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穿城而過,武漢人最懂轉彎時的險——重心不穩容易失速,稍稍松勁又可能被浪頭困住。
武漢正處于轉型闖關的關鍵時期。堅定不移轉型,鍥而不舍闖關,武漢在發展轉型中并沒有“失速”——
2023年,武漢GDP站上2萬億元新臺階,成為中部地區首個“2萬億俱樂部”成員;2024年,武漢GDP增速5.2%,經濟總量繼續保持中部城市首位;2025年一季度,武漢GDP增速5.4%。
在轉型闖關這一場硬仗中,武漢是如何做到既穩住了重心,又能沖向新岸?
7月盛夏,武漢的項目建設熱潮涌動。在東湖高新區,先導化合物半導體項目沖刺年底投產,長飛先進半導體基地提前兩個月投產;在沌口,省重點實驗室攻關“具身智能汽車”,智能底盤算法持續突破……一個個“進”的背后,是“穩”。
穩,是底盤之穩,是積極進取的穩。
武漢是經濟大市,穩經濟運行,事關城市發展,也事關國家大局。
看投資,今年1—5月,武漢工業投資增速為12.1%,連續18個月實現兩位數增長。這些實打實的“底盤重量”,讓轉身時重心不晃。
看外貿,2020—2023年,中歐班列(武漢)開行量同比增長三成,來自武漢的鋰電、激光設備、醫用耗材,乘“鋼鐵駝隊”闖歐洲;花湖機場投運滿一年時,帶動武漢上半年進出口破2100億元,同比增22.3%。九州通衢的武漢,如今正成長為“買全球、賣全球”的重要節點。
看消費,文旅火、消費熱、市場旺,核心CPI接連3個月回升。
進,是向新而進,是穩扎穩打的進。
新質生產力拔節生長。今年上半年,武漢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6.8萬輛,同比增長152%,嵐圖汽車單月交付量破萬輛;光電子產業實現產值2053億元,同比增長31.2%;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算力規模位列全國第八;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產值達823億元,工業機器人密度較2022年提升3倍。
硬核突破接連不斷,銳科激光百萬瓦光纖激光器產品訂單全線飄紅。
當“武漢造”新能源車駛向全球、“光谷芯”點亮智能時代,武漢正在新賽道上全速前進。
武漢轉型發展,是在城市經濟發展的歷史中前進,在國內外環境深刻變化中進行,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中推進。
穩得住才能進得好,進得主動才能穩得踏實。
“穩不是慢,是重心落得準。”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智庫聯盟秘書長秦尊文說,武漢擴大投資補短板、激活消費挖潛力、做強外貿拓空間,用“進”的力度托住“穩”的底盤。
“重心”穩,在于重鎮之重。承東啟西、聯南接北,雙循環樞紐節點一頭牽粵港澳、長三角,一頭連中亞、歐洲,內外循環轉得順,這是穩的基座。
制造業基地托底,物流樞紐通脈,科技創新攢力,產業體系完備——既有基礎優勢,又有新招能出,這是進的底氣。
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國內新舊動能轉換攻堅,武漢的轉型,從來不是獨善其身的選擇題,而是經濟大市必須扛住的責任。
作為中部地區崛起的頂梁柱,武漢托住區域發展的基本盤,站穩了。
武漢禾元生物,水稻源重組人白蛋白注射液獲批上市。這一紙批文,給了業界十余年的討論一個答案:人血清白蛋白生產,終于跳出“依賴血漿提取”的全球瓶頸。
這背后,是城市轉型的清醒——“兩條腿走路”。追創新,不丟實業根基;夯傳統,敢闖無人之境。
新動能奔涌。芯擎科技“龍鷹一號”,國產座艙芯片市占率第一;TCL華星,全球唯一量產的印刷OLED 4K專業屏交付;首例植入式腦機接口手術成功,全國首個低空共享無人機示范區落地……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新引擎”,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轉動。
數據更具說服力:今年一季度,鋰離子電池產量增長1.5倍,醫療儀器增長1.3倍,工業機器人增長1.2倍。
武漢用系統思維,熨平新舊轉換的“時間差”——新飯碗要鍛得硬,老飯碗要端得穩。
燃油車遇冷,新能源車接棒:嵐圖累計產新能源汽車20萬輛,產值超500億元,月產穩定超1萬輛,汽車產業在轉型中破局;
鋼鐵、石化承壓,老工業煥發新生:武鋼“一米七”老廠區,變身綠色超級工廠,高等級無取向硅鋼,供全國1/3新能源汽車。
“兩條腿”協同并進。芯片企業給“車谷”供車規級芯片,武鋼特種鋼反哺本地高端裝備制造,新動能往傳統產業里注入技術內核,傳統產業給新動能提供應用場景。
今年一季度,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0.1%,增速快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6.6個百分點。工業技改拉動產業投資的勢頭也逐步顯現。
一“新”一“舊”,在武漢這片土地上,正形成1+1>2的合力,破解著城市轉型的核心命題。
以湖北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為圓心,五城串起150公里“機器人谷”。整機研發、場景測試集聚,85%的關鍵零部件本地造,7家整機企業沖刺量產。空間聚成勢,從零散布局到集群突破,量的增長里藏著質的躍升。
科創濃度撐厚產業家底,場景密度拓寬應用邊界,有限資源撬動全鏈條突破。鏈博會上,湖北人形機器人數量5個月翻倍——不是盲目追速,而是效率提起來的“有質量的快”。
發展要含金量,就得換活法。老路靠資源堆規模,走不通了;新路憑效益贏空間,不失速,才是更硬的速度。
土地變高地。武漢中央商務區、長江新區推“上樓經濟”,總部集群擠密空間,有限土地載更高能級產業。空間集約了,畝產效益漲了。
青山變金山。東西湖區東風社區,“風光沼儲”供綠電,土地既生生態效益,又長經濟價值。生態與經濟雙向增值。
灰色變亮色。閑置廠區植新業態,橋下空間改便民區,學校周邊通行效率提升40%。“邊角料”變活力場,空間復用率就是效益增長率。
人力變智力。2025年武漢要建28個青年社區,2萬套房源扎在產業區。人才凈流入率連續三年躋身全國前十,智力密度上去了,相同產業規模,創新動能更足。
2021—2024年,武漢單位GDP能耗降超10%,而雙算力中心營收翻番,1元電力投入能撬動4元收益。一降一升,生動詮釋著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的辯證。
從機器人谷的集聚,到“工業上樓”的集約,再到“風光沼儲”的協同,轉型發展的武漢正讓每一分投入產出更高質量增長。
(長江日報記者汪甦 李佳 海報:制作張莉 攝影高勇 肖僖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