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荊州文物保護中心,一場場跨越千年的“文物復活”正在上演。修復師們以“嚴”與“實”為準則,在漆器、簡牘等文物修復領域深耕不輟,不僅讓萬件文物重煥光彩,更將匠心與技術播撒至全國。
01
在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的“木漆器科室”里,一場場特殊的“外科手術”每天都在進行——這里是全國漆器修復的“診療高地”,河南出土的漆案、江蘇出土的漆盤,到本地出土的漢代漆奩盒,都在修復師的手中逐漸“康復”。
修復師何玉婷正專注于一件漢代漆奩盒的修復,她坦言:“修復要讓文物接近原貌,這個過程注定漫長。”
若說漆器修復是“按圖索驥”,簡牘修復則是“從無到有”的挑戰。出土的簡牘常被泥土包裹,脆弱如泥炭,修復師陳峻鋒回憶:“我們需要一枚一枚地揭取。” 面對“炭化簡牘”這一世界性難題,團隊摒棄急功近利,以反復實驗攻克脫色脫水核心技術,最終讓沉睡千年的律法、書信、歌謠重見天日。
據統計,該中心已累計保護木漆器超萬件、簡牘18萬余枚、紡織品千余件,讓歷史的印記得以延續。
02
一直以來,荊州文物保護中心將“嚴”與“實”的要求融入工作每一環。黨員干部帶頭示范,在簡牘修復、漆器保護、青銅器修復等關鍵領域潛心鉆研,力戒“走捷徑”“圖虛名”的浮躁心態。
這種作風體現在修復工作的細節里:修復漆器時,為追求“接近原貌”反復調試工藝;面對炭化簡牘,不畏懼“耗時費力”,用科學實驗破解技術瓶頸。
正如修復師們所言,文物修復“不能急”,而這份“不急”的背后,正是對工作的敬畏、對質量的堅守,讓“嚴實作風”成為文物保護的“隱形鎧甲”。
03
“既要自身過硬,更要服務大局”,這是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的工作理念。為讓文物保護技術走出“實驗室”、惠及更多地區,他們率先在全國建立文物保護工作站推廣模式,先后在成都、長沙等8地設立工作站,成為技術輸出的 “播種機”。
這些工作站不僅承接當地文物修復項目,更通過“手把手”教學培養專業人才,將荊州的修復經驗轉化為各地的保護能力。正如中心主任方北松所說:“我們把修復技藝在全國撒開,這是荊州力量,也是湖北力量。”
從單一的文物修復,到行業整體水平的提升,荊州文保人以實際行動踐行著“守護文脈、傳承匠心”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