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曹雯 通訊員 胡文慧 李暢 聶榮華
七月驕陽炙烤著紅安大地,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里的掌聲卻像山澗清泉般響起。
臺上,紅色小劇《革命母親》首演正酣——黃安城頭紅旗漫卷,徐大媽一身補丁褂子提著茶壺迎向隊伍。得知兒犧牲噩耗,她雙手劇顫失聲慟哭:“兒啊,我的兒……伯山啊!”
觀眾席第一排,全國人大代表、紀念園講解員程星,筆尖在卷了邊的筆記本上飛快移動,記下觀眾眼角閃爍的淚光。
這本筆記本,陪她在紅色講解一線扎根了16年。
擔任講解員十余載,程星用1萬多場講解傳播了大別山紅色歷史,向20多萬游客宣傳大別山精神,先后榮獲湖北省“十佳紅色旅游講解員”,全國紅色旅游故事會大賽優秀獎等獎項。
“民情本”比講解詞翻得還勤
當選人大代表以來,她總不忘在兜里帶一個筆記本,想到什么就翻開記錄。
2023年夏天,講解間隙,一位外地游客擦著汗嘟囔:“將軍縣紅安值得一來,但來一趟真夠周折,轉車轉得頭暈!”這話像根針,扎進程星耳朵里。
程星開展調研。(受訪者供圖)
她留了心,記游客抱怨、去紅安西站踩點、跑交通局和鄉村振興局等單位問情況。
這一了解才知道:紅安這個赫赫有名的將軍縣,城區沒有通高鐵。
她那本子上密密麻麻記滿了:紅安西站到景區50分鐘車程、武漢游客抱怨大巴顛簸、轉車麻煩……筆尖蘸著泥土味,很快,《關于加快推進京九高鐵阜陽至黃岡段開工建設的建議》遞了上去。
“京九高鐵阜陽至黃岡段為國家高鐵網‘八縱八橫’主通道京港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途經安徽、河南、湖北三省多個革命老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項目建設對于加強區域合作交流、推動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字字鏗鏘有力。
不久前,她欣喜地收到了有關單位答復:項目可研現場初測工作即將啟動,老區人的“高鐵夢”終于聽見了鐵軌的鏗鏘。
這本筆記本也是她的“監督哨”。
去年酷暑,她受紅安縣檢察院邀請,在太平橋鎮紫潭河村一處修路工地調研時,瞥見野草堆里半截殘碑。
撥開荊棘一看,心揪緊了——這是有“大別山劉胡蘭”之稱的少年英烈林清芝和母親的合葬墓,碑文漫漶,緊挨著轟隆作響的施工現場,荒草快把墳頭吞沒了。
“這哪行!”程星當場摸出手機拍照,本子上唰唰記下方位、破損情況。
程星和檢察院工作人員開展調研。(受訪者供圖)
在她的督促下,紅安縣檢察院立即與相關單位召開聯席會議,共同查證文史資料、查閱相關法律法規等,針對烈士墓修繕、管護等問題進行磋商。
不過數月,紫潭河村紅色主題公園正式建成并開園,馮正覺、林清芝烈士的墓碑莊嚴矗立。
“讓文物開口講故事,比喊口號管用”
當一些地方紅色教育還停留在展板文字時,她推動紀念園打開大門,讓文物“說話”。
程星正在講解。(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曹雯攝)
“創新方式載體,講好黨的故事,通過原汁原味學、對照榜樣學等方式,深化大家對作風建設的認識,增強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為此,程星把“厲行勤儉節約”“密切聯系群眾”等八項規定精神的精髓融入了紅色講解中。
程星正在為游客講解(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曹雯攝)
每當游客在紀念園內的全景多媒體體驗區體驗之前,程星都會去設置這樣一道互動考題:“換作是你,一邊是槍林彈雨,一邊是生死相依的戰士,你怎么選?”這問題像塊熱烙鐵,燙得人心頭一顫。
“口號式宣傳像隔靴搔癢,具象的故事才能讓精神扎根,讓大家在歷史抉擇中觸摸初心。”她堅信。
“總有人問,紅安憑什么成為‘將軍縣’?”程星指著一幅黃麻起義總指揮潘忠汝的畫像說:“答案就在他當年那句‘不僅要打下黃安縣,還要打出全中國!’的誓言里”。
“六角錢擱現在算個啥?可老一輩的規矩就是:公家的錢,一分一厘都不能含糊!” 在紅安縣委黨校的家風課堂上,程星捧出董必武“六角錢檢討書”的故事,復述那句“我就是人民勤務員”的樸素宣言,聲音不高卻字字千鈞。
“八項規定精神里提到‘厲行勤儉節約’,這封檢討書就是活教材!” 她要求團隊講解時,絕不能把“勤務員”三個字當口號喊,得掰開了、揉碎了講:“董老面對老鄉‘你是干啥的?的提問’,他就一句大實話——‘我就是人民的勤務員’。這話的分量,得落到咱們接待游客時多問一句需求、多看一眼難處上。”
“老百姓盼的,就是我們要干的”
在程星心里,紅色教育最怕“一陣風”。
她琢磨著,得讓學習者“扎”進紅土地的煙火氣里。
“紅安精神里‘樸誠勇毅’的硬骨頭,和八項規定要求的‘艱苦奮斗’‘聯系群眾’等內容血脈相通。”程星和同事們深入紅安多個美麗鄉村教育基地,參加體驗“三同教學”,探索紅色文旅融合發展的密碼。
觀音閣村的傍晚,炊煙裊裊。學員們散坐在村支書秦秋平家的小院里乘涼,捧著飯碗串門。這家夾一筷子臘肉,那家嘗一口鮮菜。
老秦端出一簸箕自炒的花生,嗓門敞亮:“這幾年紅色旅游一火,來咱村的人可不少!學烈士事跡,跟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日子越過越有奔頭咧!”
這方浸透熱血的土地,村里人都知道:55位烈士埋骨青山,紀念碑肅立,秦光遠將軍的故居靜默無言。
如今,誦讀泛黃的家書、哼唱當年的紅軍歌謠、瞻仰肅穆的紀念碑,再吃頓農家飯、住進鄉親的屋——這些,早成了觀音閣村天天見的景兒。
“盼著更多鄉親搭上這趟車,把咱紅安的紅色家底,實實在在變成家門口的好光景!”程星望著院里的熱鬧,眼里泛起亮光。
這股熱乎氣兒,被她帶到了北京人民大會堂。
參加全國兩會時,程星把紅安這份用“泥土”和“腳印”攢出來的經驗,細細分享給來自天南地北革命老區的代表委員:“紅色旅游這把‘金鑰匙’,得攥緊了,打開老區振興的大門!”
為了讓星火燎原,她和同事還把流動的紅色講堂設到中小學校園,形成“陣地式”講解。更點燃了一支由“95后”“00后”組成的青春火把——青年紅色演藝宣講團。這群年輕人,用脆生生的嗓門講滾燙的故事,把《張行靜和一本書》這樣的英烈傳奇,演成了讓孩子們悄悄抹淚的小劇。
在這片滾燙的沃土上,程星用一雙沾泥的腳、一本磨毛的筆記、一片滾燙的心,把它們一針一線縫進了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