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婷 通訊員 呂志海 雷玲玲
田淑嫻在田埂邊講述創業經歷。
“全國一等獎!”7月16日,赤壁市中伙鋪鎮安豐村,正在鴨圈邊忙活的田淑嫻被手機傳來的喜訊點亮了笑容——她指導的《小農女嫻子——稻蝦鴨生態系統助力鄉村振興》項目,在第十五屆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三創賽”鄉村振興賽道上拔得頭籌,捧回最高榮譽!
田淑嫻指導的大學生創業項目獲得全國一等獎。
“這是最有成就感的事兒!”這位赤壁市嫻子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當家人,笑容舒展,梨渦深深。
返鄉創業9年,碩士“新農人”田淑嫻摸索出的“微生物稻蝦鴨”生態循環種養殖模式,不僅讓每畝稻田利潤提升5倍以上,引發聯合國糧農組織關注,更為青年學子搭建了實踐舞臺——“田埂上搞創新,照樣響當當!”
田淑嫻把實驗室搬進田間地頭。
“與農業的相遇,是我久別的重逢”
“與農業的相遇,是我久別的重逢。”田淑嫻這樣定義她與土地的羈絆。
這位擁有重慶郵電大學生物技術本科、浙江海洋大學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碩士的85后,曾在杭州寫字樓做白領,卻始終放不下老家那片農田。
這份牽掛,源于少年記憶:看著父母在田里揮汗如雨,用傳統方法辛苦耕耘,卻收入微薄。那時,一顆種子便在她心中悄然種下——總有一天,要回到這片土地,用新的法子,讓農民收益更高。
2016年底,26歲的她毅然回鄉創業。
創業之初,她瞄準小龍蝦養殖,在田埂邊建起了實驗室,運用微生物技術調節水質,養出了膏多肉肥的小龍蝦。
田淑嫻在實驗室做試驗。
然而,肥水環境不僅養肥了小龍蝦,也“養壯”了水草,小龍蝦捕撈都成了問題。
面對新挑戰,田淑嫻靈光閃現,摸索出“微生物稻蝦鴨”生態循環種養殖模式:同一塊稻田,通過微生物調節水質,1至6月精養小龍蝦;7至12月種稻育鴨,鴨群在田里除草除蟲、糞便肥田,形成“一田三收”的綠色循環鏈。
創業之路絕非坦途。小龍蝦患病、鴨苗熱死在水田、成片的水稻倒伏……田淑嫻至今難忘那些揪心時刻,“無數個夜晚獨自在實驗室掉淚,哭了還不敢讓人知道。”
挫折淬煉出她的堅韌。白天追著省農科院畜牧所的專家求教經驗,晚上鉆研學術文獻。二手農學教材被翻得卷了邊,名校慕課直播課一堂堂追完,每一次求知,都是對困境的突圍。
“把論文‘種’進田里,答案就在實踐中生長。”田淑嫻篤定地說,對農業科技的渴求,驅動她在困境中快速學習、迭代方案、逆風成長。
鴨子在稻田里撒歡覓食。
生態種田,稻田每畝利潤提升5倍以上
“從事農業,認真而安靜,只為呈現農產品真實的健康和美。”田淑嫻的簽名,道盡了她的執著追求。
歷經反復試驗與優化,“稻蝦鴨”生態種養殖模式實現了生態與效益雙贏:田間幾乎不用農藥,稻、蝦、鴨品質顯著提升,水稻畝產在800到1300斤,比普通稻田增產20%。
田淑嫻在田間地頭做實驗。
農田“科技范兒”也不斷升級:多光譜無人機監測作物生長、植保無人機精準噴施微生物制劑;田埂旁,生態農業實驗室、田間微生物培養室、水質檢測室一應俱全。
田間使用的植保無人機。
依托科技支撐,她還打造了50畝微生物稻蝦鴨科研示范基地、1000畝生態種植養殖基地,并配套1000平方米禽蛋加工廠,構建完整的生態農業鏈條。
田淑嫻創立的合作社,從最初的8人壯大到200余名社員,既是生產基地,更是年培訓超千農戶的“田間大學”。
“去年一年發了50、60萬元工資。”田淑嫻介紹,村民掌握了新技能,連年齡大的阿姨都能給鴨子做技術管理。
田淑嫻算了一筆賬:一畝田產出小龍蝦200斤、稻谷1000斤、無抗生素的鴨子30只,綜合收益6900元;除去成本3000元,每畝利潤3900元,比傳統種田提升了5倍以上。同時,化肥減量60%,農藥漁藥減量80%,土壤微生物得到保護,地力逐年提升。
“小農女嫻子”品牌稻蝦鴨田產的香米。
蝦鴨稻田產的咸鴨蛋。
目前,合作社年產4萬多斤小龍蝦、10萬斤優質大米和50多萬斤鴨蛋,畝產值最高突破6000元,年總產值可達500多萬元。她創立的“小農女嫻子”品牌蝦鴨稻米、松花皮蛋、咸鴨蛋、仔鴨、老鴨等產品,深受市場喜愛。
田淑嫻是“赤子歸巢”名譽站長。
作為“赤子歸巢”名譽站長,田淑嫻還積極推動人才回流。今年暑假,9名高校學子在她的農場開啟“沉浸式研學”。她騰出自家房間,在田埂、鴨圈、蝦塘邊現場教學。武漢理工大學的李雯靜,深入研究該模式并轉化為可推廣的創業方案,正是這個項目斬獲了全國一等獎,印證了其創新價值與廣闊前景。
聯合國糧農組織與農業農村部農業與資源保護總站的專家前來考察。
“田埂上的創新,照樣能走向世界”
這套生態模式,更贏得了世界目光。去年11月12日,聯合國糧農組織與農業農村部農業與資源保護總站的專家,專程走進嫻子生態農場考察。
作為“中國生態低碳大食物系統項目”的調研點,田淑嫻打造的低碳農業模式,讓專家們產生了濃厚興趣。
專家們對田淑嫻打造的低碳農業模式表示認可。
“技術路線和實踐獲得來訪官員們的高度認可。”考察結束后,田淑嫻按捺不住喜悅,在朋友圈里自豪地分享。
“田埂上的創新,照樣能走向世界。”這份國際肯定,讓她勁頭更足。站在田埂上遠眺,“青春向黨 科技興農”八個大字在辦公樓墻面上熠熠生輝。
幾年汗水澆灌,這片土地已煥然一新:連片的高標準農田里,禾苗寬窄成行,風過處綠浪翻涌,胖胖的小黃鴨在田里撒歡覓食。白鷺、野鴨常來棲息,螢火蟲點亮夏夜,蛙鳴聲聲入耳。
田淑嫻把實驗室建在田間地頭
“創業已走到1到10的階段。”田淑嫻將目光投向更遠,構建智慧管理平臺,變“看天吃飯”為“數據種田”。她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演示手機操作系統:點擊田塊,地塊信息、播種灌溉時間、市場預判等數據一目了然,并能生成精準“農事任務單”,農戶手機操作即可。
正在建設中的智慧管理平臺。
作為未來2600多畝農場的“超級管理員”,她可實時掌握每塊田的狀態。“目前正錄入信息、優化種植養殖模型。有了這套智能管理系統,科學種地就能真正落地。”她介紹說。
田淑嫻打造的生態農場。
為支撐藍圖,她選擇繼續深造——今年9月,她將赴中國人民大學攻讀人工智能與智慧治理專業博士學位。
面對湖北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的機遇,田淑嫻信心滿懷:“我們最大的家底,就是這山水好生態,認準了綠色循環模式,改良土壤,提升地力,產量自然節節高。這,就是咱田埂上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