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核心要義在于密切聯系群眾、切實改進作風。
襄陽市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從群眾最關切的"小切口"入手,將作風建設融入民生服務,以務實舉措詮釋"人民至上"理念。
從高溫下的"愛心驛站"到暑期"托管班",從魚梁洲的"花圃運營"到殘疾兒童的"康復救助",從"社保夜市"到政務服務的"錯時辦理"……襄陽市各級各部門以行動詮釋"群眾利益無小事"的初心。
這些舉措不僅解決了群眾"急難愁盼",更通過制度創新、資源整合和科技賦能,推動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
愛心驛站撐起“遮陽傘”
點滴清涼潤澤“趕路人”
環衛工人從驛站冰箱里取飲用水
7月14日下午3點,烈日當空,襄陽街頭熱浪翻騰,外賣小哥小王路過北街商圈紅色驛站時,將電動車穩穩剎住,接起滿滿一杯水,“咕咚咕咚”一飲而盡,“天真熱,不多喝水就頂不住這熱浪。”
這杯水的背后,是這座城市為無數“趕路人”撐起的一片綠蔭。
入夏以來,遍布襄陽街頭的紅色驛站、工會驛站、愛心驛站、暖新驛站,在炎炎夏日下,悄然化身為高溫勞動者們飲水、納涼、歇腳的堅實堡壘。
對于家住東津新區的環衛工人陳勤來說,北街商圈紅色驛站帶來的便利,遠不止一杯水那么簡單。7月14日12點,她頂著烈日騎行40分鐘趕到北街商圈開展保潔工作。下午4點左右,忙碌的工作告一段落,陳勤熟門熟路地走進紅色驛站,用微波爐加熱好從家里帶來的飯菜。
環衛工人在驛站里吹著空調,享用午餐
“過去,吃飯是個難題,在街上隨便吃碗面條對付下。”陳勤一邊吃著熱乎的家常菜,一邊滿足地說,現在好了,想吃什么自己帶,微波爐加熱又快又方便,能吃上家里做的熱乎飯,歇歇腳,下午干活更有勁了。
襄城區新街社區工作人員雷婷是紅色驛站日常維護者中的一員。每天上班前,她會仔細檢查紅色驛站的藥品箱,確保人丹、藿香正氣水、清涼油一樣不少。她說:“天氣熱,這些防暑藥品是戶外勞動者的‘安心劑’,我們不僅儲備了藥品,還開了空調,這小小的方寸之地已成為高溫下眾多戶外勞動者的‘生命充電站’和‘家的延伸’。”
一位正在紅色驛站充電的外賣小哥笑著說:“以前只能在樹蔭下歇會兒,現在不僅能吹著空調把手機的電充滿,還能喝上熱水,別提多方便了。”
驛站設施一應俱全
據了解,為應對持續高溫,遍布全市的紅色驛站、工會驛站等站點網絡均配備了空調、微波爐、飲水機、應急藥箱等基礎便民設施。更暖心的是,市委社會工作部和市市場監管局積極行動,攜手餓了么、美團等企業,建立起一條高效的“清涼補給線”,每天將數萬瓶礦泉水精準送達各個驛站。在熱浪滾滾的街頭巷尾,這些由多方合力建設的驛站,正成為抬腳可及的清涼港灣。
“驛站不僅是物理空間上的避風港、休息地,更是情感聯結的港灣,傳遞著城市的關懷與溫度。”市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正全力整合資源提升驛站服務能力,為風雨無阻、奔波在烈日下的勞動者們撐起更牢固的“遮陽傘”。
同時,市委社會工作部向市民發出溫情呼吁:點餐送達后一句“辛苦了”,快遞稍晚時多一分耐心,這些細微的理解與寬容,能讓小哥們安心在驛站多停駐片刻,積蓄重新出發的力量。
驛站里消耗的每一瓶水,提供的每一次小憩,都如一粒粒充滿生機的種子撒入鋼筋叢林,悄然綻放理解、尊重與關愛的綠意。這份由黨委和政府部門、企業、社區共同編織的清涼關懷,最終匯聚成城市血脈中流淌的溫情力量。
托管陣地編織“安心網”
多彩假期紓解“帶娃憂”
孩子們跟著志愿者學習跳舞
7月15日上午,襄城區檀溪湖社區活動室內,在歌曲《小城夏天》歡快的旋律下,五年級的曾一諾正和小伙伴們跟著湖北文理學院“音為愛”志愿服務隊隊長秦羽欣學跳舞。“在這里,姐姐們輔導我作業,教我唱歌跳舞,特別開心!”課間休息時,曾一諾興奮地分享著她的收獲。
愛心托管班里,思政啟蒙、課業輔導、安全自護、科普環保、體育鍛煉與文化傳承課程交織,為孩子們的暑假涂上了亮麗色彩。社區不僅為孩子們打造了知識的樂園,也為辛勤付出的志愿者們精心準備了午餐和午休場所,讓這份愛心溫暖地雙向流動。
把“愛心托管班”這件小而暖的民生實事做實做細、長久運行,離不開精心的頂層設計。
襄城區檀溪湖社區活動室內,志愿者正在輔導孩子繪畫
納入民生清單強保障。團襄陽市委積極爭取匯報,推動“愛心托管班”成功躋身2025年度襄陽市民生實事項目清單,并納入市人大常委會專項工作監督范疇。“這意味著項目有了更堅實的政策和監督保障,確保把實事辦好、好事辦實。”團市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專班統籌推進聚合力。市級托管工作專班迅速成立,團市委主要負責人多次召開專題部署會,并深入鄉鎮、社區、企業、商圈等進行調研,將工作要求精準傳導至各縣(市區)團組織和少工委,凝聚起全市一盤棋的合力。
全年服務不斷檔。從寒假到周末再到暑假,愛心托管服務已形成常態:2025年已開辦寒假“愛心托管班”124個、周末“愛心托管班”21個,招募志愿者1000余名,服務少年兒童3500余人次。寒假托管班的成功經驗,還曾獲團中央官微大篇幅點贊報道,成為襄陽服務青少年的一個亮眼品牌。
職工子女在托管班接受志愿者輔導
在襄州區光彩社區,位于繁華市場內的托管班人氣格外旺。志愿者為40余名家居建材商戶、貨拉拉司機、外賣員等新就業群體的子女,開展為期35天的托管,不僅解決了孩子們“無處去”“無人看”的難題,還提供課業輔導,并精心設計了生命安全教育、健康生活方式引導等課程。
“以前暑假最愁孩子,現在放心多了,能安心跑單了!”一位外賣騎手家長由衷感慨。
新業態群體子女的看護難題得以緩解,是襄陽353個愛心托管班精準服務的一個生動縮影。這些如點點星火般的托管班,正匯聚成服務民生的溫暖長河。
讓務工子女有依靠。在襄城區青龍村,依托“共享社”開辦的托管班解決了79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看護難”。根據孩子們不同的年級和年齡,托管班分設3個班級,并鏈接專業志愿服務力量設計課程,真正實現了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讓兒童暑假更安全。老河口市7個鄉鎮小學“愛心托管班”的志愿者利用學校設置的支架式戶外游泳池,為少年兒童提供游泳技能培訓,既保障了安全的戲水環境,又教會了游泳技能,豐富了“愛心托管班”的課程內容,為助力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筑牢屏障。
校社聯動顯擔當。襄州區黃集鎮中心小學已連續四年將校舍無償提供給“愛心托管班”使用。他們主動對接高校志愿服務團隊,妥善解決志愿者的食宿問題,并安排本校教師全程負責安全管理,為托管班筑牢了堅實的安全防線。
面對暑假托管高峰需求,團市委提前布局,深挖潛力,自4月份以來,工作專班深入各縣(市、區)及相關企業,全面摸排托管需求群體和基層供給能力,傾聽家長心聲,收集社區意見,為暑假托管點位的科學布局和志愿者的精準招募打下基礎。
經細致摸排,全市確定了353個暑假“愛心托管班”點位。在招生對象和覆蓋面上,重點向商圈、樓宇、工業園區、機關辦公區等人員密集區域傾斜,同時鼓勵有條件的街道社區合理延長托管服務時長,力求做到“應辦盡辦、就近就便”,最大限度方便家長。
同時,團市委在年初列出專門預算,用于支持暑假托管點位建設。積極聯動市委直屬機關工委、市總工會、市婦聯、市教育局、市委社會工作部、市國資委、市青企協及屬地高校等資源,爭取多方支持。目前,已成功對接高校志愿服務團隊80余支,優先充實到資源相對薄弱的基層點位,確保服務均衡優質。
小服務改善大民生
貼心舉措潤心田
魚梁洲鳥瞰全景
作為“荊楚十佳城市客廳”之一的魚梁洲環島公園,已成為襄陽一張亮麗的城市名片,吸引著大量市民和游客前來打卡。然而,“公廁等基礎設施待完善”“打卡點偏少”等聲音也漸漸出現。
如何讓這張名片更暖心、更貼心?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魚梁洲經濟開發區從解決市民和游客的“小煩惱”入手,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不斷提升市民和游客的滿意度、幸福感。
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魚梁洲經濟開發區堅持把“開門教育”貫穿始終,線上線下同步發力,梳理12345熱線高頻訴求、設立意見箱等,廣泛征集市民和游客的意見。同時,制定突發事件處置預案,確保市民和游客的訴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
面對基礎設施短板,運維方以服務為本,想出一個又一個妙招。針對衛生間沖水保障問題,果斷采取打井取水、增設儲水桶的“土辦法”,不僅確保了所有衛生間全天候開放,更同步完成了公廁外立面清潔翻新,并增加保潔頻次,讓“方便”之處更舒心。
魚梁洲利用景觀帶旁閑置土地,建設自己的育苗基地,培育出鳶尾、錦帶和牡荊等20余種花卉苗木,每年可為景觀帶節省十多萬元的綠化經費
創新推出“花圃+運營”模式,吸引游客打卡拍照。利用公園自身空間資源培育花卉,月季、向日葵、繡球、二月蘭等20余種花卉次第開放,既扮靚了公園,增添了網紅打卡點,又通過成品花卉移栽實現了資源循環利用,顯著降低了綠化采購成本。
目前,5處新建花圃已實現公園35%養護區域用花自給,節約成本約18萬元,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來賞花。
暑期來臨,在沙灘戲水的少年兒童增多,防溺水成為重中之重。魚梁洲經濟開發區未雨綢繆,構筑立體安全網。
宣傳預警不間斷。通過電子大屏、廣播高頻次滾動播放防溺水提示與緊急求救方式,增強了戲水人員的防溺水意識,讓安全意識深入人心。
人防物防雙提升。對安保人員強化應急救援專業培訓,確保關鍵時刻拉得出、頂得上。更新防溺水設備20套,并在重點水域增設醒目的救生設備取用點。
魚梁洲經濟開發區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綜合施策,水陸結合“硬核”防溺水
巡查勸導全天候。每天至少4名安保隊員聯合義務救援隊,在沙灘沿線實施全天候、高頻次巡邏,堅持每小時一巡,尤其是在午后高溫及傍晚時段,及時勸阻危險行為,并嚴格執行“每日一上報”機制,最大程度守護市民和游客的安全。
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魚梁洲經濟開發區以黨建引領接訴即辦,堅持“開門服務”,將市民和游客的“槽點”和“盼點”作為改進工作的動力,不斷完善突發事件處置預案,力求把服務做到市民和游客心坎上。
成效體現在一系列暖心的數據里:今年夏天以來,魚梁洲經濟開發區成功勸阻未成年人下水行為50余起,有效避免了安全事故發生;小到一部手機、一串鑰匙,大到裝有重要證件的背包,幫助游客找回失物28件;尋回走散兒童4名,安撫了焦急的父母;從簡單的消毒包扎到中暑急救,為游客提供緊急護理12次……這些看似細微的服務,如同涓涓細流,匯聚成提升市民和游客滿意度的海洋。
魚梁洲經濟開發區將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聚焦民生關切,于細微處見真章,用一件件“小服務”托起民生“大幸福”,持續為民辦實事、解難題。
康復服務點亮希望之光
精準救助護航“折翼天使”
7月18日上午,5歲半的鵬鵬(化名)像往常一樣前往醫療機構做康復訓練。鵬鵬媽媽告訴記者,孩子康復效果不錯,已經上幼兒園了。
鵬鵬出生時患上缺血缺氧性腦病,直到兩歲半還無法開口說話、走路。
棗陽市殘聯組織專家為殘疾兒童進行康復救助
今年年初,在棗陽市殘聯組織的篩查活動中,襄陽市區三甲醫院兒童康復專家仔細為鵬鵬做了全面檢查和評估。通過“發現即救助”機制,鵬鵬很快被納入殘疾兒童康復救助項目,康復費用有了著落。如今,鵬鵬已經順利進入幼兒園,和小朋友們一起學習、玩耍。
據了解,為點亮殘疾孩子的希望之光,市殘聯組織市區三甲醫院兒童康復專家團隊,深入各縣(市、區)、開發區殘疾人康復中心、托養中心、陽光家園等服務陣地,集中開展兒童病情診斷評估與篩查活動,重點面向農村偏遠地區及山區兒童家庭提供支持,并實時、動態將符合救助條件的0歲至15歲殘疾兒童納入救助對象,及時安置在各定點康復機構。此外,市殘聯還廣泛開展殘疾預防“進社區、進家庭、進校園、進單位”宣傳活動,普及殘疾預防和康復知識,提升群眾健康意識。
今年以來,市殘聯組織市中心醫院、市第一人民醫院、市婦幼保健院等市區三甲醫院兒童康復專家深入基層,開展8場“襄愛匯殘——康復服務基層行”活動,累計服務兒童2100人次。截至6月30日,全市共為1830名0歲至15歲殘疾兒童開展康復訓練,為4092名殘疾人適配輔具。
“社保夜市”解難題
錯時服務“不打烊”
襄陽人社、醫保等部門在商圈廣場、社區活動中心開設“社保夜市”
“大爺,您要辦什么業務?養老金認證是吧?馬上給您辦!”近日,晚上7點,一位“社保攤主”眼疾手快,引導王大爺坐下。
不到5分鐘,認證辦好,王大爺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真沒想到這么快,晚上遛個彎的工夫就辦好了,太方便了!”
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襄陽人社、醫保等部門組建“八小時外”服務專班,在商圈廣場、社區活動中心開設“社保夜市”,并梳理了養老保險、醫保、工傷保險等43項高頻事項。
活動現場,工作人員化身“攤主”,對養老金資格認證等業務實現“即來即辦”,對復雜業務提供預審和線上申報指導,確保群眾“少跑腿”、事項“快辦結”。
“社保夜市”還開設“政策夜課堂”專區,業務骨干化身“夜校講師”,通過圖文展板、案例講解、互動問答等形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讀,將養老保險補繳、失業保險、生育津貼、工傷保險待遇申領等惠民政策講深講透。
據了解,市人社局、醫保局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痛點——“社保政策難懂”“上班沒空辦、下班沒處辦”“老年人辦事不方便”等27個突出問題,創新推出“錯時服務”“場景化宣傳”,將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便民行動,讓群眾在“家門口”辦事。
針對商圈企業普遍關注的惠企政策,工作人員結合企業實際經營狀況和用工特點,開展“一對一”精準答疑,量身定制政策落地方案,確保政策紅利直達快享、精準兌現。
“社保夜市”開設以來,社保政策知曉率大幅提高,群眾辦事滿意度達98%,新增靈活就業人員參保1.2萬人,線上業務辦理量增長65%,群眾跑腿次數減少70%以上。
這些鮮活的事例,正是襄陽將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轉化為惠民實效的生動實踐。
這些實踐證明:作風建設既要抓"關鍵少數"的表率作用,更要通過具體工作讓群眾感受到變化;既要整治"四風"頑疾,更要建立服務群眾的長效機制。唯有如此,才能讓八項規定精神真正落地生根,成為凝聚民心、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