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賦予湖北“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更好發揮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的使命。
“創新策源”,生成于“策”的推動和引導,落腳于“源”的活力與潛力。近年來,湖北通過不斷完善政產學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創新支持體系,從實驗室到國家大科學裝置再到企業,一項項全國乃至全球領先的成果在荊楚大地不斷涌現。
在武漢夢芯科技有限公司,全球最小尺寸北斗優先芯片,通過2.15萬公里外的北斗衛星,實時位置就能得到準確定位,而且誤差不會超過1厘米。
信號傳輸快,奔跑速度也快——在湖北東湖實驗室,高速磁懸浮電磁推進測試線最高時速可以達到650公里,今年還將突破800公里。
在華科大國家脈沖強磁場科學中心,平頂脈沖磁場今年以71.36特斯拉的數值,刷新全球紀錄……
在中信科移動創新中心,這臺搭載著太陽能板的衛星,是6G“空天一體化”系統的組成部分,可以無縫覆蓋全球,讓6G網絡速率比5G提升10倍以上,進入萬兆時代。
中信科移動創新中心資深工程師蘇昕介紹,現有移動通信系統從感官上來講,只能提供語音、圖像、視頻流等通信方式,但6G全息通信可以提供沉浸式的通信體驗,讓大家能夠身臨其境地進入虛擬的空間。
從數據上看,今年上半年,湖北高新技術企業注冊申報10296家,同比增長17.2%;技術合同成交額3187.71億元,同比增長10.55%。一粒?萍紕撔碌摹敖鸱N子”,正逐步成長為支撐產業升級的“參天大樹”。
強架構 夯實創新策源力量根基
今年新春第一會,湖北吹響加快支點建設動員令,明確以科創引領,整體提升支點創新策源力。通過全力以赴夯基壘臺,湖北以“國家實驗室、湖北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國家級創新平臺、新型研發機構”為力量矩陣的“四梁八柱”科創體系正讓創新因子加速迸發,不斷夯實創新策源的力量根基。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國際合作與國際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涵評價:湖北資源豐富、底蘊深厚,有132所高校、23家央屬科研機構,兩院院士等高層次人才總量位居全國第一方陣。這種高密度、高層次的科創資源,是湖北在全國創新版圖中獨特的比較優勢,湖北需要充分發揮資源稟賦對中部崛起和全國創新發展的支撐作用。
如今,一個更為令人期待的創新策源體系已經架構:依托“71020”高校創新體系,支撐“61020”全鏈條攻關,引領“51020”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全面升級,讓人才科研和產業釋放“1+1+1>3”的協同創新效應,強化“創新策源”的體系化支撐。
體系化筑基: 湖北科創 “四梁八柱” 與協同密碼
在這樣的創新策源體系中,如何實現人才、科研、產業“1+1+1>3”?“無邊界教室”給出了答案。
在新疆火焰山,武漢理工大學卓越工程師學院2022級學生林漢超正與團隊進行新能源車夏測,研究生三年,北至漠河、西至吐魯番,都有他和團隊的身影,團隊將在極端環境中測試車輛的可靠性與穩定性,而正是在這樣“無邊界”的教室中,林漢超一步步完成了自己的畢業論文,并全程參與了湖北智能網聯車下一代智慧地盤的研發工作。
他告訴記者:“我們是雙導師制。我不僅有校內導師,我還有一個企業導師,研究生絕大部分時間都是跟著我的企業導師一起做項目的。最終我們的畢業成果也是在兩方導師的共同指導下在‘無邊界教室’完成的。”
為打造“無邊界教室”,武漢理工大學依托汽車、材料等優勢學科,成立卓越工程師學院,和東風集團等企業合作,企業車間、聯合實驗室都成為了教學場域。
武漢理工大學卓越工程師學院執行院長謝長君介紹,學校的車路云一體化實訓平臺,很大的特點就是7個不同的專業的學生匯聚在一起,平臺的開設由學校和企業共同來制定。“一方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服務整個產業的轉型升級!彼f。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人才與政策中心副主任牛婧紅表示,武漢理工大學卓越工程師學院在產教融合與教育改革中的探索中,突破傳統校園邊界,與頭部企業共建工程師技術中心和聯合實驗室,學生畢業成果包含專利、軟件著作權及實際科研項目,而非單一學術論文。這種“學研產用”閉環模式,形成“理論-實踐-創新”三級能力培養鏈。這種創新模式代表了我國工程教育從“理論主導”向“實踐賦能”轉型的先鋒范式。
平臺共建、人才互用、成果共享,創新要素進一步暢通之下,人才的潛能用在了刀刃上。
就在這個月,林漢超將正式入職東風集團研發總院,完成從學生到工程師的絲滑轉變,而所謂的入職陣痛期對于他來說早已不復存在,他告訴記者,研究生期間他一共申請了5篇發明專利,這些都是利用校企雙方的資源發現的現實產業問題,其中很多都是關于能夠實現彎道超車核心技術!澳軌蛟趪抑悄芫W聯汽車的突破之路上,有我自己參與的一份力量,我也覺得無比的榮幸和自豪。”他感慨道。
教室破壁,破除的是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之間的墻。這是湖北提升創新策源力的謀遠之舉。
今年以來,湖北奮楫先行,在全國率先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著重在教育基礎支撐、科技創新引領、人才分類培養等方面布局前行。
眼下,湖北越來越多的教授正走進企業變老總、越來越多的科企高管拿起教案帶學生、越來越多的技術經理人帶著市場深入院系。科技創新各個環節的“拆墻行動”,正為湖北逐步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的全新通道。
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今年4月,湖北“實施科創引領戰略,整體提升支點創新策源力行動方案”正式發布。
方案提出,以科技創新先行支撐服務能級跨越、產業倍增、區域聯動等其他戰略實施,2027年全省創新策源力顯著提升,2030年基本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到2035年成為世界原始創新策源地、全國成果轉化優選地、全國創新生態高地。
觀察員說
武漢理工大學卓越工程師學院執行院長謝長君:
教育鏈、科技鏈、產業鏈、人才鏈四鏈融合,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由之路,讓學生從課堂直接走進車間和實驗室,將論文寫在生產線前沿,這樣的實踐,讓我更加堅信,科技創新的高度,取決于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契合深度。這種“真問題、真場景、真攻關”的模式,錘煉出的是能直面“卡脖子”難題的實戰型人才,他們既是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力軍,更是湖北打造全國科技創新高地的底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