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舉行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強調,“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今年7月14日至15日舉行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
十年來,黨中央對城市工作的要求既一脈相承、更與時俱進。這不僅是武漢深入貫徹黨中央對城市工作要求的十年,也是城市能級提升、治理智慧化、活力涌動、空間有序生長的十年。
無論是闊別家鄉數載的游子,還是多年后再次來訪的游客,這些年踏上武漢這片土地時都禁不住感嘆:“武漢,真的不一樣了。”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城市和經濟發展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十年,萬象更新。經濟數據上的變化最為直觀——2014年,武漢地區生產總值(GDP)首次突破1萬億大關;2023年,武漢GDP站上2萬億新臺階,迎來新的發展階段。這期間,英雄的武漢經受住世紀疫情的嚴峻考驗,經濟總量始終穩居全國城市前十,彰顯出強大的經濟韌性。
這種韌性源于武漢深厚的產業基礎,以及持續壯大的優勢產業。
半個多月前,武漢華工科技第三屆創新日活動上,涵蓋光通信、激光裝備、AI+工業制造等領域的9項最新科技產品同時亮相,成為武漢光電子信息產業堅持創新投入,保持全球競爭力的真實寫照。
從光電子信息到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從大健康到高端裝備制造再到北斗,這十年,武漢優勢產業從生根發芽到茁壯生長,吸引一批又一批全球知名企業、青年創業者扎下深根,共同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
國內外知名企業頻頻投資加碼,看中的不只是武漢的科技、人才資源,更是對武漢未來充滿期待。
今年6月底,專注新能源賽道的世界500強企業蓋瑞特宣布將在武漢設立創新中心,攻關多項行業前沿技術。這是這家外資企業過去20年間第三次在武漢追加投資。
如這般“雙向奔赴”的故事,在武漢頻頻上演。正如高通公司中國區董事長孟樸所說,“希望與武漢共同譜寫一段產業發展的新篇章”。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共有310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漢投資,武漢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穩居中部城市第一。
今年2月10日,國務院正式批復《武漢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武漢被賦予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的總體定位,并且將發揮中部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對外交往中心以及長江中游航運中心等功能。
隨著城市能級的提升,面向新的發展階段,武漢的城市功能和定位,被寄托了更大期待。
城市工作更加注重以人為本,這樣的理念在武漢變成一個個具體的生活場景。
10秒生成檢查報告、不到1分鐘完成一份門診病歷……今年2月以來,同濟醫院、協和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等紛紛接入人工智能大模型,市民看病就醫更方便了。
過去這十年,無數青年投身武漢這片熱土,在武漢撒下人生第一顆創業火種。從線下“一窗通辦”到線上“一網通辦”,覆蓋全市各區的政務服務中心,半天內就能注冊一家企業。
如今,從地鐵車廂到三甲醫院,從政務大廳到24小時便利店,一張無形的數字網絡正將城市服務串聯成有機整體。
在一座城市生活的便利性、舒適度如何?很多時候,一些細節上的變化就能讓市民提升幸福指數。
比如,為了緩解道路擁堵,武漢街頭的紅綠燈與導航軟件聯動,最大程度預判通行時間,在消除安全隱患的同時,也提升了通行效率。
“武漢的智慧交通系統研究和應用排在全國第一梯隊,全息路口、人工智能應用等高新科技研究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全國知名信號燈控制專家王小剛對武漢的創新不吝稱贊。
作為人口過千萬的超大城市,提升城市治理精細化水平離不開一系列智慧技術和設施的助力。
這一點,武昌區首義路街道千家街社區黨委書記劉佳深有感觸。她介紹,去年,社區內一輛電動車燃起不明煙霧,在AI技術加持下,智慧社區治安消防聯動服務平臺一鍵識別了安全隱患,第一時間自動向社區工作人員發出預警信息,有效避免了火災事故的發生。
創新探索科技賦能社區治理方法路徑,越來越多的武漢社區正向精細化治理邁進:江漢區八古墩社區整體接入智慧調度平臺,數字化集成住宅、商業、醫療、教育、交通等資源信息,實現智慧物業管理服務;硚口區長壽社區開展人工智能養老社會實驗試點創建,老年人佩戴智能手環,健康數據實時上傳至區級養老服務綜合平臺,實現動態管理和遠程監護……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被引入尋常百姓家,設施智能、服務便捷、場景多元的“智慧社區”正遍地開花,一座真正“可感知、會思考、有溫度”的未來之城,正拔節生長。
這十年,新市民群體作為城市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武漢尋找坐標,從城市建設者轉變為“城市新主人”。
外賣配送員齊明靜從襄陽來到武漢送外賣,最高峰時一天送餐量達到100單。如今,她已在武漢安家落戶,如愿成為一名“新武漢人”,在老家的孩子也順利在武漢上學。
“武漢早已成為我們心中的家。”中國美國商會華中分會執委會主席卡騰龍全家來到武漢生活已有21年,還獲得了一張給他帶來身份認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融入武漢的同時,也與武漢一起成長,“適合外籍人士的教育資源顯著改善,城市生活配套日益完善,政府始終支持外資企業并積極回應……”
城市治理的“繡花精神”,讓這座超大城市既有澎湃活力,又不失溫馨細膩。
城市“新面孔”越來越多,機器人也成了武漢的“新市民”。
櫻花季,民警帶著機器人“智警小珞”來到珞珈山下巡航;長江經濟帶水域經濟博覽會現場,機器人“水宇哥”變身科普講解員;光谷街頭咖啡店里,人形機器人“天問”把一杯杯咖啡送到顧客手中。在武漢,“新市民”找到了自己的“生態位”。
創新正成為城市發展的主動力。這樣的創新不止在科技領域,也涌現出更多貼近普通市民的消費場景。
今年,漢口、武昌、漢陽已有7處臨江而設的露天電影場,長江和城市夜景成為巨型幕布,托起武漢人的溫柔夢想;在蔡甸、黃陂、江夏等地的綠水青山間,一頂頂帳篷撐起消費新場景,讓生態資源成為拉動消費的“流量密碼”;黎黃陂路、楚河漢街、漢陽造藝術區,City Walk(城市漫步)讓武漢在社交平臺不斷出圈,城市的浪漫與煙火氣交織共生。
武鋼云谷606等城市閑置空間不再“沉睡”,通過優化體驗場景,讓承載著歷史記憶的老地方成為激活文旅熱度的新載體。
作為黃陂首家“村咖”,“鄉巴克”稻田咖啡創下單日售出200多杯咖啡的成績。如今,各式“村咖”更是遍地開花。“周末喝村咖”成了城市居民的另一種生活方式。
越來越多煥新的場景,讓武漢人的幸福生活圈有了更豐富的落點。
“城市建設要以自然為美,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
武漢十年的“生長”,誕生了許多“代表作”。廢棄礦山靈山,變身生態公園;東湖綠道蜿蜒,串聯城市與自然;長江兩岸織綠,營造世界級濱水空間……這些變化讓市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也讓武漢在現代化進程中守住生態底色,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這一幅幅生態畫卷的繪就,離不開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堅守與創新。
2016年12月28日,東湖綠道一期正式開放。近十年間,東湖綠道從線成環,已鋪就105公里的“翡翠項鏈”,串聯起33平方公里的瀲滟湖光。
“2016年冬天,我騎著自行車沿綠道騎行,寒風襲來,心里卻是暖的。”退休教師陳秀清是這條綠道最早的知音,十年間,她見證了昔日的塘堰漁場悄然蝶變,湖水實現了從劣V類向穩定Ⅲ類水質的躍升,水體清澈了,水鳥魚群也回來了。
曾經單一的防洪堤壩,如今已脫胎換骨。百里長江生態廊道以現有的中心城區江灘公園為基礎,將生態空間逐步向新城區段、郊野區段延伸,形成“長江畫廊”,涵蓋長江岸線284公里、漢江岸線112公里。
城市的“任督二脈”如何打通?武漢用十年時光給出答案。
2015年12月28日,隨著地鐵3號線的開通,武漢依托4條全長約180公里的地鐵線路支撐起三鎮的聯絡。
十年間,在多輪規劃建設下,武漢已開通12條地鐵線路,全長518公里的軌道網絡實現了日均超過400萬人次的穿梭流轉,37座換乘站構筑“一小時通勤圈”的堅實骨架。
這樣的變化,甘肅留漢大學生吳曉敏的感受十分真切:“第一次坐地鐵穿越江底隧道,就為這座城市的進取開拓所折服,在這里長江從來就不是天塹。”
“充分發揮城市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樞紐作用”,武漢探索和實踐的步伐早已開始。
數據顯示,2024年,武漢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87.63萬標箱,占長江中上游港口的33.7%,穩居“長江中上游第一港”。在此基礎上,武漢去年完成了23.16萬標箱的鐵水聯運量,總量與增幅均列全國內河首位,成為服務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典范。
“碼頭變大了,效率翻倍了!”30歲的陽邏港岸橋司機黃馳,在吊臂一抓一放間見證著黃金水道的發展。
(長江日報記者吳曈 余睿 劉晨瑋 劉海鋒 攝影:記者高勇 史偉 胡冬冬 海報:張莉)
【丁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