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祝華 通訊員張虎 龐芙蓉 黃成
“小花,幫我繳下醫保。”
“好嘞。”
7月10日下午,荊門市掇刀區七一橋社區,70歲的趙婆婆走進社區黨群服務大廳,請社區工作人員張新花在手機上幫她繳納醫保。
“以前牌子滿墻紅,辦事不見人;現在牌子少了,辦事更方便了。”趙婆婆感慨地說。
社區服務效能的提升,是荊門以“摘牌”促“減負”帶來的改變。
七一橋社區減負后,社區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以來,荊門市委組織部堅持開門教育,會同市委社會工作部深入一線調查研究,集中整治職能部門在村和社區掛各類匾牌,將部門職責任務攤派給基層,造成村和社區“小馬拉大車”、群眾辦事難的問題。經過深入調查、與群眾充分溝通后,依據相關法律法規,荊門市明確村、社區履職事項為40項,一些無關的牌子全部清理,相關任務還給職能部門。
“整治過程中,不管哪個部門,不該掛的牌子堅決摘除,不該由村和社區完成的事項堅決還給相關部門,動真碰硬,務求實效。”荊門市委組織部部務委員李林說,經過集中清理,累計清理摘除各類牌匾2.4萬多塊。
清理后,東寶區瀏河社區將民政、衛健等領域的18塊分散服務牌歸并,統一制成“社區便民服務清單”索引冊。對居民關心的服務隊伍、民生政策等12塊功能性掛牌,統一尺寸、規范懸掛。掇刀區七一橋社區以前掛有牌匾44塊,是荊門各村和社區中最多的,如今僅保留11塊。
摘牌的同時,以前村和社區承擔的各種“額外的任務”也還給了相關職能部門。
七一橋社區黨委書記嚴云鋒介紹,清理后,大氣污染防治巡查任務移交給專業社會組織,文明交通勸導任務還給交警部門,訂雜志、賣保險、開“我媽是我媽”式證明等事項,現在都沒了,社區的壓力也小多了。
“摘牌減負后,社區有了更多精力為居民辦實事!睘g河社區黨委書記蘇玉梅說,該社區老齡人口多,社區工作人員主動與轄區老年人結對,為老人建立健康檔案,每月陪同就醫、代買物資,今年以來幫助老人們解決問題180多件。
瀏河社區舉辦暑期托管班服務居民。
漳河新區楚天城社區黨委書記馬云云介紹,今年暑假,40多名兒童在社區活動中心上暑托班,解決了社區上班族孩子無人照看的難題!艾F在社區服務事項多了,辦事不用等了,社區工作者與居民的關系也和諧了!背斐巧鐓^居民王正梅說。
荊門市還堅持“當下改”和“長久立”相結合,從制度上為基層“松綁”減負,堅決防止問題反彈,實現標本兼治。
依托“城市大腦”智慧社區系統,荊門市試點建立基層事務準入監管平臺。職能部門向村和社區下派任務,需通過平臺發起,平臺審批通過后,再由鄉鎮街道派發給相關的村和社區。屬協助事項的,在平臺發起時,需明確職能部門做什么、基層做什么、部門提供哪些支持,否則直接退回,以此遏制職能部門把本該由部門完成的事項壓給基層。
“通過健全常態長效的制度機制,對基層工作事項安裝防火墻,以鞏固學習教育整改成效,長久解決基層事務過多過濫問題。”李林說。
目前,準入監管平臺已在荊門所有縣市區推廣使用,F在,荊門市各村和社區承接的任務事項與以前相比,減少了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