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真真 劉潔 通訊員 王瓊
“20年,終于成功了。”
7月18日下午4時,武漢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禾元生物”),71歲的董事長楊代常,伏在他辦公室的電腦桌前,靜靜看著屏幕上“重組人白蛋白注射液(水稻)”獲批上市的文件。滿頭白發的他,眼睛濕潤了。
不過,這樣的時間只有片刻,一旁的手機響個不停,各種工作需要他處理。
當晚8時,他處理完各種事務,開始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獨家講述20年來研發全球首個“稻米造血”創新藥的故事。
楊代常回憶“稻米造血”的研發歷程。(張璨龍 攝)
面對回國抉擇
他賣車賣房,不留退路
時間回到2005年。楊代常在美國一家公司工作,待遇優渥。
當時,美國的生物技術水平遠高于中國。楊代常的導師,我國著名遺傳學家和水稻生物學家、雜交水稻研究先驅朱英國院士,給楊代常打電話,想讓他回國。
“導師跟我說,如果不發展我們自己的生物技術,遲早要被美國卡脖子。”看到國內的生物技術現狀,楊代常毫不猶豫,辭掉了美國的工作,賣掉了洋房和汽車,選擇回國。
他的美國朋友覺得不可思議,苦口婆心勸他至少不要賣房子:“萬一在中國做不好可以再回來。”
“做不做得好很難說,但我回去就是報效祖國的,不會給自己留退路。”楊代常態度堅決,愛人也十分支持。2005年5月,兩人一起回國。
回國后,楊代常任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學系教授,研究用稻米作為生物反應器來生產重組人白蛋白,被形象地稱為“稻米造血”。
事實上,重組人白蛋白的研究始于1981年。數十年來,全球科學家和藥企嘗試在細菌、酵母、動物細胞或植物中生產重組人白蛋白,但均未成功,成為一個世界難題。
人白蛋白被稱為“黃金救命藥”,當遭遇嚴重燒傷、大手術或肝硬化等疾病時,需要注射它來維持生命體征。長期以來,它只能從人血漿中提取,產量有限,我國60%以上依賴進口。目前,一瓶50克裝的人白蛋白售價400多元。嚴重肝硬化患者,一周要用3至5瓶,一個月支出近萬元。
“打破進口依賴、降低藥價,沒有捷徑,只能從技術上突破。”楊代常和4名博士組成了最早期的科研團隊,開啟破局之路。2006年,禾元生物創立。
楊代常(右一)帶領團隊進行科研攻關。(受訪單位供圖)
面對技術質疑
他不停試錯,一步一步解決
“當時大家聽說‘稻米造血’,都覺得很荒謬。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沒人做過這件事。”楊代常笑著說。
人和水稻天差地別,水稻如何造出“人血”?其實,并不是真的讓稻米產生血液,而是利用基因工程水稻作為“工廠”,生產人白蛋白。
但是,如何把基因轉入水稻中,如何讓水稻產生人白蛋白,如何把這種蛋白從稻米中提取出來……踏進科研的“無人區”,一切都是問號。
回憶這些困難時,楊代常停頓了一下:“太久了,已經忘了是怎么克服的。只記得我們在實驗室里不停試錯,一步一步解決。”
“楊老師對我們說得最多的話是:你盡管去干,不要怕,錯了不怪你。”禾元生物研發經理郭星辰說。公司研發項目高級總監董亮亮也回憶道,“楊老師說,你們3年內沒有業績考核,盡管試錯。但我們干得比誰都起勁,做挑戰性工作才有成就感,我的頭發就是那會兒白的。”
“成了!”2011年的一天,禾元生物實驗室,一位科研人員看著數據,激動不已——每千克糙米提取出了2.75克人白蛋白。同年,相關科研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Nature News評論稱“該技術就像從大頭菜中擠出血一樣,把不可能的事變成了可能”,引發全球轟動。
從稻米中提取的人血清白蛋白。(受訪單位 供圖)
和掌聲一同響起的,也有質疑聲。當時,公司總經理看到數據后有些失望,覺得實際表達量和理論數據有差距,沒了信心,便辭職了。
楊代常沒有灰心,堅定地向高純度重組人白蛋白沖刺。他帶領團隊歷時3年,迭代了37套方案,將純度從99.9%提高到99.9999%,實現每千克糙米提取出20克至30克人白蛋白,達到全球最高水平。
面對臨床困境
他卷著袖子,以身試藥
資金難題,也一直困擾著楊代常。
創新藥研發不僅耗時,更燒錢。近20年的時間,投資人進進出出。最艱難時,公司賬上只剩幾百萬元,撐不到一個月。
“除了科研,我其余的時間都在‘找錢’。”楊代常說,各級政府的支持,解了公司不少燃眉之急。
自2010年起,禾元生物陸續獲得國家和地方各級科研項目的重點支持,涵蓋國家863計劃、國家衛健委“重大新藥創制”科技專項、湖北省科技攻關項目等。政府真金白銀的支持,無疑給投資人也吃了“定心丸”。
就這樣,關關難過關關過。2017年,植物源重組人白蛋白注射液獲得國家食藥監局臨床許可,但當時沒有醫院和醫生敢承擔這個臨床研究。
“還是一樣的原因,以前沒人做過這件事,大家不接受也很正常。”基于對研發數據的自信,楊代常做出了一個令人動容的決定——以身試藥。
2017年11月24日,楊代常以身試藥。(受訪單位 供圖)
2017年11月24日下午4時,楊代常卷起袖子,進行了10克重組人白蛋白的靜脈注射,成為全球第一個注射“稻米造血”臨床樣品的人。
工作人員當時拍下的視頻顯示,楊代常躺在床上,和醫生談笑風生,沒有一絲擔心和恐懼的神情。“萬一真出了事,就當我為科學捐軀。”
注射時間一共65分鐘,之后留觀了15分鐘,楊代常身體沒有任何異樣。當時,他的家人并不知道這件事。過了很久,楊代常才坦誠相告:“不想讓你們擔心。”
確定了藥品的安全性,國內的醫院陸續開始進行臨床試驗,直至如今藥品獲批上市。
楊代常介紹,公司已建成符合國際標準的智能化生產線,可年產1200萬瓶重組人白蛋白注射液。產品規模化生產后,人白蛋白的價格將大大降低,造福廣大患者,并有望打破我國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
禾元生物智慧化工廠。(受訪單位 供圖)
“開心、激動,更多的是希望。”楊代常說,“藥品獲批,證明技術是可行的,以后可以開發出更多的‘水稻系’創新藥。科研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不斷造福人民,這條路是無窮盡的。”
采訪結束,楊代常開車約10分鐘,回到公司附近一個普通小區里。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就是他的家,“住這兒近、方便,每天早上7點半就可以到公司,以后估計會越來越忙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