,依托“黃金水道”及與京廣、滬漢蓉等國家鐵路大動脈,武漢港現已開辟了鐵水聯運線路50多條。向東,長江黃金水道通江達海;向西,中歐班列馳騁亞歐大陸。
這樣的換乘,的確是無縫銜接。今年,陽邏港先后開通中歐班列(武漢)、中亞班列(武漢)第二始發站,實現貨物“下船即上車”直通中亞、歐洲。
2月底,一列搭載著60臺東風汽車整車的“武漢—錢凱”亞拉陸海新快線專列從CSP武漢碼頭緩緩駛出,以鐵海聯運的方式直抵南美洲。整個行程較以往全程水運節約了12天。
用時少又省錢,貨流滾滾而來。“以前主要是省內及周邊省份的貨,現在西南的汽車零配件、華東的電子產品,甚至日韓的精密設備,現在都要經陽邏港進出口。”湖北中外運船務代理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劉展旭指著陽邏港繁忙的作業區介紹。
陽邏港集裝箱水鐵聯運二期(CSP武漢碼頭)與鐵路無縫對接。馮安瀾 攝
“這里的鐵水聯運十分高效。”不少貨主這樣評價武漢港。
走進陽邏港控制中心,巨大的電子屏上跳動著實時數據,船舶動態、貨物信息、設備狀態一目了然。作為長江中上游首個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這里24小時運轉的智能系統就像給港口裝上了“千里眼”和“順風耳”。
7月7日下午,在CSP武漢碼頭中控室,操作工金婷婷正在用手柄抓取集裝箱,一次可以控制好幾臺龍門吊,集裝箱吊裝變得和“抓娃娃”一樣簡單。“智能理貨、無人集卡這些黑科技,讓貨物周轉更快、成本更低、安全性更高。”金婷婷說。
來自市商務局的數據顯示,目前已推動全市口岸智能閘口覆蓋率達100%,實現24小時無人值守自動放行,“AR鷹眼”等智慧應用讓跨境貿易實現“一站式”辦理。
硬件升級同樣功不可沒。隨著武漢至安慶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完成,漢江33公里航道提升至二級,長江中游航道真正實現了“寸水寸金”。據測算,水深每增加0.1米,2000噸級貨船就能多裝170噸貨物。
如今的武漢港已形成9大港區、150個生產性泊位的宏大布局,年最大集裝箱通過能力突破400萬標箱,年吞吐量達1.5億噸,構建起以陽邏港為核心,經開港、花山港、金口港為支撐的現代化港口群。
今年,花山、漢南港區獲批臨時開放,武漢港開放口岸擴大至3個港區7個泊位。更令人振奮的是,5年來武漢港相繼開通直達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的國際直航航線,并與中歐班列無縫對接,形成海鐵聯運國際中轉新通道。2024年,武漢陽邏港外貿集裝箱吞吐量突破77萬標箱,出入境船舶超100艘次,兩項數據均領跑長江中上游。
從智慧港口的“最強大腦”,到黃金水道的“硬核升級”,再到國際航線的“開疆拓土”,武漢港的兩次“奪冠”,是久久為功拼出來的。
中歐班列(陽邏港)第二始發站首發。通訊員徐晨 攝
武漢港的雄心不止于此。7月8日,《武漢市推動長江中游航運中心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方案”)正式印發,為這個“超級樞紐”的未來勾勒了清晰藍圖:建成更具影響力、輻射力、帶動力的長江中游航運中心,成為暢通長江經濟帶要素循環、賦能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
根據《方案》,未來三年,武漢港將重點發力港口基建、臨港產業、航運服務及體制創新四大領域,驅動航運經濟。在鐵水聯運方面,《方案》也給出清晰目標:到2027年,改善三級以上航道42公里,國際多式聯運通道年增3條以上,武漢港集裝箱水水中轉占比超過50%,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穩居長江中上游首位。
“我們將加快形成水、鐵、公多式聯運現代化港口集疏運體系。”長江新區相關負責人稱,將積極構建“上游全中轉、下游全分流”運輸模式、全球性江海聯運網絡。
武漢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則自我施壓,將推動建立完善的綠色智能船舶典型示范應用場景,為新一代內河航運體系提供堅實的裝備保障。
7月8日下午,剛剛完成“武漢陽邏港—印尼拉博塔港”首班專輪航線的“華航漢亞5”輪船長鄭好說:“12天3000海里的行程十分順利,這也為武漢港開辟更多國際航線提供了寶貴參考。”
如今,武漢港這座鐵水聯運“超級樞紐”,不僅讓武漢這座內陸城市有了通江達海的決心,更有了參與全球競爭的信心。
(長江日報記者劉海鋒 制圖: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