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國際風云激蕩,確定性如迷霧漸濃之際,武漢經濟的“半年答卷”卻透著穩中向好、進中提質的韌勁。
這份成績單的背后,凝聚著萬千市場主體的勇毅——無數民營企業于困局中果斷校準航向,以堅韌勁頭踏浪而行,在風雨里踏出了屬于自己的堅實腳印。
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1.02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占GDP比重達48.4%,較2022年提高7.7個百分點。2025年上半年,全市民營企業新增18.2萬家,新增數量位居副省級城市第二;凈增增幅13%,排名副省級城市第一。
長江日報經濟新聞部在場(調研)工作室(以下簡稱“工作室”)深入武漢各區產業園區、企業車間、創新實驗室調研發現,近年來,武漢市堅持把民營經濟發展擺在城市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升級提能市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實施“七萬工程”推動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發展計劃,力推“耐心資本”落地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啟動全國首個服務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創新中心,賦能民營經濟數字化轉型,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當下的武漢民營經濟正以“主力軍”姿態,在新賽道上加速奔跑,成為驅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
“從電腦城代理商到全球定制計算機領跑者,武漢營商環境給了我們‘試錯’的底氣。”7月27日,攀升鼎承科技車間里,企業負責人展示著最新國產無線短距通信設備。這家從武漢高校孵化的企業,手握287項專利,產品覆蓋135個國家和地區,正是武漢民營經濟成長的縮影。
在武漢,大學生、科技工作者、草根創業者構成創新主力。只要扎下根,就能長大。
北大畢業生魏藍天回漢創立浩藍智造,將智能倉儲模塊化,公司成立僅一年營收便增14倍;硅谷芯片專家單記章攜“黑芝麻”落戶,8年間躋身行業前列,獲小米、騰訊戰略投資,員工近千人。
黑芝麻華山系列A1000芯片。資料圖片
工作室調研中感受到,“像尊重科學家一樣尊重企業家”的氛圍已深植武漢,“陪跑者”理念落地生根。武漢通過“一企一策”“無事不擾”讓企業輕裝上陣,形成“培育—成長—反哺”良性循環;2024年掛牌武漢市中小企業發展局,全市超600個中小企業服務工作站,近2500名服務專員都是中小企業的“娘家人”,企業無論在哪個街道、哪個園區,都能就近獲得精準服務;“創業十佳”賽事、“一月一鏈”投融資對接等活動,持續注入澎湃動能。
數據印證活力:2025年上半年,武漢民營企業為115.9萬家,占全市企業總數97.5%,成為全國第5個企業總量破百萬的副省級城市;新增民營企業18.2萬家,數量居副省級城市第二;凈增增幅13%,排名副省級城市首位。
武漢民營經濟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實現了快速發展,競爭力大幅提升,撐起了武漢經濟的“半邊天”。上半年,民營經濟集中的電子和新能源產業,拉動經濟增長1.7個百分點,為城市發展注入“強引擎”。
極目智能自研L2至L4級智能駕駛技術,向日本、韓國等20余個國家出口;模態躍遷的大模型正助力制造業“智改數轉”——這些新銳企業的突破,讓武漢在人工智能賽道上形成獨特競爭力。
民營經濟是城市經濟的“晴雨表”,更是新質生產力培育的“主陣地”。
以民營企業為主要力量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工業產值增速、新進規企業工業產值增速均保持了兩位數增長,帶動新興產業發展。1.6萬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比超過90%;348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比79.3%;武漢44家獨角獸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比84%。民營企業已經成為武漢市創新發展的主力軍。
唯柯醫療工作人員用鋼針穿引頭發絲般的鎳鈦合金絲在磨具上編織心房分流器。資料圖片
工作室調研中發現,新賽道的突破絕非“單點閃光”。億咖通、鼎龍等民企牽頭建設的產業創新實驗室,已吸引200余家上下游企業參與技術攻關;九州通通過創投孵化,催生了3家大健康領域的“瞪羚企業”;黑芝麻智能作為“中國智能汽車計算芯片第一股”,將總部落地武漢后,不僅服務汽車產業,更向機器人、低空經濟等領域延伸。
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大顯身手正當其時。
武漢今年首次提出“根企業”理念,逐步提高全市民營經濟產業層次和發展水平,并明確支持民營企業擔綱創新,逐年提升科技研發、工業發展、現代服務業專項資金支持民營企業的比例,逐步達到70%,搶抓時代機遇走新賽道、打創新牌。
走進武漢雙虎涂料生產區,工作室看到,大小管道將原材料自動輸送至3樓生產線,取代了往昔人工搬運投料的忙碌。“數字化轉型后,無紙化辦公、自動化生產讓效率至少提升50%。”董事長王月海的話語,道出老字號工業企業的心聲。
作為全國首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武漢已將1078家企業納入試點,立足光通信產業特色,發布全國首個細分行業鏈式轉型案例,以“試成一批”促進“帶起一片”,重塑產業鏈競爭優勢。
“從歷史發展來看,武漢這座城市每一次的發展躍遷、轉型升級,以及承擔國家使命、參與國際競爭,都離不開民營經濟的異軍突起。”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負責人表示,民營經濟已經成為武漢市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推動“三個優勢”轉化,重塑新時代武漢之“重”的生力軍。
攀升科技的生產線上,工人正在組裝電腦。資料圖片
數據印證分量:2024年,武漢民營企業進出口2529.4億元,占全市進出口總值的62.7%;2025年上半年,民營經濟納稅占全市46.54%,吸納16.25萬名新增高校畢業生就業,占全市新增就業80%以上。
今年上半年,《武漢市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印發,武漢將優化民營經濟營商環境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從政策制定到服務理念都在與時俱進。武漢市企業服務大樓里,企業家書屋陳列著千本推薦書籍,電子屏滾動展示優秀企業家風采;“早餐匯”、“下午茶”、耐心資本、數字化服務供應等舉措,持續注入養分。
“穩民營經濟就是穩信心、穩預期。”華中師范大學胡繼亮的觀點切中要害。在民營經濟這片“森林”中,活力中小企業正構建多樣生態,推動產業向下扎根、向上勃興,讓武漢成為民營企業茁壯成長的優質“棲息地”。
今天(7月28日),長江日報頭版刊發評論《在“鋪天蓋地”中培育“頂天立地”》▼
(長江日報記者賀亮 李佳 通訊員武經宣 海報設計: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