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日報特約記者 熊曉枝 通訊員 胡雪松 孫俊
“現在走路舒坦多了!”近日,在曾都區何店鎮三岔湖村一條修補平整的村組路上,騎著電動車上街買菜的村民李大姐穩穩駛過。
這條村民出行的必經之路,從“坑洼路”變為“舒心路”,背后是何店鎮“黨建引領、群眾自治、服務兜底”基層治理方式生動實踐的體現。
6月底的一個傍晚,村民們聚在村頭路燈下乘涼。“到引河口這條路路面破損,影響我們出行,是不是該修一下?”該村老黨員張德方征求大家意見。
“咱們村集體收入也不多,不能什么事都等村里來做,我們自己動手先修起來如何?”話音剛落,立刻引來一片響應。
“說得對,我們自己想辦法修,算我一個!”村民黃偉率先表態。“砌墻抹灰的活兒,我包了!”砌匠王保春拍著胸脯說。
“我屋里有車,拉砂石水泥交給我!”熱心腸的王保勇主動請纓。“我力氣大,挖土填坑的粗活我來干!”村民郭選江也擼起了袖子……
路燈下,你一言我一語,大家火速達成共識:不等不靠,自掏腰包買材料,出工出力,一起先把路修平!
第二天,張德方和大家就行動起來,自籌資金買來砂石水泥,頂著烈日開始修補工作:挖開破損處、填充砂石、抹平水泥……這場自發的行動,很快被村委會知道了。
經村“兩委”商議:全額報銷修路材料費用,為參與修路的村民適當發放高溫補貼。“這條路已經納入修復計劃,村民提前解決了,我們的保障必須跟上,不能讓熱心人吃虧。”該村黨支部書記虞晶晶說。
從黨員提議到村民響應,再到組織保障,72小時解決出行難題。一場“村灣夜話”,黨員群眾合力解決一個民生實事,道出何店鎮基層治理的“密碼”:以黨建引領聚合力,以群眾自治激活力,以服務保障強動力,讓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可感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