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8時,清晨的陽光透過窗欞,灑在秭歸縣歸州鎮衛生院血液透析室的病床上。47歲的向立金靜靜躺著,手臂上的動靜脈瘺管連接著運轉的血透機,鮮紅的血液在管道中循環過濾。透析機規律地發出嘀嗒聲,護士輕聲記錄著參數——這是向立金每周三次的“生命重啟”時刻。
2020年2月
向立金因嚴重水腫就醫,被診斷為慢性腎臟病5期(尿毒癥),從此與血透結緣。他在縣人民醫院透析三年,每月奔波于縣城與歸州鎮鹽關村之間:租房、車費、誤工……年均額外支出超萬元。家中年邁父母、讀大學的兒子和6畝柑橘園,全靠妻子田金平勉力支撐。“那時橙子疏于打理,一年只收1萬多斤,日子緊巴巴的。”他回憶道。
2023年4月
轉機發生。歸州鎮衛生院血透科正式運行,向立金成為首批回鄉治療的病人。“現在透析完就能騎摩托車回家!”他指著窗外的摩托車笑道。衛生院免費提供住宿,省去縣城租房開銷;治療間隙能照看果園,去年柑橘增產1萬多斤,增收近兩萬元。“在家門口治病,每年省下1萬多元,橙子也管好了,雙份踏實!”
如今,向立金每天清晨騎二十分鐘摩托車抵達衛生院。透析后短暫休息,下午便趕回果園修枝施肥。81歲的父親向培佃感慨:“以前他總累得直不起腰,現在還能幫我擔兩筐橙子哩!”

秭歸縣地處鄂西山區、三峽腹地,境內呈“八山一水一分田”地貌格局,長江穿境而過將縣域分割為南北兩岸,形成“一江兩岸三毗鄰”特殊地理格局。
全縣350名患者中,60%居住在偏遠鄉鎮,需每周2-3次血液透析。偏遠患者單次往返車費80元、餐費40元,年交通食宿支出超1.2萬元,占農村家庭年收入30%以上。患者需凌晨4點出發、深夜返家,單次往返耗時6-10小時,因舟車勞頓導致血壓波動等并發癥發生率增加23%。78%患者因長期異地透析無法兼顧農事生產。
為打通山區血透服務
“最后一公里”
秭歸縣實施“血透病人回家工程”
聚集“三向發力”破題
向“精準覆蓋”發力
織密“1小時服務圈”
該縣立足“點多面廣線長”特點,科學劃分“環城區、環西南、環江北”等五大服務圈,新建兩河口、歸州等4家鄉鎮血透站,配備25臺透析機、27張床位,服務半徑控制在低山區30分鐘、中高山區60分鐘內。歸州鎮血透站讓鹽關村患者就醫距離從2小時縮至20分鐘。楊林橋鎮血透站投用后,將患者就醫時間從4小時縮短至15分鐘。
向“能力躍升”發力
筑牢技術“生命線”
以縣人民醫院為醫共體牽頭單位,構建“1+4”技術幫扶體系(1家縣級醫院+4家鄉鎮血透站)。“駐點帶教”破解技術盲區,縣級專家駐點1-3個月,手把手培訓穿刺、設備操作等核心技能;“進修提能”鍛造骨干,組織鄉鎮醫護到上級醫院進修10余人次,提升服務效能;“質控督導”守牢安全,制定20項核心指標,每季度現場指導,實現“零感染、零事故”。
向“創新服務”發力
打造“有溫度的生命驛站”
針對患者“透析后無落腳處、生活幫扶缺人手”痛點,改造職工宿舍為“生命長廊”,提供免費住宿;組建“醫路陪伴”等志愿服務隊,開展陪診、生日關懷;優化醫保報銷,單次自付費用降至100元內;簡化門診慢性病辦理流程,遠程指導當天入住治療。
秭歸縣衛健局黨組書記、局長杜承文:
截至目前,全縣4家鄉鎮血透站累計服務患者96人,年均節省交通食宿支出1.8萬元,累計減負300余萬元。
96名“外漂”患者回歸家庭,實現“上午透析、下午務農”,60多名曾因透析在外輾轉的患者,能與家人圍爐守歲,家庭年收入平均增加 2.1萬元。