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卡倍億電氣技術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在立訊精密麻城基地的線束智能車間,機械臂精準舞動,AGV物流車如工蟻般穿梭,一捆捆顏色各異的汽車線束從生產線上魚貫而出。這條全球領先的新能源汽車線束生產線,正以每3分鐘下線一套總成件的速度,將“麻城制造”輸往長城、奇瑞、小鵬等車企。
2024年,麻城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產值突破109.07億元,連續16年躋身湖北省重點產業集群。
從為燃油車造“心臟瓣膜”到給新能源車供“中樞神經”,這個沒有整車廠坐鎮的山區縣,以隱形冠軍的姿態,在汽車線束、冷軋鋼、離合器等細分領域織就一張覆蓋全國、鏈接全球的產業網絡,完成了從零件車間到百億矩陣的精彩躍升。近日,記者深入探訪,解碼麻城汽車零部件產業鏈韌性生長的密碼。
龍頭向“新”:激活產業裂變效應
當立訊精密落子麻城時,曾讓外界疑惑:山區市是怎么接住這個世界500強企業的?
時間回溯到2021年12月。一則“立訊精密擬布局華中地區”的信息傳出。麻城市委市政府連夜組建專班,帶著本地汽配產業鏈圖譜、土地存量熱力圖、交通物流人力成本對比表,赴江蘇昆山、廣東梅州,與立訊高層展開密集洽談,拿出“40天簽約、125天投產”的定制化方案,在七地競爭中脫穎而出,與立訊成功牽手,把不可能變成“麻城可能”。
“麻城汽車零部件產業優勢突出短板也突出,傳統汽車零部件占比超過80%。”麻城市委副書記、市長裴永波說,汽車零部件在麻城有著70余年的歷史,近千個品種的產品覆蓋了國內汽車品牌配套,但是產品結構以燃油車為主。隨著全球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我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加速提升,面對新的發展機遇,麻城必須找到突破口。
彼時,立訊精密在華中布局的戰略意圖被麻城敏銳捕捉。從2022年1月簽約到2025年三期建設,立訊精密與麻城“四年簽三期”,成為華中地區新能源汽車線束核心生產基地。
立訊的牽手,如同投入水面的巨石,激蕩起層層產業漣漪:“中國汽車線纜第一股”的寧波卡倍億聞訊而來建設線纜車間,萬德時代、景煥新能源等企業填補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生產空白。
“龍頭企業是產業生態的‘酵母菌’。”裴永波比喻道。立訊落地后,多家配套企業扎堆入駐,形成“金屬沖壓-線束總成-智能檢測”的垂直鏈條。這種“引進一個、裂變一群”的效應,讓麻城在新能源賽道上跑出加速度:2024年僅新能源汽車線束單品產值突破16億元,配套長城、奇瑞、小鵬、寧德時代、華為等知名車企。
2023年,我省出臺突破性發展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三年行動方案,提出打造以“一谷”(“中國車谷”)為核心、“一廊”(“漢孝隨襄十”汽車走廊)為支撐、“多點”(“宜荊黃黃”)協同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麻城成立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工作專班,積極探索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應用場景,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群初具雛形。今年3月18日,海車神馭(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又在麻城布局無人駕駛領域。預計到2030年,新能源汽車與智能網聯汽車零部件的產值占比將達到30%以上。
技術突圍:鍛造產業硬核實力
騰欣汽配的實驗室內,工程師反復測試著新能源大型縱梁件的應力數據。當千噸級沖壓機將誤差鎖定在±0.05毫米時,車間爆發歡呼——這個突破意味著斬獲北汽極狐8000萬元訂單。
“精度就是通行證。”廠長肖建告訴記者,2023年企業瞄準新能源汽車市場,投入1000多萬元加大技改,新增千噸級自動化沖壓線,廠區生產線自動化率達到93%,AI視覺檢測系統,將良品率提升至99.8%,公司的模具同步設計研發能力,更是成為業界翹楚。
走進湖北大帆公司旗下的大帆金屬智能化車間,一卷卷冷軋鋼帶如銀瀑傾瀉,機械臂精準抓取鋼材送入激光切割機。操作屏上跳動的一個個參數,顯示著由國外公司壟斷的“工業密碼”,在這里被徹底破解。而在大帆汽車零部件公司,這個年產離合器膜片彈簧500萬片的企業,生產的膜片彈簧達到與整車同壽命。
“我們的上游是材料廠,下游是總成廠,既可以要求材料廠按照需求提高產品性能,也可以把下游總成廠反饋的情況進行迅速改進。”大帆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范久平說,湖北大帆旗下有4家公司,從冷軋鋼板到離合器膜片彈簧再到離合器總成,形成了上下游協同、精準對接市場的生產格局。全國市場占有率25%以上,居全國前三,省內市場占有率更是高達90%。
這樣的專精特新“小巨人”正在全產業鏈上演——
馬勒三環以6500萬支年產能,80%細分市場壟斷及全球化技術背書,穩居“亞洲第一氣門”寶座;
卡倍億多次參與新能源高壓電纜、鋁電纜、以太網電纜等系列重要國際汽車線纜標準的制訂;
博林機電的多向精鍛技術,讓發電機鍛鋼爪極,穩居省內行業龍頭,全省市場占有率80%;
誠源汽車與東風納米、嵐圖汽車、鄭州日產、精工汽車等,建立了穩固的合作關系,產品遠銷全球20多個國家。
……
從填補國內空白的高精度高性能冷軋鋼帶,到攻克新能源車用鋁電纜技術,麻城汽車零部件企業用“硬核”創新撕開市場縫隙:目前全市52家規上汽配企業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43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2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7家、省級瞪羚企業5家、國家級兩化融合貫標企業8家、省級兩化融合試點示范企業7家。
生態重構:打破產業地理桎梏
“麻城沒有整車廠,但我們有整個汽車產業的神經網絡,只要瞄準賽道,把每一道工序做到極致,山區車間也能站上價值鏈高端,在全球產業版圖中鐫刻自己的坐標。”如何在全省汽車產業布局中融鏈入群出圈,麻城市委書記汪國兵信心十足。
怎樣站上價值鏈高端?重構產業生態,打破產業地理桎梏是關鍵。
去年,當寧波鄞州區的汽車零部件企業通過長江汽車供應鏈平臺與麻城企業達成2660萬元訂單時,這場跨越千里的合作,打破了產業地理桎梏。
麻城以“親清云服務平臺”為樞紐,推動54家企業入駐省級供應鏈平臺,實現“一屏對接、一鍵下單”。這種“云端整合”促成5億元訂單,助力騰欣、奧沃等企業進入東風、路特斯、集度等整車廠配套體系,實現“搭車出海”。
打破產業地理桎梏,麻城通過“鏈長領銜+專班攻堅”,構建起“政府統籌、企業協同、平臺賦能”的三級聯動機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鏈長,推動立訊精密、卡倍億等鏈主企業落戶。而這種以鏈式思維重構的產業生態,也正在發生“破壁效應”:當立訊精密的智能生產線每下線一枚新能源汽車線束時,與之配套的湖北大帆冷軋鋼板正跨越長江,供應至長三角新能源車企;而卡倍億的高壓電纜,則通過長江汽車供應鏈平臺,直通全球。
打破產業地理桎梏,麻城精準實施補鏈強鏈的“外科手術”:投資5億元的金屬表面處理產業園,破解困擾當地多年的表面處理工藝瓶頸;引進洪揚20萬噸汽車緊固件項目,終結高端螺栓依賴進口歷史;富技精工智能制造項目的投產,填補精密制造環節的空白,補齊產業鏈“最后一塊拼圖”。
跨入百億門檻,麻城人保持著清醒認知。“我們仍是追趕者。”汪國兵坦言,研發投入占比不高,缺少關鍵總成及核心零部件等“結構件”和“功能件”,在輪胎、玻璃、車燈等領域還處于空白。
這種清醒轉化為行動:省級集創產業技術研究院聯合武漢理工大等高校,重點攻關汽車輕量化與汽車關鍵零部件設計制造技術、智能座艙技術、電動化技術;“工業鄰里中心”用人才公寓、創新券破解“引智難”;編制實施汽車零部件招商指南,圍繞本地企業上下游協作,聚焦新能源汽車領域,加大產業項目招商引資和推進服務力度。
當立訊精密的新能源汽車線束與卡倍億的高壓電纜在產業鏈上交響,當湖北大帆的冷鍛聲與集創研究院的鍵盤聲共鳴,這座山區工業新城正以百億為支點,撬動更大的板塊集群。
記者手記:
產業突圍背后的“麻城解法”
在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的浪潮中,麻城的路徑選擇充滿戰略定力與辯證思維,展現出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的深層邏輯。
“無和有”的辯證:面對“缺少整車企業”的短板,以補鏈思維創造市場空間。通過引進立訊精密、卡倍億等頭部企業,構建起涵蓋車身件、電子件、表面處理的全產業鏈。這種“補鏈成網”的思維,讓麻城從產業跟隨者變為規則制定者。
“舍與得”的定力:在湖北“一谷一廊多點”的產業版圖中,麻城沒有盲目追逐整車制造,而是將資源集中投向高附加值的零部件賽道。這種聚焦策略帶來驚人回報:大帆金屬的高精度冷軋鋼占據國內市場份額的1/4,奧沃汽車的散熱系統零部件打入全球市場,卡倍億更是成為A股“汽車線纜第一股”。
“破與立”的共融:當傳統汽配企業引入工業機器人時,麻城這種“老樹發新芽”的轉型,彰顯著傳統與新興的共融之道:在保留鑄造、鍛造等傳統優勢的同時,加速向新能源三電系統、智能網聯等新賽道延伸。
在中國制造的版圖上,沒有縣城永遠沉默,只有創新者的戰鼓永遠轟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