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5斤重的急救包,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感。
在武漢街頭,有這樣一群特殊的“藍騎士”,他們不僅送美食,更傳送著生命與溫暖的希望。
01
清晨8點的武漢紅旗渠路工會驛站,陽光剛爬上窗臺,張寶劍已蹲在地上,手把手教同事們如何快速打開急救包。他面前箱子足足 5 斤重,拎在手里沉甸甸的,相當于 5 瓶礦泉水的重量——這是他每天送外賣時必帶的 “伙伴”,里面裝著AED除顫儀、止血包等急救用品。“它總會派上用場的。” 張寶劍常對同事說,而今年3月,這句話成了現實。
“3月25日中午11點左右,我正在送餐路上,看到一位老奶奶躺在地上,已經失去意識。” 張寶劍至今記得那驚險的一幕。他立刻停車,從這只5斤重的急救包里取出AED,沖上去清理老人口腔、貼電極片,整套動作行云流水。直到救護車呼嘯而至,他才發現手心全是汗——這只被他背了無數個日夜的急救包,真的從 “負擔” 變成了 “救命神器”。
這不是偶然。成為外賣員7年來,張寶劍總說:“騎手每天在七八公里的配送范圍內穿梭,大街小巷都熟,就像‘行走的網格員’,遇到緊急情況最能第一時間趕到。” 正是這份對職業特性的洞察,讓他堅持帶著急救包跑單。2024年為腿部流血市民包扎、合力救出側翻轎車被困者,一次次應急處置,讓這只沉甸甸的箱子,成了他守護街頭的底氣。
02
34歲的張寶劍肩上,除了外賣箱的肩帶,還扛著8年軍旅生涯刻下的烙印。2008年汶川地震,他隨武警部隊在廢墟中搜救;抗洪搶險時,他曾用身體筑成人墻堵缺口——那些在軍營里淬煉出的 “守護本能”,退伍后被他縫進了藍騎士的制服里。
2020年,武漢疫情最吃緊時,他沒多想,拉上33名騎手成立 “藍騎士公益小分隊”。大家自掏腰包買米面油,挨家挨戶送進敬老院;張寶劍自己每天扛10多箱水放在驛站,供高溫下奔波的同行解渴。“他不光送水,連雨衣、手機防水套都想著我們。” 騎手沈志亮說,這些細碎的關懷,讓騎手們覺得 “背后有依靠”。
閑下來的時間,張寶劍全用在了 “充電” 上:考紅十字救護師資格證、拿AHA國際急救證,然后把課堂搬到工會驛站。“大家看,電極片要貼在這個位置……” 某個清晨或傍晚,驛站里總能聽到他的聲音。4年里,近百名騎手跟著他學會了急救技能,如今都在車里備著急救包。
03
張寶劍的電動車頭,“藍騎士社區俠” 的徽章總在陽光下發亮。這光芒背后,是越來越多人的同行:愛心企業送來的新AED,被他分給其他騎手;區委社工部扶持下的驛站里,應急設備越來越全,時常都有新騎手來學急救;“江城騎俠志愿服務隊” 的隊伍,從最初的33人,慢慢壯大……
“改變世界不需要驚天動地,只需要日復一日的堅守。” 張寶劍常說。他記得被救老人家屬登門道謝時的哽咽,也記得同行接過雨衣時的笑臉,更記得第一次教出的騎手成功救人后,打電話給他報喜的激動。這些瞬間,讓他更確信 “公益不是有意義才去做,而是做了才會變得有意義”。
如今,武漢的街巷里,帶著急救包的藍騎士越來越多。他們或許還在為準時送餐蹬緊腳踏,或許剛幫路人指完路,但當有人需要幫助時,他們總會第一時間出手相助。
正如張寶劍說的:“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從軍營到市井,從一個人到一群人,這份永不褪色的軍心,正化作這座城市最溫暖的脈搏。
(長江云新聞記者 尹晨 王磊 編輯 桂亮 美編 王子煊 蔣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