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在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的松柏間,有一個身影在展臺與游客間穿梭:她時而蹲下身給孩子講烈士家書里的“想家”,時而在多媒體展廳前拋出“如果是你,會帶戰友突圍嗎”的靈魂之問,時而把群眾的建議和期盼記在筆記本上……她就是全國人大代表、16年堅守紅色講解一線的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講解員程星。
從紅色故事的宣講員到紅色資源的保護員,再到聯系群眾的服務員,她以務實作風扎根基層,以為民初心回應期盼。
當好宣講員:讓紅色精神從展柜里“走出來”
“大家看這封泛黃的家書,老紅軍張天偉在最后一頁寫下‘等抗戰勝利再回家奉母’,把家國二字刻進了紅安的泥土里。”7月19日,在紀念園的展臺前,程星指著玻璃展柜里的文物,聲音不高卻帶著溫情。
展臺前,幾位“00后”游客紅了眼眶——這是她最熟悉的場景,也是她踐行“杜絕口號式宣傳”的日常。
黃麻紀念園提出要讓紅色教育更貼近群眾,程星和同事們琢磨著創新形式。“游客總說‘故事好,但聽著有點遠’,我們就想,能不能用小劇把故事演活?”很快紀念園的團隊把張行靜守護《共產黨宣言》的故事改編成紅色小劇《張行靜和一本書》。創作時,團隊還特意加了個細節:張行靜藏書時,手指在“為人民”三個字上反復摩挲。“這是從群眾的疑問里來的——有人問‘先烈憑什么堅持’,這個動作就是答案。”
小劇首演那天,臺下坐滿了村民和游客。當演員說出“書在,信仰就在”時,后排一位老人突然站起來鼓掌:“這就是我爺爺當年講的樣子!”后來,這個小劇成了紀念園的“保留節目”,每月演出20多場,場場滿座。
把故事講到群眾心坎里——不喊口號,只說心里話。程星的講解詞里,總藏著“群眾視角”的巧思。講董必武的“樸誠勇毅”家風時,她不說大道理,只講“董老用舊信封寫詩,毛筆頭掉了用線捆著繼續寫”;講黃麻起義時,她會問游客“如果是你,愿意跟著隊伍打天下嗎?”有次講解后,一個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拉著她:“以前覺得‘艱苦奮斗’是老話,現在才懂,董老捆毛筆的線,和我們現在節約一張紙是一個理。”
當好保護員:讓革命英烈的精神有歸處
7月18日,陽光透過枝葉灑下斑駁的光影,程星和紅安縣人民檢察院的同志們一道,拎著水桶、拿著軟布,又一次來到太平橋鎮紫潭河村烈士墓園。蹲在林清芝烈士的新墓碑前,他們小心擦拭墓碑,指尖輕輕撥開邊角殘留的細碎塵土,生怕刮傷新刻的字跡。
“這個墓園里安葬著烈士林清芝和她母親。”2024年夏天,程星在太平橋鎮的一次調研中,看到破損的墓碑時,心猛地揪了一下。15歲時犧牲的林清芝烈士是她講了多年的故事,可眼前的墓碑卻因年久導致字跡模糊。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程星,當即掏出手機拍照,在筆記本上記下坐標:“太平橋鎮紫潭河村,公路東側50米,碑體略有傾斜,碑文部分字跡不清。”
隨后,她就帶著筆記找到檢察院的工作人員:“這不僅是塊碑,更是咱紅安人的精神根脈。”
接下來的日子,林清芝烈士墓的修繕情況一直掛在她的心上,她多次與檢察機關溝通聯系,持續跟進了解進度。她了解到,相關單位對烈士墓的修繕保護工作早已納入計劃,由于武漢都市圈環線(六環)紅安段項目規劃將經過烈士墓原址,由此延誤了烈士墓修葺。
最終,紅安縣人民檢察院立足公益訴訟職能,與多個部門磋商,溝通協調盡早重修烈士墓。3個月后,當程星再去時,荒草被清了,新修的墓園里,林清芝和母親的合葬墓前立著新碑,旁邊還修了展廊,講述她們的故事。在程星和相關單位的推動下,不僅重修了烈士墓,還推動建成了紫潭河村紅色主題公園。周邊村民說:“現在路過都要站一站,孩子放學會來讀故事。”
如今,這個紀念園成了村里的“德育課堂”,而公路建設也按計劃推進——紅色資源保護與民生工程,在程星的推動下找到了平衡。
程星作為人大代表的一次呼吁,也推動其他烈士墓得到更有效的保護。紅安縣人民檢察院對全縣零散烈士墓進行摸排走訪,督促相關行政機關履行保護職責。截至目前,已完成347座零散烈士墓遷葬入園,余下423座零散烈士墓已按照“一墓一檔”要求建立數字檔案,落實管護人員及管護機制。
當好服務員:把群眾的“急難愁盼”記心上
程星的包里總裝著兩樣東西:講解詞手稿和一個32開的筆記本。手稿是給游客看的,筆記本是給群眾“留聲”的。“多問一句、多看一眼,才能知道大家真正需要啥。”這是她常掛在嘴邊的話。
2022年冬天,一位湖南游客在紀念園門口跺著腳打電話:“從武漢坐火車再轉大巴過來,換乘時花費了不少時間,如果有高鐵直達就好了。”程星聽見了,湊過去記下:“外地游客反映,紅安沒通高鐵,中轉麻煩。”
后來她了解到,紅安在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里,是少數沒通高鐵的縣。她跟著縣人大代表調研隊伍跑車站、訪旅行社,筆記本上記滿了細節:“紅安西站到縣城50分鐘車程”“去年接待1400萬游客,部分游客因交通原因放棄再來”“村民說‘通了高鐵,花生能賣得更遠’”。
2023年全國兩會,她帶著這本筆記上了會場,提出京九高鐵阜黃段紅安設站的建議。“老區要發展,交通得先行;群眾要便利,高鐵是期盼。”她在建議里寫道。
今年6月,國鐵集團回復:“項目可研現場初測工作即將啟動。”消息傳來時,她正在接待一群河南游客,有人聽說后當即說:“等高鐵通了,我帶全家來!”
前年在參加“聚力共同締造、共建美好家園”為主題的五級人大代表活動時,一棟自建房墻皮脫落,存在的安全隱患引起了她的關注。“下雨時有人路過咋辦?”很快,她提出了消除該房屋安全隱患的建議。沒過多久,社區就拉起了防護欄,墻上貼了警示標語。今年再路過,她特意繞過去看:“護欄刷了新漆,旁邊還規劃了停車場,總算放心了。”
如今,程星的筆記本又添了新內容:“游客希望增加‘廉政教育’講解線”“村里的紅色文創沒人推廣”。她笑著說:“群眾的需求在變,咱的服務就得跟著變。”
從講解臺到田間地頭,從烈士墓前到高鐵規劃,程星用16年的堅守證明:把紅色故事講進群眾心里,是把紅色資源護在群眾身邊,是把群眾期盼落在實處。在紅安這片沃土上,她就像一棵松柏,把根扎在基層,把枝葉伸向群眾,讓初心與精神,在服務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